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玉貴(上海)

新陳代謝上海貨
可以說,一部上海貨的發展變化史,就是一部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史的濃縮。它記載著中國人的光榮與夢想,記載著中國走向世界、參與國際競爭的陣痛與收獲。
從新中國建立到改革開放的整整30年間,上海依靠它相對雄厚的工業基礎以及高水準的技術與管理,生產著代表當時中國最高水平的商品與貨物,無可爭議地充當著中國經濟發展的領頭羊。
30年間,上海以占全國1%的人口,創造出約占全國1/10的工業產值以及1/6的工業利潤。在當年國家工商局首批認定的14個馳名商標中,屬于上海的就有6個。用“舉足輕重”來形容上海貨在全國的地位,一點也不過分。事實上,無論是在當時的教科書中還是在內外宣傳材料中,上海貨的這一地位都得到了充分的表達。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廣東貨、浙江貨、江蘇貨以及山東貨的崛起,上海貨的一枝獨秀地位受到了一定的挑戰。但在1990年4月中央宣布開發開放浦東以后,上海迅速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國際著名企業陸續進駐浦東,帶來了先進的管理與技術,推動了上海產業結構的升級。上海貨在經過短暫的沉寂后,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與地位。于是,被媒體稱之為“新上海貨”的商品在國內經濟舞臺上又唱起了主角,續寫著上海貨的輝煌。這些新上海貨主要分布在汽車、通信、家電等支柱產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代表性的產品有桑塔納轎車、別克轎車、三菱電梯、日立空調壓縮機、永新彩管、貝爾數字程控交換機、華虹NEC集成電路芯片、理光傳真機、林內熱水器以及新近推出的帕薩特轎車等等。這些新上海貨,不僅在上海本地的市場占有率遙遙領先,而且在全國市場上也處于重要地位。如代表當今世界主流技術的滬產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已占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而上海大眾的系列桑車,近10年來一直占據著國內轎車市場5成左右的份額。雖然由于競爭對手實力的不斷增強,近年來市場占有率有所下降,但隨著通用、帕薩特的相繼投產和熱銷,上海轎車的龍頭老大地位在未來幾年內不會有什么大的變化。而在國內的空調壓縮機市場上,上海日立已連續5年保持領先地位,成為中國空調壓縮機行業規模最大、品種最多、效益最佳的龍頭企業。此外,在電站設備、光通訊、傳真機、超大屏幕彩管、電梯、輪胎、成品鋼材、稀土材料等領域,上海貨的市場占有率均居全國首位。
另一方面,按照上海的“十五”計劃,未來5年,上海將投資數千億元,重點發展新的六大支柱產業,將上海建成全國最大的電子信息產品基地、轎車生產基地、電站設備及大型成套設備基地、精品鋼材基地以及石油化工、精細化工產品基地。全面提升上海貨的競爭力。爭取使上海汽車、上海廣電、上海石化、上海電氣、寶鋼等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初步發揮亞洲經濟、貿易中心的作用。
土洋品牌的兩種命運
雖然新上海貨的崛起,再度支撐起上海作為全國經濟龍頭的地位。但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在這些新上海貨中,大多數成員都披著洋品牌的外衣,只不過產地是在上海,因而被劃進上海貨的行列。上海人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并不多。那些昔日馳騁國內市場、引無數國人競折腰的老上海貨,或者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早早捐軀,或者委身于洋貨門下,只有少數身子骨較硬的,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通過自身的改革,頑強地活了下來,捍衛著原裝上海貨的尊嚴。
本土品牌:昔日榮華不再目前,除了在電站設備、石油化工、鋼鐵制造、造船、人造衛星、照相器材、針織品等少數領域外,大多數上海品牌在國內市場上已經淪為二流產品。尤其在市場容量較大的家用電器領域,這種情形更為明顯。在國家工商局已公布的全國馳名商標中,上海品牌在彩電、冰箱、空調、洗衣機、電腦、汽車等領域竟無一入圍。
另一方面,那些曾經給廣大消費者留下美好記憶并且至今仍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的經典上海品牌,盡管其為生存下去而頑強拼搏的精神令人崇敬,但由于疾病纏身,要想重現昨日輝煌,恐怕在短期內是不可能的了。如首批榮獲全國馳名商標的鳳凰、永久自行車以及譽滿華夏的英雄金筆,在國內外競爭對手的強大壓力下,市場版圖正日益縮小。以自行車行業來說,近年來,捷安特通過其優美的造型和精湛的制造工藝,以及強大的營銷實力,已經無情地把鳳凰和永久排除在高檔車領域之外,并且正在蠶食中低檔市場。一項調查顯示,目前上海6成以上的中學生的購車首選是捷安特,鳳凰和永久的魅力正日漸消減。如果這種局面持續下去,鳳凰和永久在國內市場的地位將岌岌可危。
