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8月17日,蘇聯與伊拉克簽署了一個政府間協議。協議規定,蘇聯為伊拉克在巴格達以南15公里的沙漠地帶建一座小規模的核反應堆(功率為2000千瓦)、一個同位素實驗室以及對伊地質勘探工作提供技術援助以尋找鈾礦。協議同時規定,所有這些項目只能用于和平目的。反應堆于1968年開始運作,根本不能用來制造武器,它的功率很低,很不完善。1975年,伊拉克政府代表團訪問莫斯科,蘇伊雙方就建設一個較大功率的反應堆達成協議。蘇聯方面提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先決條件,那就是要在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下運作,以排除反應堆用于軍事目的的可能性。
伊拉克還與法國進行了談判,于1975年11月就建設大功率的\"奧齊拉克\"核反應堆和\"伊齊斯\"研究實驗室簽訂了一個價值達30億美元的合同。伊拉克從法國購得72公斤濃縮鈾用于新的反應堆。1976年,伊拉克又與意大利簽訂了一個合同,由意大利向伊拉克提供一種用來加工放射性燃料元件和可生成钚的熱室(即處理高放射性物質的隔離室)。然而,伊拉克核反應堆遭遇了厄運:1979年4月7日,成品反應堆運抵離法國土倫不遠的一個港口準備裝船運往伊拉克巴士拉時,只聽\"轟隆隆\"一陣巨響,大爆炸徹底毀壞了反應堆。一個叫\"法蘭西生態聯盟\"的組織聲稱對這起爆炸事件負責。法國人很快制成了第二個反應堆。這次,反應堆安全地運抵伊拉克。1981年夏,\"奧齊拉克\"反應堆開始建設,第一批濃縮鈾開始從巴西、尼日爾和葡萄牙進入伊拉克。據蘇聯情報部門透露,1981年春,伊拉克積累了近12公斤的钚,但這個量還不足以使伊拉克能夠生產核彈。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伊拉克為了加強遠程空中作戰能力,從蘇聯購得一個圖-16型中程轟炸機大隊。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伊拉克空軍裝備了更加現代化的圖-22B型超音速飛機。這使以色列的防空能力受到了挑戰。以色列十分害怕伊拉克武庫出現核彈,于是決定對伊拉克民用反應堆實施突襲。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軍14架F-15A和F-16A型戰斗機對巴格達附近的原子能設施進行了空襲,徹底摧毀了\"奧齊拉克\"反應堆。
\"奧齊拉克\"反應堆的摧毀使伊拉克遭受很大損失。但是,以色列的行動也帶來了另一種結果:蘇聯開始向伊拉克提供代號為R-17的戰術導彈,以加強伊拉克的遠程防御作戰能力。R-17導彈,北約稱之為\"飛毛腿B\",而美國稱之為SS-1C,是\"飛毛腿A\"的改進型,自1962年起在蘇軍服役,已成為廣泛裝備的一種導彈。該型導彈長11.16米,彈徑880毫米,重6300公斤,采用簡易慣性制導系統,使用液體火箭發動機,車載越野機動發射,射程為50-300公里,偏差為300米。
二十世紀八十年初,兩伊戰爭爆發。1982年10月27日,伊拉克突然向伊朗邊境城市迪斯旱爾城發射了第一枚\"飛毛腿\"B導彈,導致21人死亡和100人受傷。12月29日,伊拉克又向該城發射了兩枚\"飛毛腿\",造成更大的傷亡。1985年3月12-14日,伊朗進行反擊,向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發射導彈,使襲城戰升級。為報復伊朗的導彈攻擊,薩達姆準備用導彈襲擊伊朗首都德黑蘭,但\"飛毛腿\"B射程只有300公里,而伊拉克距德黑蘭至少有500公里以上距離。為此,薩達姆下令縮小\"飛毛腿\"戰斗部,將1000公斤裝藥減到135公斤,以提高射程。在西方導彈專家的指導下,\"飛毛腿\"于1987年完成改裝,試飛后最大射程達650公里。為了表示重視,薩達姆用自己的姓將其命名為\"侯賽因\"導彈。1988年2月29日,\"侯賽因\"導彈初露鋒芒,7枚導彈全部落入德黑蘭市區,市民們驚恐萬狀。到4月20日,在52天作戰中,伊拉克軍隊向伊朗發射了189枚\"飛毛腿\"導彈,其中135枚落入市區。
\"侯賽因\"導彈雖報了伊朗一箭之仇,但薩達姆并沒有忘記他的宿敵以色列,650公里的射程如要覆蓋以色列各大中城市,顯然不夠。因此,伊拉克對\"飛毛腿\"再行改進,把1000公斤戰斗部減為250公斤,以加長發動機(增加1.3米),讓它多裝燃料,使助推段推得更高。彈道越高,射程自然越遠。于是,射程達900公里的\"阿巴斯\"導彈又研制成功。不過,這一計劃顯然于1990年中止了。在1991年歷時42天的海灣戰爭中,伊拉克向以色列的特拉維夫、海法,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宰赫蘭、達蘭和巴林三國六市發射了近80枚\"侯賽因\"改進型地地戰術導彈,世界大為震驚。其中,伊拉克共向以色列發射了39枚。由于擔心以色列的報復行動會破壞美國與阿拉伯國家組成的聯盟,美方對以方施加了強大壓力,以色列最終沒有奉行\"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