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兒童都具備管轄語言的“司令部”,即語言中樞。先天或后天的不良因素例如:大腦損傷、聽力問題、某些影響語言中樞的遺傳性疾病、直系親屬中患語言障礙、腦發(fā)育不全等,均可使兒童產生語言障礙。此外,不良的環(huán)境如:家庭中缺乏語言刺激、環(huán)境單調乏味、多種方言的相互干擾等,也影響兒童的語言發(fā)展。
語言障礙兒童最明顯的一個特征是遲遲不開口說話。有的兒童能夠聽懂成人的話,并用動作表示自己的理解,對此,有的父母抱著等待的心理,認為也許孩子小,大了自然會開口。也有的兒童既不懂也不說,急得父母團團轉。而且這類兒童往往脾氣很大,因為他不會表達自己的意愿,別人又不理解他,于是就顯得十分焦躁和沮喪,父母還誤以為是孩子的性格問題和行為問題呢。
語言障礙的另一個特征是,與同齡孩子比較,這些孩子詞匯量少、句子短、連貫表達差。這樣的孩子在群體中常常是不合群的,因為他們與同伴之間的溝通困難,而且多動、沖動,或愛進攻或畏畏縮縮。在與語言有關的學習能力方面,如:講故事、背兒歌、敘述事情中不如他人。
不管孩子的語言問題是由何種原因所致,均需要進行干預。語言治療在我國是一門嶄新的學科,而在發(fā)達國家已有近70年的發(fā)展史了。
在語言治療之前,對那些說話不清的兒童,必須先做聽力測試,排除聽力障礙。對于已經(jīng)確診聽力有問題的兒童,必須先配戴助聽器。由于語言的產生涉及到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功能,即:聽覺感受語言、大腦的信息處理、發(fā)聲器官的運動。所以,當聽力出現(xiàn)障礙時,語言輸入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有了故障。
確定沒有聽力障礙的兒童,在干預之前需要收集足夠的資料,并做相關的測試,以反映這個兒童特定的發(fā)育水平及語言功能。只有經(jīng)過全面的測試評價,才能搞清楚這個兒童是單純的語言障礙還是發(fā)育遲緩,或是由其他疾患影響了語言能力。
那么,對于既不懂,也不說的孩子應該如何干預呢?
首先,父母要清楚為孩子所定的治療目標。有不少父母急于求成,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語言的干預對這類孩子來說是一個過程,這個干預過程需要三個要素:1.孩子的發(fā)育;2.治療的策略;3.家庭努力的程度。目標的設定在于孩子的理解能力而不是說話。為什么是這樣的目標呢?因為這類孩子在聽別人說話時,只聽到聲音,理解不了含義,而沒有含義的聲音傳入孩子的耳中便稍縱即逝,不留痕跡。治療努力的方向就是要賦予聲音一定的含義,并在孩子的腦海中逐漸留住含有意義的聲音。舉例來說,當我們教孩子“眼睛”這個詞時,點著孩子的眼睛,發(fā)出“眼睛”的聲音,無數(shù)次地重復,使孩子把聲音與實物聯(lián)系在一起,刻印在小腦袋里。有一天,你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當你說“眼睛”時,孩子會用小手指著你的眼睛。這就是理解!然后,你可以把這種方法逐漸擴大,讓孩子理解更多的詞匯。
也許有些家長覺得這樣的治療十分簡單。其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的孩子因為能力較差,父母教得很費力,孩子卻無動于衷。對此,父母不能操之過急,而要結合多種感官的刺激,加深孩子的理解。例如讓孩子聽到、看到和指點他人的和自己的眼睛,用游戲的方式鼓勵孩子注意成人的發(fā)音及口形,但決不是刻意地教,硬性規(guī)定孩子學。如果父母采取強迫的方式,常常造成與孩子之間的沖突,使其失去興趣,還會產生躲避或拒絕的反應。當孩子能隨著父母趣味化的引導,逐漸以動作表示理解時,父母要不斷地獎賞孩子,如親親孩子的小臉、拍拍小腦袋、給一點他喜歡的食物、發(fā)出贊許的聲音和微笑等等,以強化孩子的理解,使他意識到這個動作是父母所期望的,可以得到父母的注意和獎勵。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和學的過程中,孩子就會理解“眼睛”這一人體的部位,也就是說,孩子把“眼睛”這個聲音和所在的人體部位之間形成了條件聯(lián)系。這就是兒童語言理解的雛形。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記住三個原則:
第一,用游戲化的形式教;
第二,讓孩子通過看、聽、觸、嗅、運動等各種感覺器官學;
第三,及時獎賞孩子的進步,使之體驗到成功后的喜悅。
此外,還有一些3歲以上的孩子,因為發(fā)育嚴重落后,既聽不懂,也不能說。對此,家長也不要悲觀失望,還是要應用上述方法促進孩子的理解。但是,對這些孩子的干預過程比較長,而且開始時要花費相當大的精力放在孩子的行為矯正上,促使他們能夠懂得跟著父母學。這些孩子無法集中哪怕是2~3分鐘的注意時間,所以一開始父母要用孩子感興趣的游戲吸引他的注意,當他能稍稍注意一會兒時,父母立即獎賞他,一般用他最喜歡吃的零食,掰一小點兒給他,吃完后繼續(xù)游戲。游戲設定的時間比孩子原來所具備的注意時間稍稍長一點兒,如果他只有2分鐘的注意,我們可以設立3分鐘時間。如果他坐不住,我們要保持他在原來的座位上,設法用不同方式的游戲吸引住他,然后再獎賞,再游戲。通過反反復復的訓練,延長孩子的注意力,無形之中建立教與學的“規(guī)矩”。只有當孩子能聽得懂父母的話,才有可能自己開口說話,語言干預的過程才真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