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行:段冬梅
“小孩打醋,直來直去。”是幾十年前人們形容半大孩子干事兒的一句經典語言。提到它,我們腦子里馬上就會浮現出一幅緩慢的、匱乏時代的生活圖景:在連自行車都很少的大街上,一個小孩左手拎著醋瓶子,右手緊緊攥著五分錢。他出了院門,往旁邊一拐,進了一個臟兮兮的、門臉不大的副食店,踮起腳,費力地把醋瓶子和五分錢遞上去,說一句:“三分錢的醋、二分錢的糖。”然后目不斜視地按原路回家交差。那時候,家長既沒把干這活兒和獨立意識、獨立能力聯系在一起,也沒考慮到孩子出門會被人拐走或被車撞著。
是現在的父母太閑在,超市一轉什么都有了,還是打醋這事太小,不夠孩子們鍛煉獨立性的?總之打醋是打醋,培養獨立性是培養獨立性。生活中許多原本很原始但也很完整的東西被割裂開了。
前不久,我們收到了這樣一封讀者來信:我的孩子今年九歲,上小學三年級。為了安全起見,我們一直接送他上下學。可前些日子,孩子突然對我們說:“以后不用你們接送我了。我們班好多同學都已經自己上下學了。”我和愛人覺得孩子還小,便沒有同意。從此他常常對我們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有許多事情都不喜歡我們插手了,一副長大當家做主人的模樣。可他才九歲呀!不久前,他還在我們的的懷里撒嬌、耍賴,離長大還遠著呢!
究竟什么事孩子能做,什么事不能做?為此,我們到學校做了一個調查,讓孩子們先寫下自己特別想干的事,然后再把這些事呈現給他們的父母,于是就出現了下面這些有趣的交流:

我想做
(畫個小孩的臉)
我同意
(畫一個成人的笑臉)
我擔心
(畫一個成人不高興的臉)
我想自己去外地的親戚家。
可坐飛機,民航有保障措施/家長送到機場,辦好手續,目的地有人到機場接
怕被壞人拐走/自己沒有單獨出去過/沒能力處理突發情況
我想和同學一起去商場購物。
可去超市或離家較近的小商場/買大件東西時還是要有家長陪同/買一件小物品,錢數要限制
怕他亂買東西/商場人多不安全/和同學一起去容易產生攀比心理/不能辨別產品質量
我想去現場看體育比賽。
要有家長帶領/可提高孩子的興趣/可培養團隊精神、拼搏、好勝精神,開闊眼界
人太多太亂,混亂嘈雜狂熱,成人尚且需要把握自己的狀態,何況孩子/在家看電視也一樣/有很多體育迷常有過激行為,臟話連篇,對孩子影響不好
我覺得我可以洗大件衣服了,我還想使用家里的洗衣機。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教會他如何操作/太同意了,可他自己未必有這熱情。
不安全,如插電問題/洗不干凈/洗大件衣服力量不夠/做這些事太浪費時間
我想自己安排我的假期日程表,自己決定每天做什么。
這本來就是他自己的事;應還給孩子一個自我的空間/如果每天都能按時完成作業當然可以/必須把學習時間留出來/原則上同意,但需要家長審批、調控
玩心太重,還要加強約束/應參考家長的安排,休息好,學習好/孩子還小,但家長可適當參考孩子的意見/兒童自律性不強,不能保證合理性
我要和小伙伴一起去游泳。
要和游泳館老師或教練取得聯系/去游泳池可以,去野外不行/已獲深水合格證
太危險/孩子的自救能力差,一定要有大人帶領/不知道水的深淺
我想獨自玩電腦,包括上網。
接受新鮮事物/上網可以多見世面,廣交朋友/電腦將是人人都要掌握的一項專業/事先提出注意事項,事后交流,限制時間
獨自玩電腦,沒有學習目的,易玩游戲/現在網站很多,什么樣的內容都有,怕孩子學壞/上網太浪費時間/容易上癮,影響正常學習/最好在家長的指導下/影響視力
我過生日想獨自請朋友在家里聚會。
