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晨

生殖是人類得以繁衍昌盛的最重要途徑。然而遺憾的是,全世界范圍內仍有8%~10%的育齡夫婦患有不育癥,給這些家庭的幸福蒙上了陰影。據分析,不育癥有40%左右屬于男方因素或稱男性不育。引起男性不育的因素可謂非常之多,其中因生殖系統微生物感染而導致的不育約占三分之一,而且此類不育癥呈上升趨勢。其他包括遺傳因素、免疫因素、內分泌因素、理化因素、精索靜脈曲張、呼吸道疾病(如Young氏綜合征)、隱睪癥和藥物(如化療藥物或抗高血壓藥物)等等。可見感染是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已知的微生物如淋球菌、結核桿菌和腮腺炎病毒感染等可導致部分男性不育外,研究發現沙眼衣原體、支原體、大腸桿菌、巨細胞病毒、變形桿菌、克雷伯桿菌、沙雷菌屬和假單胞菌屬等微生物感染也與男性不育有關。尤其以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的沙眼衣原體和溶脲脲原體(支原體的一種)傳播最廣,感染率最高。NGU的發病率占西方國家性傳播疾病首位。我國近10年來,NGU發病率逐年呈迅速上升趨勢,其中廣東、廣西、海南和天津等省、直轄市,NGU已占性傳播首位。有證據表明,沙眼衣原體和溶脲脲原體均可吸附并侵入人精子,造成精子活力下降。沙眼衣原體和溶脲脲原體還可引起男子抗精子抗體產生,從而導致不育。溶脲脲原體能干擾精子正常產生過程,造成少精癥和無精癥。淋球菌感染可引起前列腺炎、精囊炎和附睪炎,從而影響到精子的功能,并可造成輸精管狹窄乃至梗阻而造成男性不育。
生殖道結核桿菌感染的主要危害是造成輸精管道的部分與完全梗阻,表現為少精癥或無精癥,從而造成不育。由于生殖道結核患者大多數沒有明顯癥狀,因此,當出現附睪增大或硬結時,應進一步檢查以確定是否患生殖道結核。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腮腺炎有一小部分可合并發生睪丸炎,其中部分患者可出現睪丸萎縮、生精細胞變形脫落,甚至發生少精或無精癥造成不育。大腸桿菌可吸附于人精子表面,使精子活動下降而影響到生育。此外,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和沙雷菌屬都是引起前列腺炎、精囊炎和附睪炎的常見細菌,慢性前列腺炎和精囊炎可造成精液不液化或精液粘稠度升高,會影響精子的活力。而附睪炎可造成精子成熟障礙,都會導致不育。巨細胞病毒感染時,出現精液堿化和精子數減少,會影響生育。最近,還發現曾經一直被認為是寄生在女性生殖道、引起細菌性陰道炎的加德納菌也見于不育男性的精液中,并且該菌與龜頭包皮炎、尿道炎和膿性精液等有關。
隨著生殖道感染發病率的不斷上升,感染因素導致的不育,顯然成為越來越嚴重的問題,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包括避免不潔性生活、篩查血制品和注意個人衛生等等。一旦發現生殖道感染,應當采取適當的治療措施。從藥物治療方面而言,對于有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克雷伯桿菌、沙雷菌數和假單胞菌屬等引起的細菌性前列腺炎,可采用磺胺類藥物(如SMZ和TMP)或諾氟沙星、環丙沙星等。也可使用單劑量藥品如磷霉素氨丁三醇(Monurol,美樂力)。對于由沙眼衣原體和溶脲脲原體引起的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或NGU,應采用四環素、美滿霉素、紅霉素、阿奇霉素和諾氟沙星等藥物。對于淋球菌感染,可用氟嗪酸、氟哌酸、頭孢三嗪或青霉素治療。對于結核桿菌感染采用抗結核藥物。對于巨細胞病毒感染,可用更昔洛韋(gancielovir)或二羥基丙氧甲基鳥嘌呤(DHPG)治療。對于加德納菌感染,可采用甲硝唑(滅滴靈)、氯潔霉素或氨芐青霉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