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既是一個普通人,又不是一個普通人。他能拿著麥克風很有韻味地唱一首《山楂樹》,能在悠揚的圓舞曲伴奏下,優雅地跳一支交際舞;他能在電腦上寫文章,能在英特網上查閱資料;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能用俄語、日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多種語言進行簡單對話;他喜歡喝可樂;他走路很快,別人常常需要小跑著才能跟上他......;他是中國民主建國會主席,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他的胸懷、智慧、膽識、氣質不同凡響。他能夠面對數億美元的遺產不動心。他是一位孜孜不倦、建樹頗豐的學者,一位始終不渝的堅定的愛國者,一位充滿睿智幽默的朋友。
只有以國家民族利益為己任的人,才能成為最杰出的學者
成思危12歲生日的時候,父親成舍我送給他四個字作為生日禮物,這四個字成為激勵他一生的座右銘:自強不息!
正是這四個字使成思危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員成長為一名在我國化工界享有很高聲望的專家,繼而成為我國著名的軟科學專家和管理科學專家,也是這四個字把他從一名學者變成一位政治家和領導者。
50年代,為了打破西方國家的封鎖,成思危潛心研究硼化合物,這是用于冶金、核能、火箭等國防領域的化工原料。他先后翻譯了《硼酸、硼砂和硼肥的制造》等專著,是我國硼砂工業的科研開拓者及學術帶頭人。成思危25歲被任命為化工部天津化工研究院無機鹽研究室的副主任。1973年他調到北京,負責全國無機鹽專業的科學技術工作。到1981年,他已經被公認為我國無機鹽專業的技術專家。
70年代末,歷史把中國推上了改革開放的軌道。人們發現,在百廢俱興的時候,國家不僅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更需要有一大批與國際接軌的管理人才。
1981年成思危毅然放棄了已成就的事業,以訪問學者的身份來到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修管理專業,兩年后以優異成績獲得了MBA學位。中國有句老話,叫人過30不學藝,成思危46歲改換專業,這無疑是人生的一個挑戰。
取得學位后,美國的一些大公司和研究機構求賢若渴地要聘請他留下來,被他拒絕了;他在臺灣的已是耄耋之年的老父親也希望這個唯一的兒子能留在美國,將來再去臺灣繼承自己為之奮斗了一生的事業,也被他婉拒了。成思危始終把國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什么也動搖不了他對祖國的執著!
回國后,成思危先后擔任了化工部科技局總工程師、化工部科學技術總院副院長、化工部副總工程師、化工部副部長等職務。在擔任化工部科技局總工程師期間,全面負責技術工作,主持了化肥、農藥等專業的\"七五\"國家科技攻關的論證及實施。他負責的\"全國磷資源開發系統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化工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他還在國內外報刊上發表了上百篇文章,對有關行業及項目的研究開發提出一些帶有方向性、指導性的意見,對科技體制改革及科技政策等方面的問題發表意見,提出建議。
1988年,成思危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每次開會他不僅在小組討論中踴躍發言,并至少作一次大會書面或口頭發言。他的這些發言稿,像《沒有研究就沒有決策權》、《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是決策體制改革》、《讓科學技術真正成為第一生產力》,至今讀來仍然可以領略到他的真知灼見。
1996年,成思危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管理科學部主任。他積極推動我國管理科學的發展,提出了管理科學\"三個基礎、三個層次、三個領域\"的學科結構和發展戰略,建立了中國改革與發展應急研究項目。成思危領導的管理科學部每年掌管著數千萬元的科研基金,成思危作為主任,無疑享有很大的支配權,但管理科學部對所有課題都采取申請制度,由專家評審組投票決定課題承擔人。成思危不參加投票,也從不為任何人說話。
1998年,成思危當選為中國軟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他對采訪的記者說,軟科學要為經濟建設服務,為領導者提供咨詢,要做到\"尊重領導而不迎合領導,承認現實而不遷就現實,反對機械論和還原論的方法,提倡系統論,努力提高研究成果的針對性、可行性、時效性,為決策者提供及時可靠的支持。\"這可以看作是他對所有軟科學工作者提出的要求。
