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夫

教育,對現在的中國和中國人來說,確是一種稀缺資源,且被一些有文化的商人利用以尋求財富。
截至1999年底,成都市總共有民辦中小學9所,在校學生近5000人。1999年民辦學校的重頭戲是南洋學校的誕生,繼山西、大同、洛陽、無錫、青島南洋學校開辦后,南洋發展集團投資億元在成都市刮起一股旋風,場面火爆讓人目眩。2000多名學生家長抱著錢到“南洋”求學,南洋僅收下1300人?!澳涎蟋F象”和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在很大程度上催生著其他民辦學校的出世。2000年4月以來,“雨后春筍”般的成都民辦學校及其導演的“招生大戰”再次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搶”字當頭
民辦學??芍^“搶”字當頭,一個“搶”字幾乎概括了民辦教育的全部。搶生源、搶教師、搶名人、搶工期、搶牌子、搶管理人才。———為搶生源,各民辦學校紛紛使出看家招數,在各大媒體上展開強勁的廣告攻勢。某民校有幾千人咨詢,可校長還是緊繃著弦:“要真正錄取了才算數。”一名從重點中學到民辦學校的校長感慨地說:“以前我們從來沒想到過生源問題,是家長學生求我們,現在完全倒過來了?!蹦芊裾械缴椿蚝玫纳?,他說“心里沒數”。今年是小學升初中的高峰時期,成都市市區共有近14.8萬升中學生。某民辦小學校長給教師約法三章:“只要有家長對你的教學質量有看法,你最好走人?!庇眠@名校長的話說:“教師要砸學校的牌子,我先砸了他的飯碗?!逼鋲毫χ笥纱丝梢娨话摺T诿褶k學校,“錢學生”成了真正的上帝。
為搶好的生源,本來實力強勁的成都外語學校也不免做出高姿態,4月15日率先在成都錦江大禮堂舉行專場招生咨詢會,對小學升初中考取前120名的學生實行只收取國家規定的外國語學校的成本費,即本應交納4.5萬元的學費,只交1.2萬元。僅此一項,外國語學校就少收700多萬元。一位教育專家稱,為爭取生源,不少民辦學校可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沒有資格規定錄取分數線,有錢就上學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民辦教育差生論問題的存在?!獮閾尳處?,剛跨入2000
年,各民辦學校的“求賢團”就紛紛出動,不惜血本四處招募優秀教師。像西川中學、開元學校等校都精心在四個層面上準備師資:一是有名望的特級教師;二是45歲左右的高級教師、學科帶頭人;三是30歲左右的青年骨干教師;四是師范院校優秀畢業生。
“年薪比現在高2~3倍,解決戶口和住房,子女就學優惠……”誘人的條件使不少功成名就的優秀教師產生“想法”。“6年內將住房全產權送老師”,某民辦學校的“撒手锏”使一些為住房發愁的教師心馳神往。據悉,一民辦學校為了留住一名牌高校副教授,還不惜破例將其愛人的戶口遷到成都?!獮閾屆麣猓瑢嵙π酆竦拿褶k學校,在向社會“推銷自我”時,幾乎都祭出名人效應。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領導、國內的教育專家、社會知名人士,更有甚者拉出外國政要以壯士氣。最精明的莫過于成都外國語學校,他們推出的名人則是自己的學生———1999年轟動成都的被美國哈佛大學錄取的畢業生劉亦婷。這種“名牌產品”式的示范作用,最能煽動家長和學生的心。何況學校本來生源就門庭若市?!獮閾尮て?,在攻勢兇猛的生源大戰背后,是夜以繼日的工期競賽。拿給家長們和學生們看的,幾乎都是氣派非凡的學校未來的效果圖,或是學校的發展模型。雖然工人們在施工現場揮汗如雨,可家長們還是不放心。為了讓“上帝們”吃上定心丸,名校紛紛作出承諾。成都譯華學校在廣告的最醒目處寫上“1999年2月動工建設,1999年7月主體驗收,1999年9月一裝完成,2000年5月全線竣工”。由三原集團創辦的成都實驗(三原)外國語學校,計劃工期是一年半時間,可今年2月才動工。為趕工期,集團實行“四班倒”24小時流水作業,整整提前一年完工,確保9月份學生入學。占地面積216畝的開元學校,在學校占地面積上爭了個第一。為顯示非凡的氣勢,原定分兩步完成的7萬多平方米的工程決定一次性完成。為確保學生能按時進校,他們還專門組織家長參觀校園活動。對于他們來說,時間就是效益,就是金錢,就是機遇。
草船借箭