這可以鍛煉他的組織能力/可以看出他是否會做小主人/孩子應有自己的社交圈/朋友多了熱鬧,平時就一家三口太單調/讓孩子有放松一下的機會;增進孩子之間的友誼/如果家長在場,孩子會覺得拘束、不開心
沒有大人陪,孩子容易做出格的事/這種表現是不尊重家長/孩子還不能自己準備東西、食物、招待朋友/怕把家里弄亂/孩子太小,不能把精力放在互相過生日上
我想自己支配壓歲錢。
鍛煉孩子獨立的理財能力/通過看孩子花錢買什么,掌握他的心理動態/可以但要講清用錢的原則,該買的才能買/只給他少量的錢/壓歲錢本來就是孩子的
應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小孩子不要亂花錢/孩子還不懂得怎么買東西/自控能力差/壓歲錢不能隨便動用,應用在學習上
我想養一個小寵物。
只要不是狗、貓就行/愛動物可培養愛心/我家已有魚、龜等/現在一個孩子都很孤獨,有個寵物可以算個伴兒
古人云“玩物喪志”/不衛生,容易傳染疾病/浪費時間/想看可以去動物園/讓孩子太分心,影響學習/工作太忙,照顧不過來
我想和同學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
有益的校外活動對孩子有好處/只可以看健康的片子或兒童片
長大一些再說/年齡太小,不知道什么該看,什么不該看/現在適合孩子看的片子太少了
我想自己當幾天家,安排家里的生活。
可逐步練習熟悉家務/可以讓他嘗嘗當家的滋味/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現在在家基本上孩子說了算/這樣他花錢不會太沖
小孩子沒這個要求/年齡太小,每天上學功課又多,目前尚無精力擔此任務
到好朋友家住兩天。
必須是父母熟悉的人/每天電話聯系,雙方家長溝通/因為現在的小孩子實在是太孤獨了/可增強他的適應能力
年齡太小,給別人造成不便/不安全/家長不踏實/沒必要
我想自己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如衣服、學習用品等。
培養審美觀和實用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他有主見/我相信孩子的眼光/她喜歡的衣服才會穿/自己喜歡的東西才會更珍惜
孩子的審美觀還不成熟/不了解市場,沒時間實踐/孩子的判斷還不夠準確/購買前要大人同意/孩子喜歡的,不一定是實用的/把衣服買得太花/她總是亂花錢
我想自己坐公共汽車去奶奶家。
嘗識各種交通工具/一是鍛煉他的獨立能力,二是他會防范小偷/白天還可以
不安全/交通太亂/治安太差/不放心,路上人太雜/他自己不認路/路太遠,中間需要換車
我想和一些朋友出去郊游或露營。不讓大人跟著。
同伴在一起會有更多交流/要看什么地方,太偏不行/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培養團隊精神/只要這些小朋友是熟悉的
孩子自理能力太差/不安全;應由大人陪著/未成年的孩子不能單獨與小朋友出去過夜/孩子還小,等孩子長到17歲才能自己出去/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
我想買一套648元的綠色叢書。
買后必須讀完/只要孩子需要,又對孩子成長有幫助/用孩子自己的壓歲錢買/只要買書,多少錢都行
經濟條件限制/不想買/書價稍貴/孩子可以從多方面學習知識,如上網/上圖書館/根據經濟條件,不必非要買價格高的書
一個周末,我打電話到董洪亮老師家,聽筒里傳來董老師十一歲的兒子的聲音。
“你媽媽呢?”
“去外地考試了。”
“你爸爸呢?”
“在學校里加班。”
“那他們怎么放心把你一個人放在家里?”