現在,在緊張的國務活動之余,成思危不僅擔任著中國軟科學研究會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管理科學部主任、中華職業教育社理事長等學術和教育職務,他還是北大、清華、浙江大學等十幾所高校的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他講課非常生動,經常是連過道里都站滿了聽眾。他贏得的掌聲,常常是經久不息。他做事極其認真,現在帶了幾個博士研究生,無論工作多忙,也要對他們進行指導。這些學生對他們的老師感到由衷的敬佩。首先是三個沒想到:沒想到成老師的英語那么好,沒想到成老師的學問那么深,沒想到成老師那么愛上網!其次是三個感慨:感慨他殷殷以求的目標和孜孜不倦的勤奮;感慨他作為國家領導人的風范和作為專家學者的嚴謹;感慨他博聞強記的智商和出口成章的口才!是的,僅就勤奮來說,凡接觸過他的人無一不產生如此共識。每次坐火車外出視察,他一上車,先在客廳與隨行人員聊兩句,交代一下工作,然后就走進包房,關起門來開始工作,一直到吃飯秘書去叫的時候,他才走出房間。吃完飯,看一會兒書(這是他最好的休息方式),就又投入工作和學習。平時在北京,下班回家,他也是一頭扎進書房,坐在電腦前開始研究和工作。如果往他家里打電話,無論是剛下班,還是深夜,電話鈴只要響一聲,聽筒里就會傳來他永不疲倦的聲音。春節、\"五一\"、\"十一\"長假,多少年,他從未休息過一次。最近,他的又一本專著《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研究》在英國牛津大學出了英文版,在國內出了中文版。
1998年,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采訪成思危時,他說自己非常贊賞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中國知識分子歷來有以身報國、憂國憂民的傳統美德。今天的知識分子應該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廣闊的胸懷,既要看到國家發展良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存在問題甚至問題嚴峻的一面,更要研究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為此,必須深入實際,研究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問題。惟其如此,才能對國家安危、人民憂樂和歷史進程感同身受,榮辱與共,才能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意見。
成思危的客廳里有一幅自勉聯:\"勤奮學習自強不息,淡泊名利知足常樂。\"這是他,一個愛國知識分子心態的真實寫照。
一位享有很高威望的民主黨派主席,一位盡心竭力
為人民勤奮工作的國家領導人
\"慷慨陳詞豈能盡如人意,鞠躬盡瘁但求無愧我心!\"這是成思危參政議政的行為準則。
1998年,在全國政協九屆一次會議上,在中國民主建國會主席成思危的主持下,民建中央向大會提出了《關于加快發展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的建議》的一號提案,從而引發了全國的風險投資熱潮。
自80年代初期開始,成思危就努力將風險投資的概念引入中國。他認真考察了美國的風險投資及二板市場的發展情況,并結合我國的國情進行思考和提出建議。他為中國風險投資事業嘔心瀝血,被業內人士和輿論界公認為中國風險投資的積極倡導者。從1998年開始,每年4月,成思危都要主持和召開中國風險投資論壇,這一論壇已成為國內最有權威和最具影響力的風險投資論壇。他主編了《科技風險投資論文集》、《中國風險投資運營機制探討》等著作,還到各地做了多次有關風險投資的報告。在他的指導下,一些民建會員發起成立了中國風險投資公司,按照他提出的發展中國風險投資的理念規范運作。他推動出版了《中國風險投資》雜志,正在推動成立《中國風險投資研究中心》和《中國風險投資協會》。
\"作為一個民主黨派的領導人,應該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想得深一點,抓得實一點。\"成思危總是將參政議政工作放到大的時代背景下去考慮,胸中裝著全局,工作才能把握住方向。2001年底,他在民建七屆五中全會上,把當前的時代特征概括為六個方面:一、資本主義國家利用科技、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進步不斷改良其制度,來緩和社會的基本矛盾,延長其壽命。二、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還處于艱苦的探索之中。三、發達國家中的工人階級已經脫離了絕對貧困,大部分成為中產階級。四、剩余價值的分配,已經由資本家獨占逐步向社會化發展。而且,隨著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及股份制的普及,資本家對企業所擁有的股權也在不斷地下降。