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2月,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踏上了前往中國的“破冰之旅”。中美兩國最高領導人進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面對面談話。當年2月28日,中美發表了《上海公報》,該公報和1979年的《聯合建交公報》、1982年的《八·一七公報》,成為30年來中美關系得以不斷發展的基石。
這30年的歷程,也是中美努力尋求共同戰略利益的歷程。即便是在中美之間陷入嚴重低潮的1989年,鄧小平仍然對中美之間發展關系的共同利益基礎充滿信心,他對來華的美國總統特使說:“中美兩國之間盡管有些糾葛,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和分歧,但歸根到底中美關系是要好起來才行。這是世界和平和穩定的需要?!?/p>
30年充滿恩怨糾葛但又始終能夠向前看的中美關系歷程,貫穿著這么一個基本規律:中美之間求和平、求發展的共同利益,使得雙方總是會在兩國關系陷入低潮和僵局的情況下,重新坐下來談,尋求相互妥協,尋求更多的共同利益與合作領域。
30年后的2月21日,與尼克松訪華的同一天,美國總統小布什開始了他對中國的首次正式訪問。此時此刻,回顧30年前中美兩國領導人以高度的理性和睿智打破堅冰的歷史性行動,不由得生出諸多的感慨。
1972年2月21日
——伸過世界最遼闊的海洋來握手
1972年2月21日上午,美國總統專機“空軍一號”徐徐降落在北京首都機場。在熱烈的掌聲中,尼克松的手與迎向前來的中國總理周恩來的手握在了一起。周恩來意味深長地說:“你的手伸過世界最遼闊的海洋來和我握手——25年沒有交往了啊!”
當天下午,尼克松和基辛格走進了毛澤東堆滿線裝書的大書房。尼克松在回憶錄中寫道:“他伸出手來,我也伸出手去,他握住我的手約一分鐘之久?!?/p>
這一刻,毛澤東已經期待了很久。盡管一場大病使他仍然臥病在床,但他始終惦記著尼克松抵達的時間和活動的安排。為了與尼克松的會見,他專門做了新鞋、新衣服,理了發、刮了臉。尼克松看到的是一個思維敏捷、充滿智慧和幽默感的大國領袖。他可能沒有想到,年近80高齡的毛澤東正在病中?!白蛱炷阍陲w機上給我們出了一個難題,說我們幾個要談的問題限于哲學方面。”毛澤東的開場白既奠定了會談的基調,也點出了中美從對抗走到緩和的基礎——正是從“哲學”的高度,基于共同的戰略利益把這兩個隔絕已久的大國再度拉到了一起。
從“毫不在乎”到感到孤立
——毛澤東在中美關系上的曲折心路
在中美雙邊的關系上,毛澤東有過一段復雜、曲折的心路歷程。他曾經提出:“我們不急于進聯合國,不急于和美國建交”,中國可以等11年、22年、33年或者101年,等到中國擁有強大的國力和地位,美國會不得不“與我們打交道”;“總有一天(中美)會建交”,而那時他們會“無能為力,后悔莫及”。而在一份關于美國國內在對華政策的輿論上出現緩和跡象的簡報上,毛澤東批示道:“在3年、5年、10年內,對一切國際組織毫不在乎,要美就我,我不就美。最后一定要美國服從我國。這種做法,可能較好些。”
作為革命者,毛澤東提出的對美不妥協戰略充滿了激情和斗志。然而,作為戰略家,毛澤東對國際、國內形勢的這一判斷脫離了實際。他顯然忽視了在新技術革命的條件下,資本主義制度仍然存在巨大的活力。他也顯然過高估計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
現實中,對毛澤東的對美戰略構成的最重大的挑戰來自60年代的中蘇分裂。這場分裂本質上反映了中蘇兩國在戰略利益上的沖突。中蘇同盟是毛澤東對美戰略的基石,當這塊基石發生動搖乃至傾覆之后,中國的外交頓時陷入了困境。為了反擊蘇聯的“修正主義”路線,毛澤東提出“兩個拳頭出擊”,同時與世界兩個最強大的國家為敵,必然將自己置于孤立境地。60年代中后期,“文革”的狂飆更將中國外交的孤立局面推到了極端。
中蘇的對立和沖突很快從意識形態擴展到了國家安全領域。1964年10月,在越南戰爭大規模升級的時刻,毛澤東接見外賓時提出的問題居然是:“赫魯曉夫會不會打我們?蘇聯派兵占領新疆、黑龍江,打進來,甚至內蒙古。你們看,有沒有可能?”
