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也卷進了芯片業低迷的漩渦,它希望用一場新的“無線”革命解開芯片業的“死穴”
英特爾模塊化的市場野心
深秋,當芯片商們為過冬的生計緊鎖眉頭時,英特爾的“無線行動”為這個瑟縮的冬天帶來一絲新意,英特爾的副執行總裁歐德寧說,“我們不愿看到萬物凋零”。
事實上,歐德寧所說的無線戰略由來已久,其內容是將芯片技術、網絡通訊、軟件平臺、集成模塊技術與英特爾服務,統統整合于無線網絡業務中,最終構建一個針對無線通訊及最終用戶“個人網絡機構”。
簡而言之,這將是一套提供從無線通信底層的芯片,到最高層次個人網絡通訊方案等全套模塊化的技術及服務——“模塊化”是Intel的殺手锏,就像一條可以接通所有車道的橫跨式立交橋,可以打通不同企業和業務所使用的不同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
英特爾亞太區網絡通訊事業部總監李旭東認為:在電信市場進入低谷時,運營商會考慮如何節約成本——這在中國市場表現得特別明顯——而英特爾實施模塊化,無疑對運營商占領市場有利。
以中國市場為例,網絡要升級或新增功能, 運營商必須向設備商重新采購產品,這一投入會抵消掉整個財年收入中相當大的比例,同時,呆滯的資本流往往不允許運營商花費太多精力更換設備,因而英特爾倡導在原有軟件上升級,像PC一樣以低成本和高技術附加值,加速向無線網絡滲透。
這意味著,英特爾的無線戰略將在3G和WLAN技術的基礎通信模塊上大做文章,李旭東說,“我們將成熟的模塊技術移植到移動網絡,以此帶動英特爾向移動通信領域發展,為網絡功能的增加提供開放式服務。”
這一舉措也許會給低迷的芯片業內帶來曙光。因為在當前,芯片商們均面臨著不可回避的問題,開發——測驗——試驗——產品上市需要時間;再加上供過于求和產品更新加速的壓力,資本密集型運作方式使芯片商們難以向無線通信領域延伸。
“成本和需求是制約現有無線網絡發展的主要原因。”歐德寧說。
而英特爾正試圖突破原有定位的限制。李旭東認為,這種幾乎令業內所有企業向往的境界,可以幫助“生態圈”內廠商在復雜的技術標準上建立新的溝通平臺,也使英特爾更集中于自己的核心業務上,從而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做出更強烈的響應。
英特爾CEO貝瑞特說,“在幾乎所有的情況下,我們都是價格與性能之比的領先者,無線通訊也是如此。20年以來,價格與性能比一直是我們生活、吃飯、睡覺和呼吸的模型。”
沖破“摩爾定律”
李旭東說,英特爾經歷過兩次重要革命性轉變,模塊化“無線”是英特爾第二次革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從技術上“如何對付摩爾定律”,跨越技術壁壘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眾所周知,摩爾定律1968年由芯片研究專家摩爾提出,他預測,同等體積的微處理器的存貯量平均18個月要提高一倍。在這個世界上技術更新最快的產業里,摩爾定律在未來10年將繼續有效,但最終將會隨著晶體管技術在物理上的局限性達到極致。
一個現實的情況是,越來越多的人對摩爾定律表示懷疑。在整個信息產業出現萎縮的情況下,芯片業的利潤也隨之下滑,更讓人失望的是,供大于求問題將芯片制造業重新繁榮的日子推到遙遙無期。在中國市場中,同樣存在需求不足可能直接導致技術更新減緩的趨勢。
芯片制造商的日子確實不太好過。AMD在中國曾經的輝煌將不復存在,它已經連續5個季度下調贏利預期。AMD認為,現實的需求讓他們的運營變得不易,一味追求技術和成本的卓越給自己帶來太多的壓力。AMD的當務之急是保持運營狀態和市場份額,盡管可能面臨業務縮減。
而英特爾的歐德寧對此的解釋是,技術即商品,英特爾不會出售技術,信息業雖然是低谷,但其他產業還在發展,這些產業還會帶動通訊技術的發展。而且,芯片生存于市場的時間只有一年,這一時間只會縮短,如果技術不更新,將無從談起相對競爭優勢。
從長遠看,英特爾把希望寄予中國市場。但李旭東確實擔心,芯片業可能會走向制造業的邊緣。現實狀況是,中國市場為了凸顯成本優勢,在政府而不是在市場的刺激下,向芯片制造進行了大筆投入——在上海,兩家新的芯片工廠正在建設中,還有10多家工廠處在計劃階段。
雖然中國是目前計算機和移動電話銷售都在增長的國家,但未來卻仍有可能面臨芯片生產能力過剩的問題。這將帶來很大的技術和應用成本。
有關人士指出,英特爾對于成本和技術的兩條策略:靠技術帶動成本下降,并向無線領域發展是最現實的選擇,這樣使英特爾能保持很好的循環。