“民校+名?!笔窃S多民辦學校的路子。民辦學校多是希望能借助名校效應得到社會的承認和關注。此外還有名人效應、硬件效應等等?!八?、七、九”,即成都市四中(石室中學)、七中和九中(樹德中學)是成都市老百姓心目中天然的重點,每年的高考榜一出來,人們的目光自然放到了這3所國家級重點中學上。幾十年來,3所中學為成都市培養了大批高級人才。東方雙語學校和建成平雙語學校是上海在西部大開發的“作品”。初來乍到,兩個學校都依靠成都市的“金牌中學”———成都七中和成都石室中學,以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西川中學則完全是成都七中的翻版,從校長到學監,以及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幾乎是成都七中的“班底”,校長戴高齡原系成都七中校長兼黨支部書記。愛屋及烏,“克隆”出來的學校在家長和學生心目中很有號召力。何文斗原是成都九中的校長,剛退休,就有幾所民辦學校的董事長請他加盟。開元學校董事長佘開元三顧茅廬,方請動他出山。三原外國語學校校長楊能生本是成都七中的在任黨總支書、副校長,經市教委研究向新聞界宣布,同意其辭去七中所有職務。此舉在成都教育界引起不小的震動。由于辦學方給他相當大的辦學自主權,因此他如魚得水。在成都市新建的民辦學校中,有5所學校的校長都是成都市重點中學的退休校長,一些校級干部還是各重點小學的退休校長。一時間,退休校長成了民辦學校的搶手貨。
買方市場下的新教育
成都市今年新誕生的8所民辦學校中,有6所校址在郊區或郊縣,為招生方便,他們都在成都市區內設有“總部”,總部像一個公司,校長辦公室就是一個經理室。一個大大的辦公桌占據了屋子的1/3,幾條真皮沙發,儼然一個老板的房間。在2000年新春茶話會上,成都市教委副主任趙學范首次向新聞界通報了“6億民間資金加盟成都教育”的消息。短短幾個月時間,8所學校由圖紙上的雛形變成了一幢幢高樓,一排排群樓??偼顿Y超過7個億,占地8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8萬平方米的姓“民”的學校群體在成都市扎根。3月20日,“首屆民辦學校教師專場招聘會”在成都市人才交流中心開幕,600個職位引來了8000多名應屆大學畢業生和在職的各科教師。也就是此時,所有的民辦學校第一次登場亮相,校長、董事長紛紛走向前臺展示實力,招賢納才。
談起今年民辦學校競爭的慘烈,許多校長坦然“誰也沒想到”。開元學校校長何文斗認為“教育的春天已經真正來臨”,但他又說,如果還用傳統思維辦民辦學校,絕對沒有出路。
今年成都市初中畢業生預計8.2萬人,比去年少了近兩萬,其中普通高中將分去2.8萬人,而職高計劃招生1.2萬人,技工學校也開出1萬人的訂單,中專學校還要分上一塊,這對本來“心里就沒底”的民辦校,造成極其不利的局面。因此不少民辦校調整戰略,重點在招收初中生上下功夫,高中則“順其自然”。
民辦學校如雨后春筍般出籠,對包括“四、七、九”在內的公辦學校是一個促進。在成都七中當過多年校長的戴高齡,對民辦學校的面世有著諸多的感慨。他說:“對于七中這樣的重點中學來說,國家只解決了起碼的吃飯問題,其余的錢都靠自己掙。有很多地方老師不能按時拿到工資的現象時有發生,為什么?國家越來越包不下來這巨大的教育支出。成都市今年的8所民辦學校,國家沒出一分錢,節約7個億國家可以為教育辦多少事?”“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不是一句話就能解決問題的,我們都想轉,公辦學校有這個條件嗎?怎樣發揮學生特長?電視制作、計算機室、語音室、文體活動設施等等,沒有國家支持,有幾個公辦學校能自身解決?這一切對于民辦學校來說,是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有錢呢?!泵褶k學校之所以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主要因為公辦學校出現一種瓶頸———教育經費短缺。楊能生分析說:“現在公民辦學校不在一個起跑線上。因收費差別,公辦學校在生源上還沒有太大的壓力。如果民辦學校在成本收回之后,仍然走大眾教育之路,民辦學校的優勢將立即凸現。”
市場化:現代教育的必然