象美國的杜邦公司,現在杜邦家族占的股份不到3%。五、知識已經成為生產力的重要因素。在發達國家中,以知識為基礎的產業所占的比重已超過60%,知識在生產力的構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六、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和文化沖突,已經超過了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階級沖突。世界上15%的人口,占有了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80%。貧富不均,兩極分化,窮國與富國間的矛盾加劇。
就當前的經濟特征和走勢及未來發展,他認為,以知識經濟、虛擬經濟、網絡經濟為特征的新經濟將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流。其特征是,知識經濟是新的社會經濟形態,虛擬經濟是新的經濟活動模式,網絡經濟是新的經濟運行方式,知識工人將成為新的生產力的代表。
學者出身的成思危,在支持政府工作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這是他多年治學和從政的體會。他認為,在民主黨派中有許多專家學者,怎樣認識和發揮這些同志在國家建設中的作用,是值得探討的。他說,我們不可能為政府設計出一套完整的方案,也不能要求政府采納所有的建議,但可以從四個方面做出努力:
一,探討理論基礎。一項政策的出臺,政府總是考慮它的實際效果方面多一些,理論上的研究會有欠缺,而學者在理論上是強項,有條件深入研究。因為在理論上搞清楚了,才有助于指導實踐。二,評介國外經驗。學者可以將國外的先進經驗和教訓介紹過來,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和借鑒。三,完善總體設計。對政府的方案進行研究,幫助完善,提高可行性。四,分析實施難點。學者要分析研究方案實施中的難點,幫助政府解決問題,推進方案的貫徹實施。
他的全部理想和信念都滲透了\"愛國\"兩個字
1935年成思危出生在北京。當時,他的父親成舍我的事業正處于鼎盛時期,由于日本侵華野心日益昭彰,華北危急,故為其子取名思危,寓\"居安思危\",不忘國事之意。少年時代,有一件事給成思危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激發了他永志不忘的愛國信念。當時隨家人居住在香港的成思危,去電影院里看電影,電影開始前,觀眾要全體起立,奏英國國歌。香港是中國領土,卻要畢恭畢敬......50多年后的1997年,成思危在香港回歸祖國的交接儀式上,眼望著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心潮澎湃,他在為祖國日益強大而驕傲的同時,也為自己當初選擇的人生道路的正確而自豪。
1951年,16歲的成思危懷著建設新中國的滿腔熱忱,只身從香港回到祖國大陸,當時他的全部家當就是一只小箱子,里面僅有幾件襯衫。他在葉劍英擔任校長的南方大學學習了四個月后就到廣東省總工會工作。他在廣州的民船上和貧苦的勞動人民生活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1952年成思危以調干生的身份公費先后進入華南工學院和華東化工學院學習化工,畢業后被分配到沈陽化工研究院工作,不久又調到化工部天津化工研究院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成思危被撤消了研究室副主任的職務,受到多年的\"政治審查\",還被下放當了三個月的鍋爐工,但他的愛國熱情和意志始終沒有動搖過。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中美關系開始解凍。成思危在美國的妹妹成露茜來大陸訪問,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1973年成思危被調入北京化工部石油化工科學研究總院工作。1983年,以訪問學者身份在美國學習并已拿到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成思危,又面臨著人生的一大選擇。一貫以\"三不干涉\"(不干涉子女的政治傾向、不干涉子女的職業選擇、不干涉子女的婚姻家庭)為教育子女原則的老父親,希望他學成之后能留在美國,以便再去臺灣:\"畢竟我們家族的事業在臺灣......\"諾大的一份家業等待他去繼承。
成思危曾對采訪的記者說:\"如果在‘文革‘期間,我可能會選擇繼承家業,去過安定富裕的生活。但是現在,祖國大陸方方面面都在向好的方面轉變,我已經有了施展才華的可能。在最嚴酷的時期我都沒有放棄過希望,機會來臨時我當然應該把握住機會。在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面前,我個人的一切都算不了什么。我認為自己的志向是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我之所以大半生都能為理想而奮斗,與小時候的家庭教育有關。\"