事實上,英特爾占有80%以上微處理器的市場份額,應用于PDA、筆記本、Pocket-PC至手機等各種個人通信工具。靠英特爾的技術保持革新是完全有可能的。在中國市場,英特爾相對于競爭對手AMD、Hyris,有更高的市場份額。基礎試驗室及分支機構,可以給英特爾贏得相對優勢。
李旭東認為,為了獲得無線通信的優勢,英特爾必須全力以赴超越自己。從2003年第二季度開始,英特爾采用90納米工藝生產奔騰及其他系列微處理器,并通過縮小其芯片上的尺寸,增加每只硅晶片上的芯片產量。與此同時,英特爾將采用更大直徑的晶片。這兩項舉動削減了成本,并增強其芯片的性能,適應了無線通訊多種功能需求。
李旭東進一步闡述說,比較半導體的發展進程,“個人網絡”可以說是無線寬帶應用的一個理想模型。
無線網絡應用的第一階段是:簡單的信息服務,例如手機話音和個人電腦應用,它們的芯片大都是機械式集成,應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第二個階段是:互聯網成為真正的媒介,企業或個人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和更多應用,并與后臺結合起來;而在第三個階段,也就是英特爾所宣稱的“個人網絡”時代,用戶可以自如地實現對整個網絡的應用,優化并整合從信息到最終多功能應用的全過程,同時,廠商也可以通過模塊化技術輕易地實現功能移植。
以投資做棋子
價值3500億美元的芯片帝國,正在不停地向無線通信領域擴張。歐德寧認為,英特爾的擴張秘訣在于:通過資本運作,發展合作伙伴關系,建立研發機構,從而保持技術更新和市場領先。
過去幾年中,英特爾陸續耗資60億美元展開大規模的收購,目標大部分是通信技術公司。英特爾在收購DSP公司獲得基帶通信技術后,又從AEM手上購買了手持設備的數據處理技術。此外,財務報告顯示,英特爾擁有包括競爭對手AMD在內的13家相關公司的股權。
在中國,英特爾已投資于包括硬件供應商、內容提供商、軟件開發商等在內的近15家中小機構。硬件供應商包括亞信公司、airoim公司、中望公司;內容提供商包括搜狐和一些無線服務的公司;軟件商包括金益康公司,Chinacast公司;同時與ESS在中國合資共建研發機構。
有人將英特爾投資比做棋子,當每個棋子到位時,無線通信的戰略也就形成了。
賽迪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02年英特爾投資上述公司后,其競爭力(包括營業額、銷售收入、目標客戶、市場影響力等)增加25%左右。歐德寧認為,戰略性投資雖然是一種風險投資,也追求回報,但前提是要有技術和策略上的合作。英特爾的投資重點會在技術支持、資源共享、服務咨詢、產品優惠、培訓等方面,以開發創新技術、協助制定行業標準、推動互聯網發展,改進計算平臺為目的。
英特爾在投資企業時,很少考慮到退出的問題,在中國市場也是如此,所以對于每一筆投資都經過周密計劃。歐德寧認為,英特爾正在中國市場進行成功的資本運作。“參與資本合作是增加市場免疫能力的一種最佳方式,”他說,因為可以共同減少成本,客戶共享,最終實現市場份額增加。
“尋求價值鏈的依靠也是對自身的一種保護。”歐德寧說,“如果業內這種低迷的經濟狀況持續下去的話,英特爾公司也能夠足以駕馭現在的動蕩,而不會像很多其他公司那樣任憑命運的擺布。”
事實上,英特爾已經從資本運作中受益。2002年,有40%左右的營業額來自合作伙伴,而且它們帶來的用戶量是逐年增加的,2002年較前一年增加了15%。
在中國,英特爾已經成功地將聯想、康佳、TCL和中電通信拉入自己的陣營,這些廠商相繼宣布:它們將采用英特爾的芯片和微軟操作平臺開發下一代的多媒體通信終端。
20億美元投資于中國寬帶,35億美元投資中國內地研發,英特爾在中國內地地區的投資將占整個亞洲地區投資的1/3。李旭東對《商務周刊》強調,今后這個比例還會增加,新增投資計劃包括總部設于北京中關村的中電東方通信研究中心等。
英特爾在向無線通信市場滲透時,選中了既是客戶又是支持者的中興通訊合作。“選擇中興不是偶然的,這和我們的利益共同點有直接關系。”李旭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道理很簡單,“無線”計劃需要依靠中興這類企業支持。中興是國內最大的網絡設備提供商之一。
英特爾將很快發布全球第一款集成了無線上網功能的芯片——BANIAS。而AMD對此的看法是,這家芯片巨頭想和當年在電腦市場一樣,用芯片來統一無線通信市場,從而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
歐德寧認為,面臨戰略轉折的關頭,企業不要猶豫或優柔寡斷,如果不把所有的勁都使出來,并堅信自己選擇的方向正確,就永遠達不到自己的目標。“妄想者生存得更快樂。”他引申老板格魯夫的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