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行:翁寶
尋找沙源

車出北京,滿眼的綠色。春季讓北京人痛苦不堪的沙塵暴終于過去了,夏季滿眼的蒼翠讓人心儀,畢竟是首善之區,人們有充足的理由來保障這片土地的安寧。
今年春季北方沙塵暴次數之頻繁,來勢之兇猛,均比往年要觸目驚心。5月12~14日,受中央委托,朱●基總理專門視察了導致北京沙塵暴的幾個沙源地區,主要是河北張家口地區的張北、豐寧等地,這些地區環境的惡化直接導致了京津地區沙塵暴的猛烈。記者此行的目的地是地處壩上的張北縣。
往西北不到3個小時的車程,便進入張家口地區。同許多大城市的周邊地區相類似,這里是一個與北京截然不同的世界。植被日顯稀疏,林木孤伶孱弱,光禿的土地、山頭,遍布的采石場,處處顯露出貧瘠的痕跡。回頭再看北京的時候,真有一種“大北京綠洲”的感覺。
與京城的繁華相比,這里的貧困同樣讓人印象深刻。張家口市再往北,地形逐漸增高,形成了一個地形相對較高的壩上地區。由于地勢較高,北方過來的氣流從壩上幾乎是毫無阻擋地橫掃而下,形成了直接威脅京津地區的風口。
在壩上,記者看到,這里有一個國內出名的風力發電基地,巨大的白色螺旋槳在風中飛舞。風給這里帶來了豐富的電力資源,同時也給這里以及下風區卷去滾滾黃沙。同樣作為氣流南下的一個重要口子,在寧夏的賀蘭山口,一個巨大工地塵土飛揚的壯觀場面讓人印象深刻。強勁的西北氣流從這個口子橫貫寧夏平原及以東以南地區。
保持壩上地區的生態環境,維持京津地區的正常氣候,一直就是環境建設中的重中之重。地處壩上地區的張北縣就是處于這樣一個造林的先鋒位置。造林的意義在這里更多的是政治色彩以及公益意識。
解讀地區造林史
張北造林的歷史從建國之后就開始了。當地老百姓覺悟很高,在1958年就開展了營造萬畝林的群眾運動,之后勤植不輟,直至今日依然如此。張北二臺鎮杜鎮長對記者說,我們張北人最老實最勤勞了。
從小的方面來看,造林是為了自己的生活和生產環境,改善當地氣候,從大的方面來看,是保護生態,減少風沙對京津的危害。幾十年來,壩上人一直在努力,然而效果卻未遂人愿。在壩上,記者看到長勢良好、成林成片的林海,同沙化嚴重的砂堿地并存,兩者同樣的惹眼。張北縣林業局辦公室主任王滿地介紹說,半個世紀以來,張北人不斷努力才有了那么一點林子。能造的好造的已經是造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難造的或者是氣候不很適宜的地區。造林成本非其他地區可比。
張北人在這片土地上費盡了心血,也奉獻了自己——張北是全國的重點貧困縣,其中多年來為生態作貢獻也是原因之一。
但是,現實有時就是這樣的殘酷。在今年的沙塵暴中,壩上地區就是一個重要的沙源地,防護屏障的作用顯然沒有那么理想。一份資料更加嚴峻地顯示,這幾年來,張北地區的沙化面積急劇增加90%!
張北地處三北防護林范圍之內,是植樹造林的重中之重地區。20年來,三北防護林建設局撥給這里的補助經費折合起來僅僅是每畝7~8元。由于整個三北防護林的計劃在變化,這些可憐的投入到了1999年也停止了。而這里平均每畝的造林成本是150~200元。不足的部分由地方自籌,主要是縣主管部門每年的投入和當地農民的投工投勞。
由于氣候惡劣,十年九旱,這里的植樹造林格外艱難。“一年植樹絕對保證不了,必須經過三四年補植才行,當年栽下的樹,能有2/5存活就不錯了,不斷地補植還得再投入。”王滿地表示。
從概念和提法上,我們也可以窺出其中的變遷和一些“運動”的痕跡:1986年提出首都周圍的綠化工程,當然包括張北。1990年提出生態農業工程建設,提出大農業的概念,至今在張北許多民房的墻上依然保留著這樣的口號。1998年提出再造三個塞罕壩(為承德的一個綠化模范區,為上層所認同,故提出這個建設口號),張北和附近的沽源縣,就列入再造之列。得此之福,從1999年開始,新計劃給張北的投入大增,標準也較三北防護林高,大概是每畝100多元。這筆錢到了縣里頭,大概相當于70多元,到了造林者手中,會是怎樣的數字,不得而知。即使是這樣的投入力度,還是遠低于造林的成本。2000年提出防沙治沙工程,由于具體的計劃還沒有出籠,張北地方政府先墊上一筆錢,搞了一個400畝的苗圃,按照當地唐樹森書記的話,防沙治沙、一退雙還(退田還林還草)工程一啟動,這里養殖的苗木馬上就可以供應上。未雨綢繆之苦心,可想而知。
在朱總理視察之后,當地縣政府定下了36萬“雙還”的指標,還林6萬畝,還草30萬畝,現在僅僅停留在通過行政的口徑來號召動員群眾的階段。具體到退耕還林(草)中的問題,一是坡地面積如何估量,二是相應補助的糧食的運輸問題如何解決,補助要給多少年等等。上面還沒有明確的政策出臺,地方政府也只能等待。
說上面重視,那是沒有問題的了。但總體來講,運動式的管理模式依然還是一個主要的方向。張北人知道,林業建設需要多少錢就給多少錢那也是不可能的,現在的林業補助主要還只是用于種苗,許多中央定下的植樹造林的相關優惠政策到了地方財政那里就不靈了。“說一千,道一萬,到了地方一句話就給頂回去了,但無論如何,活還得干。”王滿地強調。
調查顯示,在三北防護林涉及的區域內,有將近70%的地區是貧困地區,在這樣的一片地區中建設防護林有其優勢,比如民眾的發動上,但更多的是層出不窮的制約因素。特別是地方政府的財政配套能力較差。這是三北防護林建設中最為現實的問題。□
名詞解釋:
沙塵暴

又稱黑風暴,在植被破壞的前提下,細顆粒物質易于在風的吹揚下被搬運至其他地區,從而造成大氣能見度急劇降低的災難性天氣。北方地區在春季時容易出現。沙塵暴產生的頻繁程度以及產生的沙塵量與氣候條件和植被覆蓋程度密切相關,可以理解成土地荒漠化的一種表征。
在我國,沙塵暴——
50年代共發生5次;
60年代共發生8次;
70年代共發生13次;
80年代共發生14次;
90年代共發生23次。
2000年春,沙塵暴頻頻,截至4月24日,北方許多地區已經經歷了8次沙塵暴的洗禮。許多地區叫苦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