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中,第一個就是中國共產黨代表著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他說:“因為我們黨是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所以全黨同志的一切奮斗,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其實,關于黨與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關系,江澤民曾多次作過論述。1993年6月,他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72周年座談會上就說:“這七十二年,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始終站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最前列,領導各族人民推動歷史不斷進步。”“縱觀七十二年的歷史,我們黨的發展壯大,我們國家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獨立和繁榮富強,歸根到底是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密切相聯的。”1999年12月,他在為《院士科普書系》所作的序中也說:“無論是革命還是我們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革,都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些話,深刻地道出了中國共產黨歷史發展過程的本質,透徹地說明了黨和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關系。
關于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一個很大的題目,需要用一本專著來論述,這里篇幅所限只能從兩個方面作點說明。
第一,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就是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20世紀初期,在中國,由于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由于中華民國實施了許多有利于工商業發展的經濟政策,也由于世界大戰爆發使西方侵略勢力忙于戰爭無暇東顧而減少了對中國的經濟壓力,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發展的機會。這種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在政治上得到反映。對此,陳獨秀在1923年12月發表的《中國國民革命與社會各階級》中說:“中國辛亥革命時,有幾個資本家聽了革命二字不伸舌搖頭,有幾個資本家不安心信任北洋軍閥統治中國,然而歐戰以來,揚子江下游新興的工商業家得了一點自由發財的機會,便馬上改變從前小視自身的態度”。“同時因為他們的開始發展,便遇著軍閥擾亂及關稅厘金外貨輸入原料輸出等妨礙他們的發財自由,他們更不老實起來,公然出來做修改稅則廢止厘金廢督裁兵理財制憲等運動,更進而組織民治委員會,反對軍閥為總統,否認代表軍閥階級的現國會,上海、長沙之商聯會更進而加入群眾的國民示威運動,即此可以證明中國的資產階級,已經由非政治的態度,發展到和平的政治運動態度,最近更發展到革命的政治運動傾向了。”當然,這里說的主要是1922到1923年的情況,但這種傾向確實從五四運動和五四運動之后就開始了。民族資產階級的這種政治要求,理應由其政黨發動革命予以滿足。但是,在當時,唯一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國民黨卻由于其固有的妥協性、軟弱性而在辛亥革命后開始渙散,根本無力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繼續推向前進。這項任務就不能不落在新興的具有徹底革命性的無產階級的肩上,于是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中國共產黨便應運而生。
第二,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適應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革命和建設就順利發展,黨的自身建設也健康;反之,革命和建設就受挫折,黨的自身建設也不正常。
比如,1928年,蔣介石國民黨統一中國后,到1936年,中國社會生產力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這是同1924年到1927年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北伐戰爭給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以沉重打擊有直接關系,也就是同舊的生產關系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有直接關系。同時,也與蔣介石國民黨為鞏固自己統治而采取的有利于民族工商業發展的經濟政策的實施有直接關系。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不斷增長。因此,迫切要求繼續進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但是,這時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力量根本無力承擔這個任務,所以只能仍然由中國共產黨代之完成。這就是說,在蔣介石國民黨統一中國之后,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共產黨繼續開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正是在這樣情況下,中國共產黨高舉革命大旗,繼續戰斗,并在1928年黨的第六次代表大會上正確確定了革命性質,判定了相應的方針、政策,從而使中國革命在一段時間內得到順利恢復和發展。但是,1931年到1934年王明“左”傾錯誤統治中共中央時期,把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拋在一邊,不顧當前革命的民主主義性質,制定超越歷史階段的方針、政策,使革命遭受極大損失。只是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中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之后,革命才重新走上正軌。
要證明這一點,還可以舉“文化大革命”前后的例子,從對比中說明中國共產黨無論在什么時候制定路線、方針、政策都要以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為根據;從而才能促進革命和建設不斷發展,促進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促進社會的進步。篇幅關系,不能展開說了。對這個問題,我還要繼續作文章。
(作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