“我不是一個人。今天是周末,我和幾個伙伴在我家里聚會。”
后來,這位心理學教師兼一位十一歲男孩的父親給我們講述了他的觀點:
能力有時讓我們心悸
孩子一歲多以后,在獨立性的發展方面,出現了一次革命。走路的時候,如果你總是抱著他,他就會拚命地扭動自己的小腿,要求下來;走累了,他們又會讓父母抱一會兒。首先是骨骼和肌肉的發展使他們“覺得”已經可以用自己的小腿滿世界亂跑了;二是思維和語言能力的發展使他們“覺得”自己有了獨立的要求和能力。
很快地,他們可以奔跑,講很多完整的故事,說很多優美的句子;他們認識了路牌,辨別社區里的幾乎每一幢建筑。再往后,他們開始系統地學習文化知識,知道了許多的人情世故,甚至還有了一些“積蓄”……后來,他們又想滑旱冰、想看比賽、想騎車上學,想獨自逛商店,想獨自舉辦生日聚會,想買書、想養寵物……
他們可以這么去做嗎?我們哪些時候該干涉,哪些時候該閉嘴呢?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艾里克森在研究了人格的畢生發展后認為,六至十二歲左右的孩子,人格發展潛在的沖突就是“勤奮進取”和“自貶自卑”兩種勢力同時存在。如這一時期的兒童在努力學習時,在制造某種有用的東西時,在從事家務勞動時,能夠得到成人的支持,受到贊揚和獎賞,就會加強他們的勤奮感,越來越愛做這件事,逐漸養成勤奮的工作態度。反之,如果家長總把他們探索世界的行為看成是不切實際、調皮搗蛋,橫加干涉,就會使他們有逐漸發展到無所作為或自卑感的危險。在這一階段兒童所發展起來的勤奮感或產生自卑感能延續終生。
實際上,當孩子們覺得有些事情可以去做的時候,家長們通常是阻止不了的。他們會想出各種辦法,偷偷地去做。記得有一次,我們中午休息的時候,上三年級的孩子和鄰居的幾個小伙伴在院子里玩耍。這應該算是很安全的事情了。不料,過了半個多鐘頭,孩子回來報告說,他們在樓道里比賽跳樓梯他拿了個冠軍,可以從九個格子上跳到地面!其他孩子,最多只能跳七格!我一邊看著他得意的樣子,一邊心有余悸地告誡他,不要玩危險的游戲,“不要爬高,不要玩刀”(這是我們的父母過去教育我們的要求)。但我心里知道,孩子不可能不去表現自己的能耐!
孩子們究竟可以走多遠?我覺得,除了看他的能力,還要看我們的心理承受力。
也許有些家長會說,難道我們為孩子的安全著想錯了嗎?
在這個有很多不安全因素的社會里,保證安全和發展能力的結合點在哪里;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經過什么途徑才能變成生存的本領呢?當這些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時,并不是一句“由他去吧”便能簡單了事的,該放手到什么程度,該讓孩子在獨立做事的同時明白什么樣的道理,這個尺度的把握需要家長花一點心思。
有的家庭,孩子提出要自己上網,家長點頭同意后便任由孩子每天在網上東游西蕩。還有的家長對待孩子的要求非常情緒化,今天情緒好了:“孩子,給你十塊錢,自己去買點好吃的。”明天心情不好,便對著伸手要錢買書的孩子大吼:“小小的年紀,怎么能亂花錢。”做事和提高能力不完全是一回事,邊做事邊思考才能提高能力。否則,孩子們即使獨立地做了一些事情,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如果家長對孩子做事的態度一貫而且理智,放手中有約束,靈活中有原則,孩子就不僅能了解這件事能不能做,更能知道那件事以至今后無窮多的事哪件該做,哪件不該做,進而學習做人做事的原則。
不露聲色扶一把
相同年齡的孩子,獨立的意識和能力可能會存在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一方面表現在程度上,一方面表現在內容上。從程度上看,有些孩子更能自律,更能自我保護,而有些孩子卻更多依賴,更多退縮;從內容上看,孩子們在某些事情上更能獨立,在其他事情上卻可能更多依賴。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一些家長同意的孩子自己去游泳,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的孩子已經拿到了深水合格證。這只能說明這幾個孩子在游泳的問題上,比別的孩子多一些獨立性,卻并不具有普遍意義。我們不能由此告訴所有的家長應該同意這么大的孩子自己去游泳。家長一定要具體分析自己孩子的能力。
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孩子,只要有機會獨立完成自己勝任的事情,他的自信心就能得到提高。
我們說了半天孩子想獨立做的事情。這些事情被集中放大以后,我們可能會產生誤解,以為這么大的孩子,什么事情都是想自己做。實際的情形并不是這樣。“半大”孩子做事的時候,大部分情況下都希望有父母或其他成人的陪伴。
在調查中我們問孩子們:“什么情況下你不希望爸爸媽媽和你在一起?”大多數孩子的回答非常堅決而且簡單:“和同伴玩的時候!”
