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柏林要朝哪個方面進發,才能化解統一后的貧富差異和文化矛盾,沖出經濟不景的困擾?
實際上,把柏林形容為集科學和研究于一地的城市并不為過。因為每一年,柏林聯邦州政府平均投入35億馬克當作科學研究用途,這筆龐大的基金無疑是政府推動州經濟發展的籌碼。
研究成果商業化是當地欲借此振興經濟的步驟之一。從生物工藝至生物醫藥、交通研發至資訊及傳播工藝,種種關系演變無不期望能為柏林奠下“德國工藝重鎮”的基石。
根據柏林參議院經濟及工藝局發布的資訊,從今年1月至11月,大大小小的短期科研活動和博覽會陸續展開。除了政府和私人踴躍推動,當地多間大學也積極加入推動的行列,其中自由大學(Free University犜誆伎(Buch牼侔斕目蒲Р├闌,就開放讓市民觀察遺傳學研究工作。
一些志愿協會和非官方組織也集體舉辦主題科研博覽活動,例如城內最現代化的科研及技術開發區——阿德勒斯霍夫(Adlershof,又稱WISTA犞貧了“研究日”。其他活動還包括“生活科學之年”對話會、“基因森林”研討會、“仲夏之科學”及“科學的漫漫長夜”論壇等,觸及的范圍包括基因、保健、醫療、生化等等工藝。G(南 洋)
海外星云 2001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