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初越 何江濤 張鮮堂
編者語: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大”即將在北京召開,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也將通過這次大會,更進一步地成為凝聚和鼓舞全黨的思想理論武器。認真體會“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最樸素的道理:中國共產黨本來就姓“公”姓“民”,也必須永遠姓“公”姓“民”,它不應該有一黨之私,不應該有什么“特殊利益”。如果黨不再姓“公”姓“民”,而開始姓別的什么東西,“群眾不怨恨你才怪哩”。從這個意義來說,講政治就是講群眾,只要黨員們真正掛念群眾、深入群眾,為群眾謀利益,我們黨就不會垮臺。
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了不少姓“公”姓“民”、深入基層、關心民瘼的黨的優秀干部,他們是黨的脊梁,是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山西省長治市市委書記呂日周就是這樣的一位干部。我們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呂日周式干部的涌現,我們黨一定會更加贏得人民的支持,成為一個問心無愧的執政黨。
呂日周,20世紀80年代初期,第一個道出“政府搭臺,群眾唱戲”理論的人。1983年,他出任山西原平縣委書記,僅用3年時間,就使該縣的工業利稅超過了忻州地區其他13個縣市的總和,“原平經驗”轟動一時,時任人大委員長萬里和國務院總理李鵬都曾親臨視察并給予了肯定。
1998年底,呂日周主政新成立的朔州市,在短短一年左右的時間里,又把“原平經驗”放大為“小政府,大社會”的“朔州模式”,再領風氣之先。
2000年2月,呂日周作為長治市市委書記,以改革家的激情,把長治變成了第二輪改革開放的試驗田。
撤去圍墻,走向廣場
漫步在長治市,讓人們感到震撼的,還不在于市容的整潔干凈,而是長治市委、市政府,居然沒有神秘與令人敬畏的“大院”。這個“沒門”的政府原先的院內“小花園”,被開發成了公眾游玩之地。
那時人們都擔心,這不是為那些上訪者擅闖政府大樓提供方便嗎﹖后來發現并不存在這個問題。這是因為呂日周主張拆墻后,主動來到廣場,直接面對群眾,解決群眾的問題。
呂日周經常帶領各級干部到廣場現場辦公。這一措施被稱為“廣場對話”。每場對話,政府會預先發布公告,鼓勵群眾自發參加、提問題和提建議。
拆除圍墻、走向廣場,是長治的政治生活走向公開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現,其象征性、激勵性的作用更大一些。同時,長治市委、市政府不玩花架子,扎扎實實地推出了一系列讓官場透明的制度和措施,還加大了干部人事制度的透明度和公開性。更難得的是,在長治,市委的一系列決策,包括書記辦公會議紀要、常委會議紀要、黨政聯席會議紀要、常委民主生活會議紀要,全部在《長治日報》上公開發表,以此增強工作透明度,提高民主決策、科學決策水平。
讓報紙成為監督利器
長治的日報與晚報,正擔負起長治“言論廣場”的責任,其針砭時弊的鋒芒和力度熈罟內不少新聞同行對此艷羨不已。
呂日周來到長治不到3天,就邀《長治日報》主要負責人一起座談,他批評報社太謹小慎微,沒有起到真正的輿論監督的作用。他希望報社辦一張能改良長治新聞空氣、政治空氣的真正的報紙牥斐鋈省乃至全國一流的報紙。
2000年4月12日,《上黨晚報》以《賭桌上捉住鄉黨委書記》為題,報道了壺關縣一個鄉黨委書記在工作時間聚賭,被公安機關查獲的消息。當天,呂日周批示:“抓住反面典型,一查到底,全市人民展開討論,怎么處理這個鄉黨委書記。”《長治日報》于次日頭版刊登了3篇討論文章:《這哪像個共產黨員》、《農民最恨這種“官”》、《老百姓真不放心》。第三天,大討論仍在繼續。市紀委聞風而動,賭徒書記被免職。這是《長治日報》創刊以來首次大功告成的重磅監督報道。
與此同時,報社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一些記者下基層采訪,遭到全程跟蹤。有的記者的批評稿子受到相關部門千方百計的刁難,幸而呂日周和長治市委一班人始終旗幟鮮明地支持輿論監督,為之鼓勁和加鞭。
2000年8月,長治市委宣傳部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新聞輿論監督的暫行辦法》,要求除涉及國家安全、機要和保密的工作外,一切公務活動,都必須接受新聞輿論監督。
2001年3月,《上黨晚報》記者李慧良發表一篇報道,反映長治市壺關縣店上鎮山后河村“27名學生流失了20名”。呂日周看了,當即在《上黨晚報》和《長治日報》上刊出寫給分管教育的副市長的批示,措詞嚴厲:
