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農
孩子,特別是很小的孩子學會了罵人“王八蛋”,是使家長非常惱火,而又十分頭疼的事。
我們在以前的《孩子嘴里的“王八蛋”》(《父母必讀》1998年第8期)一文里談到了一個不到2歲的孩子經常嘴里叨叨“wang ba dan”的事。當時是因為 “小孩子開始時有一個學習發音的階段,往往先把一些音發出來,然后才被成人賦予某種意思。于是剛開始學說話的孩子說出的話常常不能讓人理解?;蛘?,更確切地說孩子自己想表達的意思與成人平常的理解不同,按成人的說法就是詞不達意。當成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賦予某種意思時,就會覺得怪怪的。就像孩子說‘wang ba dan時,成人就賦予了罵人的‘王八蛋。然而,孩子可能根本沒有罵人的意思……”
我們還認為,孩子的語言表達與成人不同,具有簡化的特點,也就是只說一句話中最核心的或最關鍵的詞。例如,“這是爸爸的香煙。”在孩子嘴里就只剩下“爸爸”兩個字了。
時過半年之后,鄰居家孩子的語言能力有了明顯的長進。他再也不會指著香煙盒說“爸爸”了,他媽媽也不再跟他開諸如指著地上的煙盒讓他把“爸爸”揀起來的玩笑了。他會說“這是爸爸的香煙”,而不再讓人看笑話了。
但是孩子嘴里的“Wang ba dan (王八蛋)”卻仍會說,并且,不是隨意叨叨,而是很有針對性了。此時的“Wang ba dan”已不再是覺得好玩而練習發音了,而是在孩子表示不滿時才說的,具有明確的“罵”的意思了。
那么,孩子是怎么會學會“罵”的呢?這還得從孩子的早期語言獲得和行為的習得談起。
從許多發展心理學和神經心理學的研究結果來看,兒童具有獲得語言的先天機制。兒童能夠獲得語言是由于人類的大腦具有這樣的功能??梢哉f,每個正常發育的孩子都有能力學會語言。但是,就兒童具有獲得什么樣的語言,怎樣獲得語言的過程來說,語言環境對孩子的語言獲得起著致關重要的作用。兒童的早期語言獲得實際上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過“強化”和“模仿”兩個過程來完成,并在不斷練習后得到鞏固的。
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正常發展的孩子,到3歲時已經能很流利地說話了,到5歲時已能用語言來描述一個故事,表達某種感情等。事實上,許多研究也表明,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詞匯有90%是在兒童出生到5歲之間獲得的。也就是說,孩子在5歲前就獲得了基本的語言能力。
孩子之所以能很好地獲得語言,是因為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實際上早在出生以前)就沉浸在語言的環境中。人們或是直接對孩子說這說那,或是讓孩子聽著別人的相互交談。孩子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感受語言,認識語言和使用語言的。
研究表明,兒童早期語言的發展是在一定的生物基礎與早期環境的交互影響下進行的。人類的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在幼年時期有很強的可塑性,這對兒童早期語言的獲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早期的語言獲得對其終生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牙牙小孩子開始時有一個學習發音的階段,即所謂的“呀呀學語”階段。孩子咿咿呀呀地發出一些聲音,如果這里出現了一些在成人看來有“意思”的聲音,就會引起家長的積極反應而賦予特定的“意思”。例如,當躺在搖籃里的孩子剛發出“ma ma”“mama”的聲音時,家長就會顯得非常興奮,這種成人的積極反應使孩子發出“ma ma”的聲音多了起來。也就是兒童的發音得到了強化,并使特定的發音和某種意義聯系了起來,如“ma ma”與“媽媽”聯系在一起,并使這種聯系得到了固定。這就是“強化”在早期語言發展中的作用。
但是,從人類語言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來看,單靠強化是不可能使一個孩子真正獲得語言的,或者說不能完全獲得語言。孩子之所以能獲得真正的語言,主要是通過“模仿”。兒童語言模仿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是,家長說什么,孩子馬上跟著說什么。如家長說“這是電燈”,孩子也接著說“這是電燈”。兒童語言模仿的另一種更為復雜、更為重要的形式是觀察學習和延遲模仿。觀察學習和延遲模仿就是通過看或聽別人如何說話、說什么話等來學習如何說話和說什么話,但聽到別人說什么話和看到別人如何說話后并不立即模仿,而是在以后適當的時候和適當的場合表現出來。例如,有位母親抱著她3歲的女兒回家,到了家門口時突然發現沒有帶鑰匙,于是說:“糟了,沒帶鑰匙?!焙芸煊窒肫鹚拿妹媚抢镉需€匙,所以又接著說:“不要緊,三姨那兒有?!碑敃r懷里的孩子并沒有任何反應。過了一段時間,她們母女倆要到電話局去打電話,結果到那里時,電話局的門還沒有開。這時,懷里的孩子說話了:“糟了,沒帶鑰匙……不要緊,三姨那兒有。”當媽的一聽就樂了:別三姨那兒什么鑰匙都有呀!
孩子不是一個被動的容器,在語言獲得過程中常常表現出驚人的主動性。也就是說,家長或成人在無意中說的話,也會成為孩子自己的語言。前面提到的那個孩子之所以學會了 “王八蛋”大概就屬于這種情況。
當我們認識到在兒童早期語言習得的過程中,神經系統可塑性強、生長和發展快等特點后,就能給孩子提供好的語言模仿環境,強化孩子的積極語言,讓那些消極語言自然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