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旭(深圳)

汽油燒得起嗎?
“賽歐"下線,"夏利2000"登臺,二線車廠羚羊、優尼柯等車型的推出,奧拓、桑塔納、富康、捷達等車型不同形式的降價,中國家庭轎車市場漸有開閘放水的景象。業內人士估計,到2005年至2010年,中國城市中家庭用車將迅速普及。
然而這只能說是未來車主們的一個美好前景,2000年留給老車主的卻是另外一番深刻的體會。一年內汽油價格7次的提升讓人們體會到少許"通膨"的感覺,近期兩大石油公司的油站爭奪戰也成為業內人士津津樂道的話題,不知不覺中,BP、ESSO、Shell、Caltex等洋品牌的廣告漸漸增多,一個中國人久違的字眼--"洋油"開始在按捺中翻騰。現實確實是這樣,家庭轎車是買得起,可汽油能燒得起嗎?這種能讓汽車動起來的物質如同放在每個家庭脖子后面的一把刀,讓人隨時要算計算計,而這把刀的刀柄,越來越有被外人主宰的跡象。

“中國為世界上多采的大部分石油買單"
石油工業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并不很長,隨著大慶油田這一世界級大油田成功的勘探與開發以及后續的勝利、遼河、華北、中原油田的順利投產,整個60年代乃至90年代初,我國石油產量從無到有,從部分自足到完全自給自足,甚至在80年代,一度因產量增長速度較快,而國內需求有限,出現一定剩余,開始了對外出口,最高時創匯占到全國的25%左右。但當時的環境是,由于國內石油市場和油價實行嚴格的計劃控制,中國的石油市場是完全獨立于國際市場的封閉性市場,石油價格基本上不受國際石油市場價格的影響。
然而,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帶動了石油需求的強勁增長,石油的需求增長遠高于產量的增長,到90年代初,石油供求達到臨界點而形成供不應求的局面,為了彌補供需缺口,我國開始通過進口來解決產量不足的問題。1993年,我國的自給自足的石油供應戛然而止,正式成了石油凈進口國?!鞍宋?以來我國的石油消費每年平均增長4.9%,但同期原油產量的年均增長率只有1.7%,進口量與日劇增。從海關統計數字來看,我國進口石油量從1988年開始的150萬噸,占整個石油需求的1%左右增加到2000年的7000萬噸,占總需求的約30%。
上表數據仍然是一種保守的估計,如果下一步家庭轎車的普及率進一步提高,這個數字還將進一步擴大。來自國外及學術界的意見就更為激烈,南開大學的于民教授估計2020年產需缺口將達7.3億噸,自給率僅為25%左右。
如果說上面的數據仍過于抽象,那么我們可以更形象地去描述現在及未來的狀況,2000年世界石油市場新增需求量的主要買家是中國人,即中國人為2000年整個世界上多采的大部分石油買了單。從世紀之交起,我國每一桶新增的石油需求幾乎百分百依賴進口,新買車的用戶加的都是"洋油”了;到2020年,如果你去油站加油,加3次油才能有一次是國產的,其余兩次加的都是"洋油"。

風一吹就感冒
自給率下降,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石油安全和社會發展全局。2000年,我國進口石油僅占20%多一點,就7次調價,國際上有點風吹草動,我們就打噴嚏感冒了。如同白俄羅斯的一位外交高官的話:"如果一個國家的油氣資源有30%攥在別人手里,就等于自己的安危攥在別人手里。"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的加大已使我國的石油安全存在受制于人的潛在危機。
近半年來,針對國際市場上油價的變化以及當前中國石油工業的形勢,國家領導人也更加重視石油的安全戰略問題,2000年8月份江澤民總書記聽取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個國家石油公司的匯報,了解國內石油工業狀況,研究國家能源安全戰略,這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朱●基總理在五中全會講話中特別強調石油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可以感覺到國家領導人正在把石油問題擺到一個很高的層面上來考慮。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發展研究部的楊景民先生說,石油供應危機將給我國帶來的風險至少有三點:一是外匯平衡風險。進口原油需要大量的外匯,即使按油價20美元/桶計算,進口一億噸原油也要145億美元左右;2000年我國進口原油比1999年多了2300萬噸,加上油價的上漲,多支付了近80億美元的外匯。繼續增加進口,必然會給國家的外匯平衡造成壓力,進而給人民幣乃至整個金融系統及經濟形勢的穩定帶來沖擊。二是油價風險。國際石油市場變化莫測,油價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像其他普通商品那樣按單一態勢變化,油價的變化會讓資深的分析人士也大跌眼鏡。1998年以來油價的大起大落已經證明,不論油價居高還是走低,我國的財政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高時,國家的外匯支付增大;低時則導致國家的財政收入減少,影響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三是政治經濟安全風險。石油的安全供應,不僅關系到國計民生,而且影響到國防、軍事和外交,一旦石油供應的沖突升級或偶遇突發事件,國際石油市場出現暫時或局部供應中斷,勢必對我國經濟的安全運行造成影響,進而影響到政治的穩定。
在國際關系上,石油的問題也決定著國家之間的戰略關系問題。進入21世紀后,雖然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全球都聚焦在新經濟的熱浪上,但石油的戰略物資屬性并沒有絲毫改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加緊發展新經濟的同時并沒有放松對石油的控制。美國歷任總統都把中東問題看成國際事務的頭等大事,實際上就反映了石油對他們的戰略重要性。在解決國際事務沖突上,則表現了一種合法、合理的遏制狀況,很少使用軍事制裁的辦法。即很少運用武力截斷主權國家的海上運輸線,而更多地表現在石油市場上,用市場化的方法損害石油進口國經濟發展的利益。中化國際石油公司副總經理趙曉春先生也指出,隨著信息通訊手段和金融手段的發達,以獲取高額利潤為目的的國際游資在2000年已將國際石油的固定價市場(石油期貨市場)看作主要的投資市場,這使得國際石油市場的價格漲跌幾乎完全是不對應量的變化。而作為石油進口國,我國要到境外采購石油,國際投機商是想躲也躲不開的對頭。
2000年中國成品油市場的7次調價還僅僅是我國石油依賴進口的一個較為良性的表現,即僅僅是市場價格隨著國際石油市場的價格在變化,供求關系仍然較為穩定。當我們的石油自給率降到50%以下時,其表現也許就不是這么溫和了。一旦國際形勢吃緊,純粹的貿易關系為政治關系所左右,那么整個供求關系將會嚴重失衡,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國外油站前面排出幾公里外長龍的場面就要在中國的城市上演。

