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實施國產導彈計劃始于20世紀70年代。1980年6月,印度空間科學研究中心在坎拉姆博士的領導下首次發射了SLV-3四級人造衛星運載火箭。
1989年,印度成功進行了\"烈火-Ⅰ\"型中程彈道實驗導彈的首次試射(射程為1000公里)。該型導彈采用了人造衛星運載火箭的成果。它是印度國產導彈研制計劃的技術展示,也是具有有限戰斗力的第一代核彈的載體。需要指出的是,印度的導彈計劃工程是在美國之政治和經濟的高壓力下進行的。美國極力阻止印度實現導彈計劃。
在研制導彈武器的同時,印度還展開了從百萬噸級的戰略熱核彈頭到戰術中子熱核彈頭的各型熱核彈頭的研制工程。印度核武器的首次大規模試驗是在1998年春季進行的。
\"烈火-Ⅱ\"型中程導彈是\"烈火-Ⅰ\"型導彈的進一步發展。它可用來運送高能量的熱核彈頭。兩級固體燃料彈道導彈(其第一級使用了\"大地\"型彈道導彈)可配置在地面移動發射架或鐵路發射架上。導彈的起飛質量約17噸,長約20米。導彈裝備了質量約1000千克的可分離彈頭。這種彈頭既可裝填45000噸核彈藥(下一步計劃裝填20萬噸),也可裝填常規彈藥,從戰斗值班狀態進入發射準備總共只用15分鐘(而\"烈火-Ⅰ\"型導彈起飛前的過程則要持續數小時)。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2001年2月22日宣布,開始限量系列生產\"烈火-Ⅱ\"型導彈。
1999年4月11日,\"烈火-Ⅱ\"型彈道導彈在維拉爾靶場首次試射。試射過程中,彈道導彈飛過了2000公里的距離(最大計算射程為2500公里)。2001年1月17日成功進行了第二次發射。印度國防部長稱,導彈的成功發射證實\"烈火-Ⅱ\"型導彈擁有全部預期性能。印度可在較短的時間內展開由30枚\"烈火-Ⅱ\"型導彈組成的導彈群。據專家估計,一枚\"烈火-Ⅱ\"型導彈的價值為480萬至800萬美元。此外,處于研制階段的還有更為現代化的\"烈火-Ⅲ\"型中程彈道導彈。該型導彈用100萬噸能量的彈頭可摧毀3500公里范圍內的目標。下一步,印度計劃研制\"太陽\"型洲際彈道導彈,其射程達1萬公里,可摧毀歐洲、美國境內的目標。此計劃目前尚處在初步實施階段。
印度的另一個遠景導彈計劃是研制低溫燃料的人造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據美國專家分析,這種運載火箭可作為洲際彈道導彈的基礎,但印度國防部斷然否認這個計劃。
到了2000年底,印度已經擁有10枚\"烈火-Ⅰ\"型、2枚\"烈火-Ⅱ\"型導彈,以及2枚\"烈火-Ⅲ\"型導彈的原型。印度國防部發言人聲稱,在必要的時候,所有這些彈道導彈將裝填核彈頭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除了研制戰略彈道導彈外,印度顯然已經著手研制各種型號的巡航導彈。有關印度準備在造船廠制造巡航導彈核潛艇的消息,以及印度進行小功率雙路渦輪噴氣發動機的研制工作等事實證實了這一點。據西方媒體報道,在蘇聯專家幫助下制造的、多少有點像多用途\"北德文斯號\"核潛艇縮小型的印度核動力艦的排水量將達到6000噸。早些時候,印度租用了前蘇聯的670A型導彈-魚雷核潛艇。從1988年到1991年,印度海軍曾用它進行教學訓練。印度自制核潛艇始于1985年。印度計劃在核潛艇上裝備帶核彈頭或常規彈頭的遠程巡航導彈。可進行水下發射的小型巡航導彈將裝在立式發射架上。這種發射架也可配置其他型號的武器,如反艦巡航導彈。
