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棣華

釣大魚
目的:練習自由跑步,動作靈敏,學會避開魚網。
玩法:游戲前,用一根小竹竿,在一端掛上一個塑料網兜,模擬釣魚人捕魚用的釣魚竿和魚網。(圖1)
游戲時,爸爸扮演釣魚人,媽媽扮演大魚,小兒扮演小魚。爸爸說:“我要釣魚啦。”同時,站在場地中間,揮動著釣魚竿去觸碰大魚和小魚的頭部,媽媽和小兒四處奔跑躲避。若是誰的頭部被魚網套住或者觸碰到,誰就被釣到了。(圖2)被釣到的就站到一邊去。如果兩個人都未被碰到,游戲再重新開始。反復多次進行游戲,看誰被觸碰到的次數少。
提示:讓小兒在歡樂的情緒中學習機智地躲避魚網,避免被套住。媽媽機智的動作讓小兒模仿。
拋紙球
目的:訓練小兒手臂的肌肉及肩關節的活動。手眼協調地拋、接、傳球。
玩法:事先收集一些廢報紙,將報紙捏成紙團,再用橡皮筋或膠紙帶纏繞幾圈,制成紙球數個。拋紙球的游戲可以有多種玩法:
1.拋遠:小兒站在畫好的圓圈內,將紙球向前拋。每拋一次,媽媽就在紙球落下處的地上畫一條線,以示小兒每次拋多遠。(圖①)
2.拋高:小兒將紙球向上拋,可與小樹、大樹比高低。(圖②)
3.自拋自接:小兒將紙球向自己頭頂上方拋去,待落下時,自己接住紙球。(圖③)
4.傳球:小兒和爸爸媽媽分開站成三角形,相距1~1.5米,相互傳球、接球。(圖④)
提示:游戲前,可先由成人示范幾種玩法,但每次先玩一種,等熟練后再教玩另一種。
認識上下
目的:感知物品的空間方位,認識上下,學習用語言來表達。
玩法:媽媽事先準備好一張房間布置的圖片,讓孩子看看房間里有些什么?哪些在上面?哪些在下面?經過媽媽提問,小兒能指房間里的東西哪些在上面,哪些在下面。有了初步的概念后,可以進行游戲:
游戲時,媽媽對小兒說:“我們去看看家里有哪些東西在上面,那些東西在下面。你能指給我看看,說給我聽聽嗎?”媽媽帶小兒到客廳,問小兒:“花瓶放在哪里?”讓小兒尋找并指出。如果指對了,媽媽教小兒學說:“花瓶在桌子上面。”(圖⑵)再問:“椅子在哪里?”小兒走到椅子邊,指著椅子。媽媽再啟發小兒說:“椅子上面是什么東西?”并指著桌子,小兒回答說:“是桌子。”以后媽媽問:“椅子是在桌子上面還是下面?”當小兒回答說:“椅子在桌子下面”時,媽媽應給予贊揚,并鼓勵他繼續進行以下游戲。再去臥室,以同樣的方式讓小兒指出并學說:“枕頭、被子在床上面。”“拖鞋在床下面”等。(圖⑶)可以根據家庭環境中布置的情況,反復教小兒指認,學會說“上面、下面”。還可以讓小兒完成有關指令,如:“吃完飯將碗和勺放在桌子上面,再將椅子放在桌子下面。”玩完玩具后,“將玩具放在玩具架上”等。
提示:引導小兒在日常生活中認識“上面”和“下面”,更容易使小兒理解上、下的意義,使小兒在感知到事物的同時辨認方位。
投物入水
目的:初步認識各種常見物品在水中的特性,知道有些物品浮上,有些沉下。
玩法:游戲前,準備一個大盆,以及一些能浮上或沉下的物品,如塑料玩具、瓶蓋、布塊、紙片、紙盒、海綿、積木、皮球、樹葉、石頭、貝殼、果核、硬幣、鐵塊、瓷勺、小帆船等。
游戲時,媽媽先出示一塊積木和一塊石頭,并問小兒:“這是什么?”讓小兒回答:“積木、石頭。”媽媽將積木和石頭同時投入水中,讓小兒一邊觀察一邊回答,哪一個浮上來了,哪一個沉下去了。這時,小兒會看到積木浮上來,石頭沉下去了。
小兒有了初步的浮上來、沉下去的感知以后,再將其他物品逐一投入水中,并進行觀察。然后,先將浮在水上的物品撈起來,放在桌的左邊;再將沉在水下的物品撈上來,放在桌子的右邊。并讓小兒通過看、摸、掂、敲等動作,比較浮上來和沉下去的物品有什么不同。
提示:2~3歲的小兒對什么都感到新奇,喜歡探索。實踐是游戲的一種方法。在玩水中,小兒會發現物品投入水中會產生不同的狀態。
責任編輯/田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