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經過22年連綿戰火和天災人禍,尤其是1996年由伊斯蘭教激進組織塔利班執政后,不只國家的歷史被毀了,就連國人的日常生活文化在苛刻的教條下也已面目全非。你可知道,阿富汗人曾經有過多姿多彩的生活文化?
衣飾潮流可不落后
在塔利班于1996年執政前,阿富汗婦女上美容美發院是很平常的事,尤其是要赴宴時,大部分女人都喜歡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無論是穿戴的服飾或是臉上的妝容;在街上也能看到美麗的阿富汗女子成群結隊的走動,哪像現在那樣,多數婦女都是把自己包裹得密不透風,而且女人上街必須要有男人結伴。某網站上的一張舊照片,作者甚至用“時裝表演”來寫說明,圖中可見幾個行人走在喀布爾街上,有穿上伊斯蘭服裝的婦女,也有穿上現代都市少女服裝的,更有一個穿全套西服的阿富汗男子,如此百花齊放的景觀,堪稱“街頭時裝表演”。
原來,在塔利班未上臺之前,阿富汗電視臺和電臺的廣播員也是穿西裝上陣的。今天,該國的男性服飾的改變雖沒有女性那么明顯,但男人也多穿上宗教色彩濃厚的服飾裝扮,已不可能在街上看到穿西裝的阿富汗男人了。
美食與節慶多樣化
當年阿富汗城市的夜生活原本也是很豐富的,這里指的當然不是“花天酒地”那一類,而是戲院和美食檔等等處處可見、包括大馬人喜愛的“沙爹”。許多市集營業到夜晚,在燦爛的燈光下,人潮鬧哄哄的,哪像今天許多阿富汗城鎮到處是廢墟,入夜后更像是一個個“死城”,人們不敢也沒興致夜游。
由于阿富汗面對缺糧危機,這幾天我們看到了該國難民乞討食物的鏡頭,而事實上,這個國家曾有過種類繁多的美食,某網站上刊載了其中一款,看官們只要看一眼,就會令人垂涎。
講到美食,人們都會聯想到節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重要節日,政府把它定為公共假期,讓人民慶祝一番,阿富汗也不例外,然而,在激進政權掌權后,一些被認為不符合教條的假期被取消或禁止,例如一般國家都會為勞動人民訂下一天勞動節,但這個節日已在阿富汗被塔利班禁止了。
在今天的阿富汗,仍獲準慶祝的節慶絕大部分與宗教有關。本來阿富汗人也慶祝“陽歷新年”,是在每年的3月21日,即是當地春天的第一天。但塔利班已宣布這個節日違反教規,并力圖阻止人民進行慶祝,有一些民眾不顧反對,繼續慶祝。
玩樂表現勇悍一面
其實,以前的阿富汗人是一個很“玩得”的民族。這個特點顯現在民間喜愛的一些玩意和運動中。有一種馬術游戲,可說是阿富汗人是最重要的玩意,內容其實就是“抓羊”,玩法是把一只去了頭的畜牲遺骸放在一個圓圈的中央,參與者分成對立的兩組,騎著馬團團圍住這個獵物,游戲的目標是搶奪這具遺骸,然后投進“龍門”。
游戲雖然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只有擁有熟練技巧的參賽者才有辦法接近獵物,弱者是無法參與的。傳統的的阿富汗人也進行其他類型的運動和游戲,如割風箏、斗雞、拳擊、摔角、武術、射擊、足球等。從這些他們喜愛的游戲和運動中,我們除了看到阿富汗人勇悍的一面,也可看出他們生活文化的多姿多彩。但是在今天一片戰亂的阿富汗,填保肚子和保住性命都是問題,還有多少人有心情從事這些豐富生命的玩意兒呢?
方寸之美只待追憶
從收藏阿富汗郵票的集郵愛好者身上,也可以看到阿富汗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的巨變。阿富汗今年3月的毀佛行動震驚世界,但在塔利班于1996年上臺之前,阿富汗卻為巴米揚大佛像推出過主題郵票。
記者還發現了一枚印有西式房屋圖案的郵票,屋子的外形就像我國的排屋,屋子前還停泊了一輛轎車,可見那時阿富汗人民是被允許追求“現代化的物質生活方式”的。
在蘇聯軍隊于1979年入侵阿富汗之前幾個月,阿國曾發行一枚強調和平的郵票,圖案是象征和平的白鴿,此時看來實在諷刺。1965年則推出過一枚兩手相握、印有“國際合作”字眼的郵票,顯然那時阿富汗是向世界開放的國家。
在阿富汗,官方語言分成普什圖、達利兩種,后者是阿富汗籍波斯裔使用的語言;普什圖語是在查希爾莎統治初期受承認為阿富汗國語,達利語則是當地人民向來在商業和官方事務上使用的語言。目前35%阿富汗人使用普什圖語,使用達利語的占人口的一半,另外有11%人口(烏茲別克人和土庫曼人)使用突厥語。
當塔利班仍未上臺、從事文學和藝術工作者還未被政府打壓之前,阿富汗人在過去數百年的文明進化史中,曾經出過不少杰出的文人、詩人、藝術家和音樂家。在詩人方面,以普什圖語創作的,有國寶級詩人庫沙干卡達、拉曼巴巴和阿富汗國父阿末莎阿達利;而一些世界知名的詩還是用達利語文寫成的呢!著名達利語詩人惹拉魯汀魯米的一些作品已被譯成多種語文,甚至在西方國家方泛流傳。
現今塔利班政權的雙耳也容不下阿富汗的流行音樂,甚至一些傳統樂器,在他們的觀念里,這些“靡靡之音”非禁不可。事實上,阿富汗擁有的豐富的傳統樂器和樂曲,市面上甚至可以找到專門收錄該國古典音樂的唱片;在流行歌曲方面,“Afghanistan Online”網站特別介紹一位名叫阿末查希爾的歌手,看來應該曾經是阿國的巨星吧,其作品不乏一些情愛元素。
[摘自馬來西亞《南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