“秦來英副市長……教育系統是如何貫徹西溝會議精神的﹖山后河村的嚴重問題,我看不到任何一級黨組織和政府的報告,可見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人心差距有多么大犖頤遣皇薔常開教育工作會嗎﹖可在山后河村,這一切等于零,‘春風不度玉門關變成了‘落實不到山后河村了牎
呂日周的批示見報時,這位副市長正在一個偏遠縣做調研。當天下午,她就趕到后山河村,在那里蹲點一周,解決了當地兒童失學問題。經由這件事,長治的新聞輿論在人們心目中的權威得到了提高。
深入基層,還得深入人心
呂日周善于搞調研,來長治不到兩年,全市146個鄉鎮就跑了135個,在基層住了50多夜。為了進村方便,呂日周還經常騎單車下鄉,因此在長治又有“單車書記”之稱。呂日周這樣一帶頭,大批干部也把下鄉調研當成了平常事。
沁縣漳源鄉是長治最貧困的地區。呂日周決定以此為考察長治農村工作的重點,2001年至今,呂日周已十幾次深入該鄉。呂日周在最初幾次調查中,就發現這個鄉冗員過多,農民負擔過重,便與鄉領導一起研究制定解決措施,不到一個月,就使該鄉每年為群眾減負20萬元。2001年,剛過完元宵節,呂日周就帶領市縣150余名干部,分成32支工作隊,冒雪分赴漳源鄉32個村,一戶一戶幫助農民制定新年的增收規劃,足足經過了半個月的努力,村村確定了主導產業,戶戶落實了增收項目。
呂日周在長治對干部提出“三深”要求,即“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人心”。以在漳源鄉調研為例,工作隊必須堅持每天清晨6時就給各個村的黨員干部上黨課,講長治的改革發展和外地的先進經驗,然后干部入戶,與群眾拉家常、談致富,分析市場。在此過程中,工作隊必須嚴格遵守“不花下邊一分錢,不許下邊一人陪,調查不漏一個問題,處理難題不留一點尾巴”等9條“鐵紀律”。
去年臘月二十八,呂日周到貧困山區看望困難戶,請大家暢所欲言,多給市委、市政府提意見,但沒人提出批評。到了中午,他決定和大家一起吃頓飯。和他坐在一起的一位殘疾老人給他夾菜時,因為緊張,菜掉到地上。呂日周一邊同別人聊天,一邊彎腰把菜從地上撿起,毫不在意地放進嘴里。老人家頓時淚流滿面地說:這么多年了,我這才又看到當年八路軍、共產黨干部的作風犛謔搶先巳纈鑾茲耍言無不盡地傾訴自己的困難。呂日周也為之惻然落淚,臨走時送給這位老人一筆錢。
呂日周是真正用心去了解百姓疾苦,真心與民眾推心置腹,真正做到了深入人心。所以,無論是去農村調研,還是在國企調研,他得到的信息總是比別人更多、更全面,人們都愿意向他說出真話。
改革者的急躁
據說,和呂日周共事是件高度緊張的事情,比如一次他接到一些關于某國有企業內部腐敗的材料,氣憤得夜不能寐,凌晨2時召集黨委成員、有關工作人員前來開會,要求迅速查處解決;有時心血來潮,凌晨五六時,他叫上數名下屬,一起騎車下工廠或到學校作調查研究。呂日周這種突如其來的“晚會”和“朝會”,并非一例兩例,對于他的下屬和同事們來說,已成了家常便飯。
在2001年一次市委常委民主生活會上,呂日周坦言了他的急躁感的兩個來源:
一是“長治落后得不能再落后的經濟狀況,使我感到肩上擔子重,一種不可遏制的緊迫感油然而生。”
其次,“近幾年,在不少地方和單位,在不少人那里,批評與自我批評已經被吹捧與自我吹捧所取代。我很痛恨上述庸俗作風,想在長治很快扭轉這種風氣。所以,常常運用那種急風暴雨、疾言厲色的批評,以圖達到下猛藥、治沉疴的目的。”
據悉,長治近兩年多來,對貪污腐敗干部的懲治力度之大可謂前所未有。從2000年到2001年8月之間,長治共查處案件1651件,處分黨員干部1593人,其中縣處級33人,有115人被開除黨籍,24人移交司法機關,追回經濟損失900多萬元。與此成鮮明對比的是,2001年民眾“赴省上訪率”比上年同期下降84%。
加大新聞輿論監督和反腐力度也沒有“拖累經濟”,長治財政收入在2000年增加1億多元突破15億的基礎上,2001年達到了近18億元。
破舊校舍改造、教師工資補發、老城改造、森林防火墻建造……這一系列工作、工程在長治的進展速度都快得令人稱奇。
呂日周的急躁,應屬于改革者式的急躁——不能容忍虛偽與萎靡的生活、工作方式,總是全身心投入,總是渴望著發展,要求著變化……
政府的創造與人民的創造
呂日周在18年前提出的“政府搭臺,群眾唱戲”的理論作為轉軌時代的權宜之計,已不再適用于今天,但它最核心的那部分意圖無疑在呂日周的改革意念中堅持了下來,并轉化成了今天的“雙創”理論——即一方面推進市場經濟,另一方面推進黨政機關的自身改革。
呂日周現在要做的,其實還是要完成這件事情:讓執行計劃經濟的政府,在市場經濟中接受轉化,找到自己的位置——政府應當從競爭領域中退出,去謙卑而細心地創造一個讓人們放心、愜意的創業環境,而創造財富的真正主體,應還給社會,還給全體人民。
所以,我們要說,呂日周的事業,不只是單純的“清官”的事業——只對“上面”負責,更是改革家的事業——對人民的利益與時代的理性負責。我們看到,呂日周的諸多舉措,不僅繼承了老一輩共產黨人的道德風范,有時他的作為會使我們聯想起焦裕祿、孔繁森的身影。更具時代特色的是,呂日周是在用老八路的忍苦、耐勞的精神,去做新八路的改革創新事業——包括推進政府的職能轉型、促成人民意志的覺醒。
(中生、張源薦自《南風窗》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