1969年3月,在冰封的烏蘇里江上,圍繞一個面積只有0.74平方公里的小島的主權歸屬問題,中蘇兩國爆發了震驚世界的“珍寶島事件”。當時幾乎沒有人會想到,這場沖突竟然會為中美關系的解凍提供了契機。
而這一刻,毛澤東顯示了他作為一個戰略家的遠見和智慧?!罢鋵殟u事件”發生后不久,他的眼光就已經越過這個小島,投向了地球的另一邊。他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中蘇發生交戰了,給美國人出了個題目,好做文章了。”他找來陳毅、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四位元帥,安排他們研究國際戰略問題。而地球另一邊發生的種種微妙變化也早已經在他的視野之內,在他的指示下,《人民日報》在1969年1月29日全文發表了尼克松的就職演說,在這份演講中,尼克松表示:“一個民族,不管其人口多少,都不能生活在憤怒的孤立狀態中?!?/p>
“人家講現實主義,我們也講現實主義”
——中國外交戰略的一次重大轉移
為越南戰爭泥塘所累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及其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也正在思考同樣的問題。他們沒有忽視珍寶島沖突所產生的重要影響?;粮裨诨貞涗浿袑懙溃骸霸谇疤K聯和中國軍隊在一條默默無聞的江上冰封的西伯利亞凍土地帶爆發沖突的時候……一切朦朧不清都消失了,我們毫不猶豫地走向世界外交的重大變化。”
然而,中美緩和最初走出的幾步并非那么“毫不猶豫”,而是一連串左躲右閃、小心翼翼、“錯綜復雜的小步舞”。中美關系已經冰凍了整整20年,橫亙在兩國之間的不僅僅有遼闊的太平洋,而且還有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的迥異和長期的戰略敵對,打破堅冰的過程是十分曲折和艱辛的。由于缺乏可靠的聯系渠道,美國駐波蘭大使甚至在一次時裝博覽會上不顧外交禮節,追趕中國大使館的工作人員,轉達尼克松總統愿意改善中美關系的信號。
從1969年底開始,中美之間通過各種形式和渠道相互試探,尋找打破堅冰的道路。這個過程持續了兩年之久,美軍入侵柬埔寨和中國的“五二O聲明”幾乎使這個脆弱的進程夭折。在這個過程中,毛澤東再次顯示出總攬全局、捕捉時機的戰略天賦。1970年8月,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諾再次訪問中國,40年前他曾經使外界認識了延安山溝里的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而這一次毛澤東試圖利用他向美國傳達和解的信息。他與毛澤東肩并肩地出現在天安門城樓和《人民日報》上,毛澤東還對他說:“我歡迎尼克松上臺……他如果想到北京來,你就捎個信,叫他偷偷地,不要公開,坐上一架飛機就可以來嘛?!?/p>
1971年4月,毛澤東指示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親手導演了著名的“乒乓外交”,以“小球轉動大球”。尼克松和基辛格“又驚又喜”地接過了這個“球”,立即做出了積極的回應。中美關系在經歷了22年的敵對和隔絕之后終于迎來了轉折的時刻。
1971年7月9~11日,美國總統特使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幕后的毛澤東牢牢地把握著談判的動向,他指示周恩來說:“要給基辛格吹天下大亂,形勢大好,不要老談具體問題?!边@是旨在向美方挑明,中美關系的未來就在于共同戰略利益的存在,只有站在戰略的高度上才能展望中美的未來。基辛格的訪問取得了圓滿的成功,在離開北京之后,中美同時發表公報,宣布了尼克松總統訪問北京的消息。
作為戰略家,1972年的毛澤東迎來的無疑是人生旅程中的又一高峰。面對來自北方的安全威脅,毛澤東不拘成規、審時度勢、破陳出新,及時抓住歷史賦予的機遇,果斷地推動中國外交戰略的轉移,從而創造出中國外交新的局面。這一調整的核心是將中國外交重新放在了國家主權、國家利益的基礎上,定位在國際戰略力量格局的客觀現實之中?!叭思抑v現實主義,我們也講現實主義”,這種精神使中國外交恢復了生機和靈活性。
2002年
——顯微鏡與望遠鏡下的中美關系
2002年的中美關系,用顯微鏡來看,到處都是問題,但用望遠鏡來看,與1972年相比,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2002年的中美關系還有了一個意義重大的建設性基礎,即:2001年中國在融入世界進程中,取得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突破——中國北京申辦奧運成功,中國成功舉辦了APEC上海年會,中國獲得了世界貿易組織成員資格。正在加速融入世界的中國,將更加把世界和平、中美關系的健康發展視為根本性的戰略利益。
從尼克松訪華、中美發表《上海公報》到今天的這30年里,中美關系經歷了無數次高峰與低谷間的震蕩,呈現波浪式發展的規律。冷戰時代,前蘇聯的威脅構成了這兩個國家相互接近的戰略基礎,而冷戰的終結使這對關系又面臨新的考驗。從“六·四”風波、銀河號事件、最惠國待遇、李登輝訪美,到江澤民與克林頓成功互訪,20世紀最后10年的中美關系劃出了一道大大的曲線。在人類步入21世紀的頭一年,中美關系再度經歷了波折,從年初的南海撞機事件、對臺軍售到“9·11”之后的反恐合作、APEC上海會議。歷史的規律似乎已經證明,在中美這兩個大國之間,分歧和沖突不可避免,但最終還是需要坐下來談的。
2002年的中國和美國,都在思考相互關系的未來。美國是現今獨存的超級大國,它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領域所具備的實力和地位只能用“高處不勝寒”來形容。但中國正在崛起。這樣兩個國家究竟應該如何相處,是敵人還是朋友,是伙伴還是對手?答案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兩國新一代的領導人對彼此國家利益的判斷以及相應的戰略抉擇。
(摘自《南風窗》 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