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段傳敏 發自深圳
“中國制造產品來了”
最近,一位中國學者在倫敦一家著名的電器商場買了一個十分精美、質量上乘的小電器,回家后仔細一瞧,小電器后面赫然寫著“中國制造”。他說當時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其實,這早已是很多有出國經歷的中國人的共同感受。無論在美國或歐洲、南美或中東,人們在當地市場很容易找到“Made in China”的各類商品。
據中國家用電器協會介紹,目前,在世界總產量中,我國生產的洗衣機約占24%,冰箱占16%,空調器占30%。中國家電產品已進入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爸袊臁币殉蔀閲H經濟中的一種新現象。例如,珠江三角洲的很多民營企業,80年代初還處于手工作坊時期,幾個人敲敲打打就可以造出一臺冰箱,但今天正在源源不斷地把“MADE IN CHINA”的產品以令人驚嘆的廉價運往全國乃至世界。珠江三角洲的大規模制造能力甚至讓日本人也開始感到恐懼。不久前,《日本經濟新聞》記者到廣東采訪一圈后驚呼:“如果不降低成本,松下的名字很可能從中國微波爐市場上消失,盡管今年松下的微波爐產量將達到創紀錄的190萬臺,但這個數字與廣東順德的格蘭仕公司相比,松下公司的生產規模只是前者的1/8?!?/p>
前不久出版的美國《新聞周刊》也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好的中國》,講的是中國貨在印度受到歡迎的故事。作者指出,“世界經濟論壇”在對世界59個國家的競爭力分析中把印度列為第53位。而中國制造業卻變得更大、更能干和更有效率了。如中國的長虹集團年生產電視機能力是1200萬臺,而印度全國電視機工業的產量僅700萬臺。
與中國本土企業的成長相對應的是,國外跨國集團紛紛看上了中國的廉價而能干的勞動力,和廣闊的市場潛力,紛紛將在國外的生產線遷往中國。
今年6月,獲得愛立信大部分手機生產外包訂單的全球第二大電子制造服務商偉創力,宣稱要在兩年內將大量手機制造業務轉移到中國。6月底,飛利浦電子集團繼愛立信之后也宣布停產手機,并將手機制造業務轉包給了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公司。飛利浦由此成為第一家將生產基地完全搬到中國的國際著名移動電話供應商。
同月,摩托羅拉透露要增資35億,大舉擴建其在天津的亞洲通信產品生產基地,并稱要將那里建成為“21世紀摩托羅拉最先進的、產量最高的通信設備基地之一”。
近日,東芝公司宣布停止在日本國內生產顯像管電視機,把包含數字電視在內的電視機生產線全部轉移到中國。至此,日本主要彩電制造商松下電器、東芝、三洋電機、三菱電機4個公司,都已將彩電生產的主要基地移師中國。
伴隨著中國企業的迅速崛起和海外制造業向中國的“漂移”,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和生產大國?!爸袊圃飚a品來了”開始讓許多國家惴惴不安,讓許多國家的消費者欣喜不已。
“頭腦國家”還是“軀干國家”?
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浪潮席卷全球。電腦、軟件、互聯網、硅谷……成了人們最時髦的話題。然而電腦上生產不出糧食,生產不出飛機、汽車和原子彈。比起這類所謂新經濟,制造業仍舊是人類永恒的課題。
上百年的經濟發展史表明,人類財富的積蓄歸功于工業革命的力量,人類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所依賴的財富80%來自于制造業,沒有制造業的發展,就沒有人類的現代物質文明?!爸圃鞓I是永遠的”。所以中國工程院院長宋健指出,我國“實現工業化的主力軍是制造業”,制造業是實現工業化的水之源、木之本,是國家實力的支柱。
其它國家也是如此,德國在二戰后的繁榮靠的就是“制造立國”,它的汽車、冶金設備、化工設備都很有競爭力。日本也是靠制造業起家,而且一度戰勝了歐美發達國家。
雖然目前“中國制造”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占據一席之地,但一個大家都共認的事實是,我國大多數工業出口是以對外的OEM(代為加工)為主體的,是為外國品牌當加工廠,我們是制造大國,但離強國還相差較遠。
我國家電業號稱是市場化程度最高,最具國際競爭力的行業,但是真正的自有品牌出口額卻微乎其微,而且其占據的也是國外低檔產品市場。
所以有專家對“我國面臨生產能力過剩”的論調強烈質疑,認為事實是“中國制造業是早就應該淘汰的生產力過剩,落后的生產力過剩,而真正有國際競爭力的太少太少了”。
有國外學者指出,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國家的經濟實力不僅是經濟總量,更重要的是國際分工地位的不斷改善和提高。隨著人工智能產業時代逐漸成為現實,全球經濟將面臨一次新的國際分工。在這次分工中,率先實現知識經濟的國家將進一步擺脫物質生產的拖累,而成為向全球經濟提供知識的“頭腦國家”,而另一部分無法進入這一時代的國家,將成為利用這些知識、技術、智能的“軀干國家”。
在這個世紀之交的十字路口,中國是希望成為一個有頭腦的國家還是甘心成為一個被別國的頭腦指揮的“軀干國家”?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歷史性抉擇。
走進工業設計時代?