面對本土品牌的衰落,上海市政府曾在1995年底推出上海“名牌工程”,計劃到2000年底,在上海形成300個以上的質量過硬、經濟效益好、市場容量大的名牌產品群體,培育一批在國際市場上知名度高、競爭力強、有經濟實力的產業集團。但是5年過去了,上海品牌在國際上叫得響的依然寥寥無幾。
洋品牌:全面占領市場就在本土品牌日漸衰落的同時,洋品牌卻以超常規的速度登陸上海。其勢頭之猛,滲透力之強,超出一般人的預料。尤其是近幾年,隨著上海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以及本身擁有的地理、信息、金融等優勢,使得國際企業巨頭感到欲逐鹿中國,必先逐鹿上海。于是越來越多的世界500強企業落戶上海,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將其亞太地區總部遷至上海。大眾、貝爾、阿爾卡特、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索尼、西門子、惠普、朗訊、英特爾、通用、強生等大批國際上知名的跨國公司、企業集團均在上海投下巨資,其中上海通用、上海克虜伯、上海華虹以及新近開工的上海宏力等項目的投資總額都在10億美元以上。目前,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一半以上進駐上海,上海已成為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首選。外資企業在上海工業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大有反客為主之勢。如在每年公布1次的上海工業500強中,1990年只有上海大眾等少數幾家外資企業入圍,但1997年則達到137家,銷售額占總額的17%。到了1999年,情況又有較大變化,當年入圍的外資企業數量增加到149家,銷售額占總額的30%,前20名的工業企業中就有11家是外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的工業產值已占到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4%。
目前,外資企業對上海市場的滲透力幾乎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汽車、家用電器、通信設備、集成電路、電梯、感光材料、快餐、飲料等行業已基本被洋品牌所壟斷;在制藥、PC、軟件、日化、服裝、裝飾材料、煙酒、零售等領域對本土品牌也施加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尤其在上海重點發展的電子信息、現代生物制藥、新材料等產業,外資企業擁有的技術優勢十分明顯,因而這些市場遲早是洋品牌的天下。可以說,洋品牌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控制了上海的各行各業,而且這種趨勢極有可能持續下去。
可怕的“深入人心”
洋品牌不僅憑借其強大實力竭力擴大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而且著眼于謀求在中國的長遠利益。他們在經過短暫的“水土不服”后深深體會到,在吃軟不吃硬、注重面子和尊嚴的中國人面前,最有效的方法是盡可能地使自己本土化及與中國國情接軌。把中國古代的“攻心為上”的戰略運用得幾乎爐火純青。事實上,經過這些年的不懈努力,許多洋品牌已經在中國市場上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如上海大眾產的桑塔納、帕薩特以及上海通用產的別克,都被政府和民間視作上海的標志性產品,是百分之百的上海貨;三菱電梯、夏普電器、飛利浦電子元件、理光傳真機、立邦涂料、可口可樂、肯德基、聯合利華系列日化用品、雀巢咖啡等幾乎都是消費者的首選。尤其是消費能力和潛力極大的上海青年和青少年群體,他們的大腦里差不多浸潤了洋品牌的觀念。
不可否認,洋品牌的進入,不僅給中國的消費者帶來了許多質量優越的商品和到位的服務,而且帶來了資金、相對先進的管理和技術。但是,如果把上海的發展希望寄托在外資身上,依靠洋品牌支撐起上海作為國際經濟、貿易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那就是一廂情愿了。