孩子想獨自做的事情,大部分都是他們覺得可以做的事情。他們想逛商店,通常是因為這個商店他們已經比較熟悉了;他們想開party,通常情況下不希望父母在場。至于購物準備、張羅布置,他們也許并不反對你和他一起做。因此,判斷哪些事情可以讓他們獨自去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基本的標準就是看他們是不是“力所能及”或勝任愉快。
不要夸大七至十左右孩子的獨立需要和獨立能力,這一點非常重要。比如,我們通常容易發現半大孩子外在的獨立性:不聽你的,堅持已見,而不容易發現這些孩子實際上有點“外強中干”。他常常拿不定主意,聽聽誰的都有道理——這時他們希望聽到長輩的見解和分析。如果我們漫不經心地讓他們全部“自己決定”,他們會感到困惑和迷茫。
半大孩子向你求援時可能并不直接表達,而是采取迂回戰術甚至苦肉計、激將法之類。這時,找出真實信息,不露聲色地扶他一把,他會變得更有信心。
只是憑你的經驗和直覺對孩子說“不”, 孩子會不服氣或不買帳。要讓他心悅誠服,你既要擺出事實,又要講清道理。重要的是,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目前的能力,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當面臨具體問題的時候,答案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了。
我們從這次調查中孩子提出的問題里挑選了一部分較有代表性的內容,請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的鄭新蓉教授做了詳細的解答。
他們能走多遠?
六歲半的青青很喜歡小動物,一見到親朋好友家里養的小寵物就愛不釋手,于是多次向媽媽提出自己也想養個小寵物。
答: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可以在大人的指導和幫助下,養一些自己能夠照料的動物,例如小金魚、小烏龜,因為這不會花孩子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也不會增加大人太多的麻煩。當然,更多的時候是孩子們愿意養一些大一點的動物,如小狗、小貓、兔子等,但他們沒有時間去遛狗,沒有時間喂養和負責它們的清潔以及免疫工作。但如果家長也有養寵物的愿望和時間,不妨讓孩子擔負一部分具體事項,這樣既鍛煉了孩子照料他人的能力,又培養了孩子的愛心。
八歲的李翔從小是奶奶帶大的,所以每到周末,他都要去奶奶家。有時候爸爸媽媽沒時間帶他過去,李翔就提出要一個人回去。可奶奶家離這里很遠,中間要換好幾次車。這件事讓李翔媽媽很苦惱,就在同事面前念叨了幾次。結果一個同事比他還苦惱,原來這位同事的孩子跟李翔的情況差不多,可麻煩的是孩子的奶奶家在另一個城市。這可如何是好?
答:如果孩子和老人都在一個城市,要根據情況而定,通常,在大、中城市里,這個年齡的孩子一般不允許獨自坐車或騎自行車出行,尤其是要換乘汽車的情況。如果在小縣鎮,僅隔一兩條街的地方,可以讓孩子自己去,父母通常要提醒孩子到奶奶或姥姥家后給個電話。
如果要去異地,需要乘飛機或火車,也要看具體情況。如果兩地之間有直達的特快列車,或兩地之間通航,可以辦理“無陪伴兒童”乘車或乘機手續,由乘務員負責他在途中的安全,但是,往返機場或火車站是需要父母或監護人陪伴的。如果兩地之間只有慢車,火車行進中有很多中間站,車上往來的旅客情況很復雜,最好還是由家長護送。
去年夏天,爸爸剛教會了七歲的張明明游泳,就不得不出差了。明明想去游泳,可媽媽沒時間帶他去。明明就想和院里的小伙伴一起結伴去。孩子可以獨自或結伴去游泳嗎?
答:總的說來,孩子是不能獨自去游泳的,與同齡孩子結伴去也是不允許的。不管孩子是否會游泳,必須有成年人陪同。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去正規的游泳場館,有救援人員,問題不大。但專家認為,即使在正規的游泳場館,有救援人員的情況下,家長也應該陪伴,因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沒有自我保護和自我求助的能力,尤其是十歲以下的兒童。當然,如果孩子是參加了游泳班或體校,有專門的老師進行訓練和保護,這種情況是可以例外的。
好不容易又要放假了,九歲的王然提出要一個人去電影院里看電影。孩子可以獨自去看電影嗎?