變革圖存,維護國家能源安全
石油進口的增長是必然的現實,尤其在加入WTO以后,我國的原油、成品油和石化產品市場、資本市場、技術服務市場都要進一步面向國際市場和擴大開放,石油石化企業面臨著國際大石油公司的激烈競爭,這種競爭將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起居。
從另一種角度去看,石油自給率低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石油體系不安全,從全球一些發達國家來看,有許多國家石油需求也仍然靠進口,最典型的莫過于日本,美國則是另外一個例子;這些國家依靠強大的經濟實力,通過經濟、政治與法律的手段,在國際石油體系中有效地維護了本國的利益,保證了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結合我國當代石油工業的現狀以及未來的形勢,我們至少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建立相對安全的石油供給體系,為我國高速的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保證:
一、走出去,發展我國大型石油跨國公司。隨著一年多的時間內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及中海油相繼在國外上市,我國的石油企業已經開始走向融入世界油氣產業的進程。然而,在國外上市并不意味著馬上就能夠成為國際性的大石油公司,同世界上大的石油公司相比,中國的石油公司在人均產能、資本運營能力、管理水平、技術水平、市場應變力、企業文化上都與世界級的跨國石油公司有著巨大差距,加入WTO后,不但國外的油公司在油氣的勘探與開發上全面進入中國,即便在下游銷售終端的加油站方面,我們將在3年后放開成品油的零售,5年放開批發,使整個石油供給鏈完全向國外開放,中國的石油公司將在本土全面與國外石油公司競爭。
建立起大型的石油跨國公司才能使我國可控的石油資源從地理上的限制解脫出來,從國外的石油資源中直接收益,建立石油勘探開發的接替基地。中國石油蘇丹項目及中海油馬六甲項目的成功運作都證明了我國的石油企業在國際上是有競爭力的,我們建立跨國石油公司也是可行的。
二、建立起我國的石油儲備體系。在西方發達國家,政府都對石油建立了戰略石油儲備,并進行了立法,發達國家的石油儲備一般為90天,美國是92天,而日本則在1999年底達到169天。戰略石油儲備不僅是國家出現軍事緊急狀態時良好的保證,也是穩定石油價格的有效減震器,去年油價沖高回落的直接原因就來自于美國動用石油儲備來平抑油價。反觀我國,石油戰略儲備幾乎是空白,基本上不能算是儲備,而是生產周轉用油,企業的這種商業儲備也只有十幾天。如同穿衣服少了很容易感冒一樣,缺乏了石油儲備體系作保證的中國石油市場當遇到去年油價的持續高位運行時,就很難免不把這種沖擊傳遞到終端的消費者處,所以對于我們的7次調整油價也就不難理解了。而建立了石油儲備后不但可以在現貨市場上平穩油價,更可以與期貨市場相結合,用金融手段來維持油價的平穩,保證我們作為石油進口國的利益。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司的何賢杰和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的吳榮慶就建議應在下一輪油價較低時開始實施戰略儲備,力爭2010年達到總儲量為2000萬噸原油,相當于60天進口量的目標。
三、完善石油法律體系,從制度上保證石油產業的發展。從我國現行有關調整石油法律關系的制度來看,雖已制定了一些條例和規章,確立了油氣礦權、對外合作、管道保護、石油稅費等重要法律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沒有形成體系。主要表現在有關法條分散在《憲法》、《礦產資源法》及其它條例規章或政策性文件中,沒有獨立的石油法典,效力層次低,與石油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不相適應;仍缺乏有關油氣儲運、銷售、加工煉制、石油儲備、油氣田保護等諸多重要方面的法律內容。而國外的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都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把石油資源和石油生產、加工、消費、進口及儲備等納入政府的控制和管理范圍。像日本的《基本石油法》和《石油儲備法》,美國的《能源政策與節約法》、《綜合預算調節法》等法律,促進了本國石油市場的規范和穩定及石油儲備的建立和實施。同時通過國家石油監管部門(如美國的能源部、法國的油氣管理局、日本的通產省資源能源廳等)監督和指導對這些政策法規執行和實施。
因此,應盡快制定我國的《石油法》、《石油儲備法》等法律,修訂原有的陸上、海洋對外合作條例、油氣管理保護條例,完善調整進入WTO后新形勢而導致的法律關系的變化,以保證油氣資源的有序合理開采。從而保證前面所提的跨國石油公司的建立以及石油儲備體系的建設,促進整個油氣工業的法制化管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