20世紀90年代初期,由于國內的外商投資政策并不鼓勵獨資,因而外商采用獨資或合資控股投資的方式較少。中方往往在選擇合資伙伴、股權份額、產品技術含量等方面擁有較大的發言權,從而使合資企業的運作基本上達到了中方的目的。但1995年以后,這種情形發生了較大變化,外商獨資企業的數量明顯上升。而在原先中方控股的合資企業中,外方通過增資、加速固定資產折舊,刻意制造虧損等手段,擴大在合資企業中的股份,進而從非控股轉為控股;有的甚至整體收購中方的股份,使合資企業演變成百分之百的獨資企業。不少外資企業,盡管在成立之初的合同中都明確規定產品大部分外銷,但在實際運作中千方百計地增加內銷比例,擠占了國內市場。“以市場換技術”的初衷已在某種意義上發生了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改變。技術的壟斷,市場份額的持續擴大,加上企業內部控股權的爭奪,使洋品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上海的經濟命脈。

是觀念問題還是體制問題
在與實力強大的洋品牌的較量中,不少本土品牌雖然勢單力薄,但是憑借恰當的戰略戰術以及不斷進取的精神,非但沒有被對手吞并,反而越來越強大,初步具備了國際競爭力。海爾、聯想、春蘭、TCL、科龍、小天鵝、青島啤酒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這說明,洋品牌并不那么可怕。只要你與對方的實力差距不是太大,通過自己的努力,命運還是有可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原來在國內最有實力的上海品牌,本來是完全有可能續寫輝煌的,但眼下除了寶鋼、上海石化、上海電氣、江南造船、上柴、中華、三槍、昂立等少數以外,相當一部分已經淪為洋品牌的附庸。個中原因,值得探究。
保守的代價可能是因為浦東的開發與開放晚了一步的緣故,也有可能是老上海貨長期以來備受“寵愛”、不愁沒有銷路的緣故,上海企業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這段時間里,在產權改革、技術創新、市場開發等方面普遍顯得保守,貽誤了發展壯大的時機。不少用過上海貨的消費者都有這種感覺,上海貨雖然質量好,售后服務也還不錯,但新品太少,有些品牌幾乎是幾十年一個樣子,很難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此外,在最重要的企業制度改革方面,不少上海企業也是畏首畏尾。盡管有部分企業的經營者認識到,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加劇,本企業若不進行改革,暫時的好日子是很難持久的。有些企業領導一來擔心改革會有風險,二來也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覺得自己任內的最大任務是搞好生產經營,至于企業是否要動手術,那是政府部門的事,因而在企業改革上采取能拖則拖的態度。加上歷史包袱沉重,企業逐漸滑坡直至陷入困境。等到洋品牌大量進入,國內其他競爭對手實力進一步增強時才痛下決心,進行徹底改革,可惜為時已晚。
卵翼結苦果著名經濟學家楊小凱不久前在談到對上海的印象時曾這樣說:上海是非常強烈的政府控制和計劃的工業化。它在技術和管理模仿上走在了全國的前面,但在制度改革方面卻落在了江浙的后面。他進一步指出,雖然上海表面上看起來轟轟烈烈,硬件很漂亮,但從長遠角度看是不行的。因為模仿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制度改革才是最關鍵的。
楊先生的話可謂一語中的。江浙一些地區的企業,由于政府干預少,機制活,非但沒有被競爭對手打垮,反而日生夜長,涌現出一大批知名品牌。而上海市政府習慣于在經濟工作中“既吹哨子又踢球”,以極大的熱情直接管理企業的生產經營。雖然用心良苦,卻違背了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不少上海企業由于缺乏自主權,致使許多本來可以出臺的改革措施難產,或者中途剎車,企業的積極性與活力難以發揮出來。另一方面,政府的干預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企業的惰性,如部分企業,盡管面臨生存危機,但仗著有政府扶持,依然不思進取。其結果,企業越病越重。直到近年來,上海市政府才在工業管理方式上邁出較大改革步伐,提出“政府做好政府的事情”,對企業“做好服務,不加干預”,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企業的發展創造寬松、平等的競爭環境。但由于耽擱過多,要想在短期內趕上競爭對手,恐怕絕非易事。
海爾、海信、科龍、春蘭等外地企業在發展初期都曾大量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有的甚至直接與洋品牌合資。但無論是在引進技術還是在合資過程中,都沒有失去主動權。相反,這些企業越是發展,就越重視自主性,并一步步向世界知名品牌的目標邁進。
海爾、春蘭能做到,上海的企業就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