印度的第一艘核潛艇工程于2001年在孟買的一個造艦廠奠基,而進入制造則要等到2007年以后。印度海軍計劃裝備5艘核潛艇。2000年,印度在卡拉拉巴坎的核中心開始用地面試驗模擬器試驗功率為190兆瓦的小型核反應堆,以用于核潛艇。
20世紀90年代末,印軍開始裝備\"大地\"型戰略彈道導彈。這種導彈裝在移動發射架上,移動發射架坐落在通行能力強的輪式底盤上。裝有不可分離彈頭的單級固體燃料導彈可使用常規彈藥或戰術核彈藥摧毀150公里內的目標。印度為這種導彈研制了中子彈頭。
1998年12月,印度進行了批量導彈試射。目前,印度陸軍已部署了第一個裝備8個載有\"大地\"型彈道導彈的自動發射架的分隊。
印度還在進行\"大地\"型導彈的改型工作。其中,射程為250公里的空基彈道導彈的研制計劃正在實施,其載機可能是印度空軍新裝備的蘇-30МКИ型多用途殲擊機。正在研制的還有射程為350公里、取名為\"達努什\"的改進型導彈,用于裝備潛艇。
印度空軍完成了旨在論證國家戰略力量發展方向的\"視覺-2020\"科研工程。印度空軍的分析家認為,印度政府應將其空軍變成可以完成遏制任務的優先軍種。印度計劃在空軍組建特種戰略司令部(包含核部隊和非核部隊)。新組建的司令部應擁有隸屬于它的戰略導彈部隊(\"烈火-Ⅱ\"型和\"烈火-Ⅲ\"型彈道導彈)、遠距離雷達探測和引導飛機、遠程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以及空間偵察設施等。
印度著名軍事分析家坎瓦爾上校提出的關于分階段形成國家核潛力的建議,顯然反映了印軍建設的真實計劃:
第一階段(2000~2010年),印度應組建核力量,生產80枚核彈頭。其中包括:
--1個導彈團,裝備8個\"大地\"型彈道導彈移動發射架,16個2萬至3萬噸能量的核戰斗單元;
--1個導彈分隊,裝備8個發射架并配有24枚可攜帶200萬噸能量彈頭的\"烈火-1\"型中程彈道導彈(至少應配備1個該型導彈的戰斗單元);
--1艘裝備4個發射架、可配置彈道導彈的試驗潛艇(應配備8枚彈道導彈和8個2萬至3萬噸能量的戰斗單元);
--蘇-30МКИ、幻影-2000和\"美洲虎\"等型多用途殲擊轟炸機,配有32個核當量均為20萬噸的可自由降落的熱核炸彈。
第二階段(2011~2020年),應擁有150枚核彈,印度核力量在此階段應達到如下水平:--2個\"大地\"改進型戰略彈道導彈團(16個移動發射架,16個均為2萬至3萬噸核能量的核戰斗單元);
--1個導彈團,裝備8個\"烈火-1\"型導彈發射架(24個戰斗單元,每個單元的核當量為20萬噸);
--2個裝備16個\"烈火-Ⅱ\"型導彈發射架的導彈團(36個戰斗單元,均為100萬噸核當量);
--2艘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攜帶12枚可進行水下發射的彈道導彈(26個戰斗單元,其中包括2個備份單元,每個單元為100萬噸核當量);
--蘇-30МКИ和幻影-2000等型多用途殲擊轟炸機(48個能量均為20萬噸的可自由降落的熱核炸彈)。
第三階段(2021~2030年),應擁有200枚核彈,在此階段印度應建成陸海空三軍\"三位一體\"的核力量:
--2個\"大地\"改進型戰略彈道導彈團(16個發射架,16個戰斗單元);
--1個\"烈火-1型\"彈道導彈團(8個發射架,26個戰斗單元);
--若干枚增大射程的\"烈火-Ⅲ\"型(或\"太陽\"型)彈道導彈;
--4艘彈道導彈核潛艇,可攜帶48枚導彈(配備包括備份在內的50個戰斗單元);
--蘇-30МКИ型多用途飛機以及用來取代這種飛機的新一代有人駕駛飛行器(56個可自由降落的熱核炸彈和空中彈道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