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發元
這是個讓別人聽來羨慕的職業,表面看起來有車坐、有飯吃、有賓館住、有“無冕之王”的桂冠。腿長手長,哪個行業都可以涉獵,熱熱鬧鬧,紅紅火火,風光,瀟灑且快活。
有飯吃,“食有魚”,但多是“吃請”。開業啦、慶典啦、剪彩啦、會議啦,拿個紅包,領點紀念品,有道是“吃了人的嘴軟,拿了人的手短”。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請吃”,目的無非是讓你給他宣傳。不過記者神通有限,也是個小媳婦,管束嚴,婆婆多,你絞盡腦汁弄的“豆腐塊”,能不能見報還很難說。只要領導說不行,你別強調說“是事實”,事實也不能報道。“宣傳有紀律”,一句話足以讓你無言以對。
記者也不是都受人歡迎,當年新疆克拉瑪依發生“12·8”特大火災,當地的官員指示“防火、防盜、防記者”。重慶的垮橋事件,五六十人成為冤鬼,他們還要“管住記者的筆,群眾的嘴,不許亂說”。砸記者相機、攝像機的事時有發生,記者因批評報道丟飯碗、冤案纏身者也大有人在。
有車坐,多是別人接你采訪的車。據我所知,西安的記者很少有私家車。即以北京論,記者的私車,就沒有演藝明星、體育明星、導演以及穴頭們的車多,更不要說各種各樣的私營工商企業家了。社會發展到今天,“出無車”,不能算是太風光。
這是個最好報喜、切忌報憂的活兒。說了誰家的好,見你眉開眼笑;要是批評了某人,恨不得殺了你去。批評了“小不點”也還好說,要是摸到了老虎屁股上,叫你吃不了兜著走。有些記者在老百姓面前,牛皮哄哄,在強權和金錢面前,他倒算個屁。但有時候也不能說好,僅舉一例可證。據1999年4月14日《揚子晚報》報道原大慶市長受賄案稱,1997年這位市長晉京歸來,丟失了一個內有數萬元人民幣和美元的錢包,這只錢包恰好在哈爾濱機場被撿到,機場很快物歸原主。哈爾濱一家新聞單位為表彰社會新風,報道了此事,后來有關方面轉述市長的意見:“怎么能發這樣的報道呢?”多虧大慶的市長管不了哈爾濱的報紙,要是頂頭上司,腦子里可要給你畫一筆了。
新聞是“易碎品”,寫得再多再好,終是明日黃花。和作家比起來,記者的作品難得結集傳世。記者是個浮躁的職業,要到處采訪,容易蜻蜓點水。和專家學者比起來,記者是個萬金油。現在媒體多元,電視記者最為吃香。主持會議的,開會前老是問“電視臺的來了沒有”,要是說“沒來”,必然是“快派車去接”或“稍等一下”;要是報社的沒來,必然是“打個電話催一下”;要是電臺的沒來,必然是“不等了,咱開會”。
前不久,“中國記者肇慶行”,當地的人太熱情,把記者當作官員接待。所到之處,警車開道,橫幅大標語歡迎,弄得記者都不自在。其實七十二行,記者居其一,不過是個普通的職業,沒有什么特別的。
我這大半生,飽經滄桑,有過不少職業。務農,做工,在鄉、縣、地級單位當干部,在高校執教鞭,在報社做編輯和記者。自信洞明世事,有些發言權。各種職業,均有優劣。農民苦,苦不堪言,可是吃的新糧,睡覺也香,很少得那些富貴病。工人累,累斷筋骨,但“不坐人家的小臥車,可不操那份心”。當官的,投資少,見效快,可是等級森嚴,弄得不好,有時也會有危險。教師永遠是個窮職業,可是仍然受學生尊敬。記者這一行,年輕時干干可以,四十歲以后,不妨可逐漸淡出。當然未免有些頹唐。
既給記者設了“節”,且在節后也來講點甘苦,講點真話,權作遲到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