今年60多歲的王家駿干了45年教育,在民辦學校里摸爬滾打的他稱:“我越來越感受到教育在變,在變向與企業特點相結合的路子上?!彼饾u成熟的理論夾雜著一個企業家的思考?!凹议L為什么要花錢把孩子送進民辦學校讀書?這其實是對教育更高的期待。符合市場就要拿出多種特色,提供多種選擇的教育。藝術、體育、英文、動腦、動手一齊抓,把孩子從傳統應試教育中解脫出來?!彼€有一個重要的體會,“我們在公立學校或是教育局工作的同志,很少會考慮研究教育辦學的成本、產出、效益這些問題,錢是靠國家撥款,教育是事業性單位??扇缃?,辦學也像是辦企業,沒有效益就沒有發展?!备鼮橹匾?,王老師提出了與公立學校最為不同的“服務意識”。這一點做起來要比市場意識、成本意識難得多。在傳統觀念里,“教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在私立學校,這種神圣不可侵犯的角色調換了,教師是服務者,學生家長是消費者,他們有權提出建議和批評。擺在民辦學校面前有兩個坎需要正視,一是怎樣以優質的產品增加自己的后勁?,F在對民辦學校來說,談不上生源的質量高低,他們首先面對的是要有起碼的生源,因此最初留給他們的,只能是“認錢不認人”,這無疑為辦學的社會效益增加了難度,只有幾年含辛茹苦,這些“坯子”變成了“玉器”之后,才談得上“認人又認錢”。二是怎樣耐得住寂寞,可能短時間內不但賺不了錢,還要不斷地投入再投入。據悉,199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家長不愿意讓孩子到民辦學校就讀,其主要原因是擔心教學質量不高。因此,現在的民辦學校還無法讓望子成龍的家長們高枕無憂。一名校長分析說,目前在挑選“苗子”這環節上,民辦學校暫時還處于不利的地位,那就在“改良土壤”上下功夫,即加強學校管理,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成都市教委副主任趙學范透露,民辦學校招生人數一直不多,以前是總量的0.48%,直到去年才達到1.5%。他說民辦學校就是今年招生人數達2.4萬人,也不過占整個學生總數的3%,這個比例仍然很低。為大力扶持民辦學校,保證民辦學校的招生人數,市教委專門規定,公辦學校不得擴招班額,以將生源引向民辦學校。針對一部分知名公辦學校教師應聘到民辦中學任教問題,趙副主任肯定地說,不解決人才流動問題,公辦教育始終是死水一潭。按規劃,成都市民辦教育招生人數比例力爭在今年達到5%,2010年達到8%~10%。
成都教育誰來買單?
民辦教育究竟給成都教育界乃至中國教育界帶來了什么?
有人說這個問題現在探討還為時尚早,可有人又說民辦教育已經給社會留下了更多的思索———帶來了服務意識和競爭機制。民辦教育所帶來的觀念沖擊是巨大的。公辦學校人事制度改革障礙在這里迎刃而解。在這里多勞多得、優質優酬,干部能上能下,教師能進能出。
帶來真正的校長負責制。從公辦學校走出來的校長們,都深切地感受到校長自主辦學,不受任何干擾的愉快。他們擁有充分的人、財、物的權力,可以隨心所欲地使他們的教育理念獲得充分發展和張揚。
帶來了先進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民辦學校中,大多把“合格+特長”、“規模+選擇”等新的教育模式體現在自己的學校中,紛紛探索發展教育和特色教育的模式。爭相推出小班教學,實施“因材施教”,而這正是民辦學校的生命力所在。
帶來了后勤社會化。安全、食堂、圖書館、宿舍……后勤一系列工作牽扯了學校的大部分精力。如今這一塊全部由企業包干經營,學校一心一意搞好教學管理。當然,一所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吃、穿、住、行,商機無限。
帶來了對公辦學校的挑戰。成都市樹德實驗中學一名副校長坦言,民辦學校在最近幾年還無法動搖老牌名校優勢。老牌名校師資力量雄厚,管理模式定型,教育氛圍成熟,收費低,市民認可。但這些都是可變因素。老牌名校在資金投入、教師待遇、硬件建設方面肯定不如民辦學校,一旦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優秀教師在無后顧之憂的情況下完全可能跳槽,而在優秀教師的背后就是一大批優秀生源。他最擔心當企業收回成本,與公辦學校收費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時,老牌名校的優勢尚存幾許?所以他們目前的工作不是固守老名校這塊牌子,而是要創精品學校。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成都市某普通中學校長對此也十分感慨,他自稱現在“腹背受敵”?!扒啊备偁幉贿^傳統名校,“中”又有郊縣省重點“挖人”,“后”又冒出這么多民辦學校。他稱今年招生已經“很成問題“。他認為,民辦學校一旦羽翼豐滿,將使成都市的生源出現較大的重組。
教育企業化,是現象也是趨勢。“窮國辦大教育”。在成都民辦教育紅紅火火的今天,無論是辦學者,不是辦學者,都會以一種嚴謹而審視的眼光看待這個“項目”的可行性和可發展性。這一步就已經改變了“教育是國家公益事業”,靠國家撥款,不考慮成本、不考慮發展的“計劃性思維”。□(編輯: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