成思危的父親成舍我(1898-1991),是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報壇巨擘,從15歲向報館投稿開始,經歷了長達78年的辦報、興學生涯,先后主編了《益世報》,創辦了《世界晚報》、《世界日報》、《世界畫報》,并多次開辦新聞專科學校,畢生致力于中國的新聞事業。他歷經坎坷,一生創辦的報紙有10余家,為公正辦報坐牢數次,報館遭封門多次,但他始終沒有動搖。他一生培養的新聞人才達數萬之眾。成舍我年輕時結識了陳獨秀、李大釗,在他們的指點下報考了蔡元培任校長的北京大學,畢業后用節衣縮食積攢的200塊大洋,辦起了第一張屬于自己的報紙--《世界日報》。成舍我為人剛正不阿,講原則,講信念,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從來都是將民族大義放在前面,威武不能屈,甚至不惜\"舍生取義\"。
早年,因為他抨擊時弊,被張宗昌下令逮捕,險些被槍斃,得孫寶琦先生營救才幸免遇難。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時任北平警察局長的大漢奸潘毓桂組織維持會,將成舍我的名字列入名單,并極盡威脅之能事:\"你如果畏首畏尾,不但事業維持不住,連人身的安全都可能成問題。\"成舍我即刻將愛之如生命的報紙停辦,離開北平。
在南京,由于他主持公道,伸張正義,得罪了時任國民黨副主席、行政院長的汪精衛,被關押了40天,他所辦的《民生報》被責令停刊。汪精衛派人對他說,只要他向汪精衛寫一封道歉信,汪就可以收回成命。成舍我嚴詞拒絕,并說:\"我可以當一輩子新聞記者,汪先生不可能做一輩子行政院長。\"
在重慶,蔣介石請他吃晚飯,他不去赴宴;在臺灣,由于他\"不識抬舉\",蔣介石親筆批示\"此人不宜讓他在臺灣辦報\";蔣經國也由于他不識時務,堅持做\"社會賢達\",而甚為不快。
臺灣國民黨實行報禁,但可以用錢買執照。成舍我絕不肯折腰,\"報禁一日不解除,我成舍我一日不辦報\"。直到1988年,臺灣解除了長達37年的報禁,成舍我才實現了再辦報的夙愿,時年91歲高齡。
成舍我的愛國情結,貫穿了他的一生,對成思危的影響極其深刻。1985年,成思危在美國與父親會面,老先生說:\"在統一問題上,我是樂觀派。歷史地看,中華民族歷來就是心向統一、反對分裂及異族入侵的。\"70年代,有人勸成舍我把臺灣的財產轉移到美國,并申請在美國的永久居留權。他說:\"我的事業在中國,絕不會到美國去當寓公。\"在成舍我逝世的前一年,成思危到臺北去看他,他還在為自己年輕時的愛國行為而感到自豪。成思危相信,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對祖國的熱愛與眷戀仍是矢志不渝的。
成舍我有四女一子,在他的教育下各有成就。長女成之凡,是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和政治家,曾多次舉辦個人音樂會、繪畫及服裝設計展覽會,并三次參加法國總統競選。二女成幼殊,早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1945年參加革命,并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來成為新中國第一代職業外交官。三女成嘉玲,是夏威夷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臺灣東吳大學商學院院長、成舍我創辦的世新大學校長、臺灣\"中國新聞學會\"理事長等職。四女成露茜,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社會學博士,該校的終身教授,臺灣《立報》社長兼發行人。無論身處何地,他們的根都在祖國大陸,都在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貢獻綿薄。
成思危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從小\"男兒當自強\"的意識,就深深地扎根在腦海中。成思危的母親是留學法國的知識女性,給他以良好的熏陶。父親對他要求很嚴格,4歲就教他讀唐詩,6歲時就講《資治通鑒》里的故事給他聽,告訴他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教他愛我中華,為我中華。成思危深受父親\"自強不息,剛直不屈,愛國不渝,情深不移\"精神的影響,不負父望,成為成氏家族中取得成就較大的一位。
成思危曾在一篇文章的結尾寫道:\"我畢生的抱負就是能為振興中華、富國強民做點事。以前,這個想法幫我闖過了人生一道又一道關口,今后,這個志愿還將使我的余生過得更有意義。\"
(責任編輯: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