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臺灣)
在1996年,要為“新經濟”作一個定義,那就是新經濟是以技術為動力的經濟。5年以后,新現象產生,新經濟的定義也要改了。它還是以技術為動力,但應該是創新與進取精神蓬勃發展。比如,這5年當中,財富、股票、互聯網,并不只是技術,而是創新與進取精神。
社會價值觀的轉變,有幾個重大的改變,最大的贏家可能是創新。
雖然在美國科技界,常常聽到創新,可是科技界在美國只是局部的社會。這幾年當中,新經濟使得創新精神變成主流價值。創新失敗已經不是恥辱,不創新才是恥辱。因為新經濟的成功典范,都是不斷的創新。
第二個價值觀的轉變,那是180度的轉變——從眾到不從眾。幾十年以前在美國,在企業界做事的就是穿灰色西裝,每個人看起來都一樣,那個時代,不從眾是標新立異,不為主流所接受。
現在每個人都要有不一樣,我今天穿jeans(牛仔褲)上班,他今天穿有點像睡衣的衣服上班。
第三點,對公司的忠誠,可說是蕩然無存;但是對職業的忠誠,反而增加。假如你在美國雞尾酒舞會,遇到一個陌生人,問他你做什么事?以前的答案通常是:我在某某公司當什么職務?,F在問一個陌生人,答案不會是某某公司,他說他是creativeartist(創新藝術家),很少說我在某某公司做。
第四點,儲蓄已經不是美德。這是幾年以前經濟學家講的。他所調查的致富之道,絕不是儲蓄。在美國,最近幾年的新經濟,就是大家的收入都增加,可是儲蓄率反而減低了。
第五點,經驗被貶值,繼續學習的能力被重視,經驗反而是個負擔。在新經濟中成功的人,都是沒有什么經驗的,他們看到很多有經驗的人帶了很多包袱。而且底薪為主的待遇,絕對不受歡迎。
唯一可被接受的待遇,是跟公司股票有關,你的待遇主要是股票,而不是以底薪為主。
第六點,穩定的工作已經不被青睞,快速活力的工作被追求。假如你去一個公司,它說你好好做,我們一生都照顧你,這也不受歡迎。但假如一個公司說,你好好做、努力地做,幾年當中,你可能變成百萬富翁、千萬富翁。這當然有風險,但卻變成大家歡迎的。
第七點,快速反應,而不是仔細考慮、深思熟慮的態度,是主流價值。10年前,我看的書大部分都建議,在公司不快樂、工作不再有挑戰,也許是因為人事不太融洽,至少應該想一年,才決定離開。這現在不是主流價值,這個太慢了。
第八點,人才的價值一直向上升,資本的價值一直向下跌。財富的追求,我相信比舊經濟時代要厲害。有一個比較能彌補的因素,就是財富的捐出、對社會的回饋,無論是對慈善事業也好、對宗教也好、對教育事業也好,倒可能比過去要看得開?!?/p>
(作者是臺灣積電董事長,原文摘錄自臺灣《天下》雜志)(本欄編輯:翁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