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棣華
雙腳夾球拋滾
目的:訓練小兒支撐身體的臂力,以及夾球拋出的腿力,學會屈膝、伸腿、舉腿及用腳拋球、滾球的動作。
玩法:游戲前,媽媽對小兒說:“寶寶的小手真能干,會拋球,會滾球,還會做許多事情。寶寶的小腳也很能干,會走路,跑步,也會像小手一樣學會拋球、滾球。”
拋球游戲時,媽媽讓小兒坐在草地上,雙臂向后用手撐在地上,上身后仰,將球放在小兒兩腳中間,教小兒用腳夾住,然后兩膝彎曲,兩腿抬高,將夾著的球舉到空中,用力向空中拋出,球落下,滾出去,小兒將兩腿放下。此游戲可以反復進行。
滾球與拋球同樣的準備姿勢,兩腳將球夾在中間,然后用腳輕輕地將球向前推出,使球向前滾去。媽媽坐在小兒對面,用腳將滾過來的球接住,再向小兒方向推球,使球滾向小兒,連續進行。
提示:1.在玩此游戲之前,先要學會用手拋球、滾球,再教小兒玩此游戲。由媽媽示范數次,讓小兒模仿動作。2.小兒熟練了玩法之后,在接近3歲時,可以進一步教小兒雙臂后撐,雙腳輪換移動,向球拋出或滾動的方向去夾住球,再繼續玩。
放大鏡
目的:培養小兒的觀察能力,發現放大鏡的作用,比較與一般東西的大小。玩法:游戲前,準備一個放大鏡和一個玻璃片,以及被觀察的東西,如樹葉、花、草、糖丸、花生、黃豆、頭發、小照片、小圖片等,每樣兩份,一份放在放大鏡下,一份放在玻璃片下。游戲時,媽媽請小兒用眼睛仔細看玻璃片下的東西,然后再觀察放大鏡下的東西,進行比較,看看有什么不一樣?哪個東西變大了?哪個鏡片能使東西放大?哪個鏡片與我們平常看見的一樣?讓小兒仔細觀察,反復比較,通過思考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感受。說對了給予鼓勵,說錯了讓小兒再去反復看看,比較后再回答。提示:1.被觀察的東西可以就地取材,如手指、螞蟻、鈕扣、昆蟲等小東西。2.讓小兒自己去觀察、比較,去發現兩種不同鏡片的不同特征,自己去發現新事物,激起好奇心和游戲的興趣。
模仿走鋼絲
目的:訓練小兒的平衡能力,兩腳輪換踏在直線上行走。玩法:在地上先劃兩條平行的直線當作雜技演員表演的鋼絲,媽媽和小兒各用一只手舉著一把小傘,另一只手側平舉。首先,讓小兒觀看媽媽學雜技演員走鋼絲的模樣,踏著地上的直線走過去,再走回來,然后再教小兒學著走。
第一次:媽媽牽著小兒的一只手教他慢慢走在直線上。
第二次:媽媽走在前面,讓小兒在后面跟著學走。
第三次:媽媽和小兒各在一條直線上走,走到盡頭再轉過身走回來。
第四次:讓小兒單獨在直線上走過去再走回來。
提示:
1.走的時候,要防止小兒因動作不協調而跌跤,跌了跤鼓勵他爬起來再走。
2.事先,讓小兒看雜技表演,以獲得感性認識,然后再學走鋼絲則效果更好。
3.若是在直線上能熟練地走后,可以把繩子拴在兩只椅腳下,繃直放在地上,這樣,就更像走鋼絲啦。
看認圖形及數
目的:認識圓形、三角形及方形,并結合自己的嘴、鼻、眼,加深對“一個”和“兩個”的數的認識。
玩法:游戲前,先準備4張16開的圖畫紙,在第一張紙的下方畫一個圓形;在第二張紙的中間畫一個三角形;在第三張紙的上方畫兩個四方形;在第四張紙上,將圓形、三角形及方形按1、2、3張紙的圖形位置都畫上,然后將四張紙上的圖形都剪成洞。游戲時,媽媽先示范,用第一張紙遮住臉,從圓形洞中露出嘴,讓小兒看,同時問:“寶寶看見了什么?它是什么形狀的?看見了幾個嘴?”當小兒回答說出“看見了嘴,是圓形,唱歌的嘴,一個嘴”時,媽媽要及時表揚,并將紙上的圓形洞和自己張開的圓形嘴相比較,加深小兒對圓形的認識。以同樣的方法觀看第二張三角形,對照鼻子的形狀;第三張兩個方形,對照戴方形眼鏡的形狀,并說出數目。最后,將第四張紙兩側挖兩個小洞,裝上橡皮筋,套在小兒的兩耳上,使紙緊貼在小兒臉部,在洞內露出嘴、鼻、眼,作為一個臉面具,教小兒說:“寶寶有一個嘴,一個鼻子和兩只眼睛,戴上眼鏡。”
提示:1.此游戲要在認識圓形、三角形、方形及1和2的數字概念的基礎上進行。2.讓小兒把自己臉部的嘴、鼻、眼的形象與圖形相對應。因為形象化更易于認識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