燕 妮
《蘇格拉底的審判》,是斯東先生在一九八九年,以八十歲高齡,在去世前一年出版的最后絕筆,該書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而贏得了學術界的尊重和欽佩。
I·F·斯東,從事新聞工作六十五年,先后為美國八家報刊工作過,擔任過記者、編輯,撰寫過社論,是一位稱得上新聞從業者的典范的美國左派老報人。他一生追求的不是個人事業的成就和金錢,而是追求一個新聞從業者應具有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心。他始終堅信新聞自由和獨立的原則,并為其奮斗了一生。斯東為了他的不畏強權、追求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的理想,用六千五百元的資金,獨立辦了一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I.F.斯東周刊》,一不靠廣告收入,二不靠財團資助,一人身兼發行人、主編、校對數職,居然把雜志維持了十九年之久,訂戶從五千增至七萬,最后只因斯東健康欠佳,才忍痛停刊。雜志的長期訂戶名單,簡直是一部思想學術界名人錄:愛因斯坦、羅素、羅斯福夫人、吳丹……,連性感女影星瑪麗琳·夢露,有感于該刊對政府所起的輿論監督作用,私人出錢為全體國會議員每人訂一份,供他們免費閱讀。一份政論刊物能辦出這種水平,實在是新聞史上的一個奇跡。然而,斯東更讓人叫絕的地方還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他退休以后,致力于探索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的理論,把言論自由的起源追溯到古希臘文明時代的公元前四世紀的雅典。雅典是最早施行民主政體的國家。但是,正是這樣一個社會,發生了對一個手無寸鐵的學者蘇格拉底的審判,陪審團以壓倒多數的二百二十票之差,判處蘇氏飲鴆自殺。一生追求思想自由,出版自由的斯東,終身的信念就是:不管一個社會聲稱如何開放,如何理想,如果生活在其中的人沒有言論自由,就不是一個好社會。蘇格拉底之死之謎,成了斯東的最大困擾和心病。
蘇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圖,用其生花妙筆描寫了蘇氏之死的最后場景:別人都是挨到最后一分鐘,蘇氏卻說,延長一分鐘對他來說已沒有什么意義,生命已經失去,拖延又有何用?弟子只好叫獄吏拿來盛滿毒汁的杯子,蘇氏從容不迫地接過來,面無懼色,一如往常,禱告神
縱觀歷史,人類總是在尋覓生命的意義。這個世紀,曾經有過不平凡的歷程,也有過一些不平凡的人。而在現今這個價值觀多元化、金錢至上的世紀末,人僅有的也就是選擇自己生活態度的自由了。十年,在個人生命中是相當長的時間,I·F·斯東選擇了一條充滿荊棘的探索之路,用生命中的最寶貴的十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為人類的精神巨廈,留下了一份特別的遺產。正因如此,他才會在個人的時間消逝后,仍然占據著他人的心理時間。
(《蘇格拉底的審判》,I·F·斯東著,董樂山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9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