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幾何時,扎著一條馬尾小辮的羅伯特·巴喬叱咤亞平寧足壇,多次擔當意大利隊的救世主,為意大利在世界杯能有驚人的表現,立下汗馬功勞。可如今,34歲的他,卻失去了那些如日中天的超級巨星的榮耀和顯赫光環。
今年6月與國際米蘭合約屆滿后,雖然國外不少俱樂部對他有意,但一心還想著重返國家隊的巴喬還是一一婉拒,意甲一些俱樂部想要他,但不是嫌他年紀大就是嫌他價太高。就這樣,意甲轉會風起云涌的時候,巴喬默默地回到出生地,跟隨當地一支業余球隊訓練,保持狀態,保持希望。他的小兒子不止一次地問:“爸爸,你下個賽季去哪里?”巴喬都無言以對。經歷了好幾個月的談判和等待后,巴喬終于艱難覓得新東家,不過加盟的不是大牌俱樂部,而是寂寂無聞的升班馬布雷西亞。
回首巴喬的球員生涯,不由讓人唏噓不已。少年時代,巴喬就因技術出眾每次上場都成為對手重點“照顧”的對象。憑借年輕氣盛,建功心切,巴喬每次控球都將對方的整個后防線調動得疲于奔命。終于有一次,對手將他狠狠地鏟倒,他被送進了醫院急救,會診結果太殘酷了:無法復原,就算傷愈也要用拐杖才行。身邊的人都為巴喬惋惜,病床上的巴喬懇求父親:“我要踢球,我要踢球!”在幾乎絕望下,父親抱著一試的心情,將愛子帶到巴黎,求治于當時最著名的骨科醫生。老醫生親自為巴喬主刀,這次大手術不僅令巴喬完全可以站起來行走,可以重返球場,而且為他的足球生涯寫下續篇。然而,這次的創傷令巴喬不得不付出比別人更多的辛勞,承受更多的痛苦,帶傷上陣,也就成了他的專利。
也許正是面對傷痛無情折磨的百折不撓,令巴喬在場上珍惜把握機會,為球迷奉獻最悅目的表演。1993年,他獲選為歐洲足球先生及世界足球先生;1995年,協助尤文圖斯登上意大利聯賽冠軍領獎臺,1995年,加盟博洛尼亞取得個人單季聯賽入球最高紀錄:30場入22球。
對巴喬而言,踢球不僅是謀生手段,更是達到人生目標的用武之地,他的最大心愿便是披上國家隊戰袍,為意大利捧回世界杯。但他三次征戰世界杯的經歷,簡直讓人懷疑是否在觀看一部悲喜劇。
1990年,22歲的巴喬首次代表國家隊出現在決賽周,本土作戰的藍衣軍團一路過關斬將殺入半決賽,可惜在一片吶喊助威中,點球負于阿根廷。初出茅廬的巴喬嘗到了大賽中失敗的苦澀。
1994年,美國世界杯,巴喬成為國家隊的領軍人物,在關鍵比賽中大放異彩,然而決賽對巴西,他竟一腳把點球踢飛,一夜之間,由英雄變為罪人。
1998年,在法國,巴喬再次扮演單騎救主的角色,帶領意大利闖入決賽,然而,命運又一次捉弄了他和意大利隊,粉碎他們冠軍夢的又是點球。
伴隨著3次右膝手術的痛苦和3度出征世界杯的失敗苦澀,這位昔日神采飛揚的“白馬王子”也漸漸步入英雄遲暮之年。其實在幾年前,巴喬的鋒芒就已經逐漸隱去,在尤文圖斯和AC米蘭的日子里,巴喬過得并不開心,期間的兩次意甲聯賽冠軍也不能紓解他的憂郁,到國際米蘭后,上場的時間越來越少,無情的傷病使他無法有足夠的體能應付整場比賽,縱使巴喬球技如何高超,教練也無法制定一個真正以他為中心的打法。嚴格來說,現代足球身體接觸日趨激烈,球員,特別是前鋒,需要更強健的體魄及更敏捷、更突然的爆發力,這正是巴喬所欠缺的。
但是人們也看到,每次只要巴喬有上場的機會,全隊的進攻力便倍增,這也是巴喬仍受各隊青睞的主因。對巴喬而言,到小俱樂部也許是件好事,因為在小俱樂部,巴喬可以以正選隊員上場,更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性,而以前在博洛尼亞便是很好的例子。
功利足球讓巴喬只能扮演同命運抗爭的悲劇角色,但他卻贏得球迷的認可,人們喜愛巴喬,在于他那微微曲卷的黑發、垂在腦后的小辮、刻滿歲月滄桑的冷峻面容、深邃憂郁的眼神、瀟灑流暢的奔跑韻律、以及豐富的足球智慧,球迷期待“憂郁王子”能在布雷西亞煥發出第三春。(佳 林)
《海外星云》(2000年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