答: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看電影通常應該由成年人陪伴去。如果步行幾分鐘就能到,或者是單位或大院的電影院,十歲左右的孩子,可以三五個小朋友結伴去。同時告訴孩子,電影一結束就回家,遇到問題如何能夠找到工作人員,遇到性騷擾可以有哪些對策;如果不想看了,中途回家要有伙伴等等。晚上的電影是不能讓孩子自己去看的,結伴也不行。另外兒童與伙伴一起去看電影,看的是什么電影,父母一定要清楚。有兒童不宜的電影即使與父母一起看也是不合適的。
十歲的林通通家附近新開了一家超市,林通通這下可有了去處,放學后經常和同學一起光顧超市,買點小食品什么的。孩子可以自己逛超市嗎?
答: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應該學習自主和節約性的消費。需要父母注意的是:第一,對孩子逛超市的錢、范圍和時間要適當限制。第二,去距離比較遠的超市,父母應該陪伴,距離近的,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到了商場,由孩子自己取貨,自己比較商品的價格和質量,自己付錢。第三,對孩子的消費行為,父母要有一定的規則。如果是允許的消費范圍,又沒有超出規定金額,不必指責孩子的東西買貴了或不合適。孩子節約了錢,是歸己還是交父母,可以和孩子商量著決定。
九歲的徐琳常趁爸爸媽媽不留心,到網上游歷。她的網絡語言爸爸媽媽常聽不懂。孩子可以自己上英特網嗎?
答: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甚至更小的孩子都可以上網,但是只能在家里或學校上網,也就是說必須有成年人的指導和監護,不能到商業性網吧去玩。他們可以上網去查詢或下載完成作業所需要的信息、圖片和數據,也可以在英特網上發電子郵件,與朋友通信,還可以在網上看看他們感興趣的笑話。而父母所要做的應該是:第一,與孩子一起制定使用英特網的規則,包括時間、內容以及違規后的處罰。比如,沒有父母的允許,不能在網上訂購商品,不能上“兒童不宜”的網,不能公布自己或家庭成員的信息等;第二,幫助孩子正確理解和認識網絡上的各種現象;第三,嚴格控制時間,同時還要注意家里的電話費情況。
媽媽常聽剛滿十歲的園園說:王靜菲在頭發上打了好多摩絲;今天我生日,我最好的朋友程程送給我一支口紅,她說我涂上肯定特別好看……
答:這個年齡段的有些女孩子有時很想時髦一下。家長可以讓孩子在家里隨心所欲,對著鏡子怎么打扮都行。甚至可以邀請幾個同齡的小女伴一起開個化妝舞會,如果想留下紀念,也可以為她們拍一些照片。但走出家門,她們都還是小學生,她們還應保持一個小學生應該有的形象。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
一句話的啟發
我想做
你看這樣行不行
我想用家里的洗衣機
買個帶開關的插座,提前把插頭插好,剩下就只是操作幾個按鈕了
我過生日想獨自請朋友在家里聚會
生日聚會是他自己開,準備工作可以幫他一起做。如果你還有些擔心,不妨把貴重物品提前收好,也可以把自己的臥室鎖起來,不對外開放
到好朋友家住兩天
如果你覺得打擾了人家,可以下次請那個小朋友到你家來做幾天客
我想自己坐公共汽車到奶奶家
可否做個游戲,兩個人在路上拉開一定距離,各走各的,裝作互相不認識
我想自己做頓飯
如果某天你恰巧在家,可又懶得動,不妨享受一下他做的“美餐”
我想買一套648元的綠色叢書
買有買的要求,不買也有不買的道理,無論哪種情況都應該和孩子說清楚
附:美國見聞
在美國的一所學校里。三年級的孩子已經認識了許多單詞,可以閱讀文章了。為了讓他們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去,老師每周都會組織孩子們到敬老院去給老人們讀報紙和雜志。老人們大多眼已經花了,閱讀起來非常困難,孩子們幫了他們的大忙,所以孩子們是老人們最歡迎的小客人。為了讓自己讀起文章來不嗑嗑吧吧的,孩子們都會在課堂上精心準備,認字的熱情空前高漲。
每次去敬老院之前,老師還會把孩子們分成幾個小組,給每個小組一點錢,讓他們商量著給老人買一些小禮物。在購物的過程中,孩子們既實際運用了他們的數學知識,也明白了一些理財的初步道理。
在學校里,一些各方面比較優秀的高年級的同學被聘請做低年級的老師助理,幫助各班的老師管理學弟學妹們,而一些對學校管理方面有獨到見解的孩子還有機會被聘為校長助理。
他們這樣做的理由是: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只有能夠靈活地運用到社會實踐當中去,才能算真正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