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個感覺:在臺灣,雖然是同文同言,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愈來愈有障礙,除非你我都懂些英文
電視上,某官員夫人說:“經濟不景氣是一個cycle。”還好字幕出現“循環”,大家不會不懂。一位大公司經理級人物在訴說公司困境:“營業的收入沒辦法cover利息的支出。”沒有字幕,不知道觀眾是不是都了解“公司利潤減少,收入不能支付負債的利息”
很多人都會說“這種事我一點都不care”。似乎也不必再注明中文意思了。如果還是不懂,“沒關系”,我們也不必care!不夾點英文太遜了?校務會議上,一位英文老師說:“第五節與第八節,老師與學生上課精神都不太好,所以大家都應該來share,否則,對某些課較多的老師而言,那就是一個burden。”有人解釋,這位英文老師希望大家“分擔教課的負荷”
十幾年前,我土包子第一次搭機去香港,友人一再提醒,到了機場,要先去confirm回來的機位。我找到航空公司柜臺,以為要說英語:“Excuse me, I want to……”話未說完,柜臺小姐很有禮貌地說:“您要確認機位嗎?沒問題,馬上為您處理!”對經常出行的人來說,感覺上,confirm好像比“確認”常用
其實,這些似乎只是“以字易字”的語言習慣,用英文單字代替中國話中的某一個語詞
長駐海外或經常旅游的人,或許習慣使然,或許一時“詞窮”;也可能是職場關系,一時改變不過來;更可能是趨勢,是流行,是時髦。于是,交談中,中文夾雜英文,愈來愈普遍,贊同說“OK”,離開道“Bye-bye”,好像也沒人不懂
不知道會不會有人認為,說中文不夾點英文,好像太遜了?不管懂不懂,自己猜!生活用語多聽就懂,常用就會,語言學習,本來如此。不過遇到專門術語,可能就有問題
報紙說“央行總裁表示,各國中央銀行本來就可以check市場”。沒有中文注解,是“檢查、核對”的意思,還是有“干預”的含意?我猛翻字典卻不得其解
股市下跌、臺幣貶值,有人說央行認為新臺幣尚有貶值空間,所以坐視不管。電臺播出央行總裁接受訪問,談論臺幣overshooting的問題;字典說那是“超過、越過、射過”的意思,我仍不懂。女兒借我一本金融貿易大辭典,發現原來是“匯率的過度調整”,大概就是“超貶”吧!不過,好像太專業了!不只有“以字易字”夾雜英文的現象,話中加些英語短句,也俯拾皆是。藝人說:“他們要寫,他們要報道,就讓他們去吧。It’s nothing.Don‘t worry.我很好。”朋友對我的建議,有時是No problem;有時又是No way。廣告也說:“Trust me.You can make it.”學者批評“中央銀行貨幣政策運作不透明獨立”,總裁的反應是:“To my surprise,他怎么會這樣說?”記者還體貼地以括弧標注“真教人驚奇”。另一位藝人的助理說:“下午有通告,所以中午我就過去make sure一下,才發現這件事。”沒有字幕,懂不懂?自己猜!要你踹一下,注意了!官員、藝人、平民百姓,大家都喜歡這么說,可見,英文果然重要
語言習慣的形成,很難解釋。中文夾雜英文,再加以“演化”,可能不會一聽就懂,還得想想才會恍然大悟。某次開會中,一位長官說:“這個idea可以有很多方法來呈現,目前我們實在不知道哪一種方法的output會比較好,所以,我們的構想是找一些人,把每一個方法都‘踹踹’看。”我不解地抬頭,發現好幾個人也抬起頭,看著發言的長官,我發現他們與我一樣困擾:門可以踹,椅可以踹,怎么“方法”也可以踹踹看!仔細一想,原來是try try看
“試試看”叫try try看,雖然不合英語語法,不過總比try try see清楚吧?哦,這又不是老師在上英文課,要求那么多,何苦呢?語言重在溝通,下次聽到人家要你“踹一下”,千萬不要踢錯!我突然有個idea,中文夾雜英文,是不是也是一種“國際化”的表現?
[摘自臺灣《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