面對全球一體化的競爭格局,美國許多學者在向本國政府獻計獻策時指出,在21世紀,美國的經濟增長和競爭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以下因素決定的:一是美國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創造、擁有、維持并保護它的獨立知識產權,二是聯邦政府要支持在研究開發方面的投資,并通過創造私人部門進行研究開發投資所需的激勵,獲得以知識為基礎的比較優勢,三是加強海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削減貿易壁壘;四是政府要在全世界為美國企業的利益服務以促進經濟增長。
可以明顯地看出,美國學者與政府關心的核心是知識產權,這是其成為未來國際分工中占主導地位的“頭腦國家”的強有力保證。
由此可以看出,制造力的提升歸根結底來自于產品力的提升,而產品力的提升除了根本的技術進步之外,更多是工業設計水平的提高。所以有人說,工業設計是產品的靈魂。它是知識產權的核心組成部分。
“中國造”20多年來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但較多是三來一補式的外來加工式生產,雖然質量有保證,也比較廉價,但缺乏自主的工業設計與產品創新,缺乏品牌意識,一直在國際市場上淪為低檔貨的地位。近年來有企業開始嘗試將出口部分打上自己的品牌,并在國外建立自己的工廠和銷售網絡,有些起色,但依然改變不了我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從屬地位。
深圳深遠顧問有限公司首席顧問杜健君指出,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國內企業并未將其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放在產品力的提升上,而更多是從銷售網絡和營銷方面建立其競爭力。他認為,在企業發展的初級階段這種策略取向雖無可置疑,但從根本上來講,產品在傳統4P營銷理論中則是“原點”,是營銷的基礎,企業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最終表現形式就是產品。他提出了“回歸原點”,實現“原點上的突破”的口號,認為惟有實現基于工業設計基礎上的產品不斷創新,提高產品力,我國廣大的企業才能真正強大起來。
的確,當我們被諾基亞8210手機從藍色到黑色所締造的“科技以人為本”的設計魅力所吸引的同時,會感受到這是其品牌形象與價值的一部分。當我們體味乘坐奔馳車舒適感受時,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么它會成為財富的象征。在消費者對產品的需要越來越個性化的今天,簡易的包裝、粗糙的外型,將無法吸引到消費者的目光。產品價值中除了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設備折舊和運輸費用等有形的“硬”價值外,還包括技術的新穎性、實用性、產品整體的優良設計、售后服務、企業文化等無形的“軟”價值。隨著消費觀念的更新和市場的不斷發展,軟價值在商品價值中所占的比重將越來越大,同樣的產品,同樣的功能,同樣的制造成本,由于設計的差異可能使售價相差幾倍甚至幾十倍。
正因為如此,近幾年有關工業設計的話題漸漸多了起來。2001年9月1日,中國首屆工業設計論壇在深圳舉行。此次由產、官、學三方共同舉辦的會議提出了“中國制造——走進工業設計時代”的口號,號召中國企業重視產品的設計創新,以提高我國的產品制造水平。
據說日本制造業之神盛田昭夫也是個小玩意大師,喜歡發明創造。正是他領導的索尼公司的技術和產品水平,使“日本制造”的含義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日本制造”意味著好產品,好質量,好的服務,從廉價的形象飛躍到“高質量”的地位。
中國制造業的提升也需要更多的盛田昭夫,需要更多像索尼這樣不斷創新的企業,需要更多創新的產品,這里面,工業設計水平的提高是重要的基礎。
“中國造”的未來
隨著今年我國將正式加入WTO,中國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將開始提速。
不可回避的是,全球貿易自由化更多是發達國家對欠發達國家的自由化,是強國對弱國的一體化。中國企業如果只是立志成為全球經濟分工中的廉價車間的話,要不了多久,另一些勞動力資源更為低廉、經營成本更便宜的國家將使這一杯羹變得酸澀。
但目前國內存在一種比較危險的傾向,那就是已經很少人談到民族工業的發展與振興,反而多了“合資外資企業也是我國工業體系的一部分”的論調,似乎解決了就業,解決了贏利和稅收,和狼在一起工作了就沒有危機感,而有了親切感。只要與狼在一起,就會自然而然地變成狼,從而完成工業替代升級與結構轉換的道路。孰不知那些洋企業可不這樣想,技術還是他們的技術,品牌還是他們的品牌,洋人從來在這方面都是錙銖必較的,而且這也被視為其未來取得核心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
一位叫萊斯特·瑟羅的外國學者說:“盡管我個人愿意打賭中國會成為發達國家。但要達此目的,必須幾十年接著幾十年地成功,并不間斷地保持良好的經濟運行?!彼J為,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也曾有過幾十年的良好經濟表現,后來出現了崩潰。
當然我們不像他那么悲觀。但我們也不能抱著想當然的態度,認為既然過去20年取得了輝煌的成績,那么未來經濟就會一直良性高速運行下去。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發展中國家現代化戰略的最大難題就是如何突破資本主義國際經濟秩序中的中心(工業)與外圍(初級產品出口)之間的國際分工,達到生產力(技術)的高速發展。資本主義世界的國際分工是一種既定的、現實的秩序,無論哪種戰略選擇都難以超越它,而只能創造條件改變自己在這種秩序中的地位,從而逐步改造它。因此在我們的現代化進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能把握機遇,并有戰略的堅定性。
那么機遇在哪里?國際經濟體系的變遷表明,最好的機遇都在技術革命期間,因為在這個時期發展中國家即使不能在技術革命中發揮創造性作用,至少也可以參加到技術進步的進程中,取得實質性的技術進步成果。
現在,以人工智能化為核心的新的技術革命已經來了,中國企業準備好了嗎?中國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