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1日,正值伊拉克戰爭結束,國際局勢動蕩之際,接近而立之年的“八國集團”各成員國的首腦匯集于法國的維埃昂,召開第29屆元首峰會。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應邀出席了這次會議議程中的“南北領導人非正式對話會議”,這就在客觀上再一次將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就已經提出的問題凸現出來:中國是否應該加入八國集團?
為幫助讀者了解這一態勢,本刊特編摘了以下兩篇文章。
從“富翁俱樂部”到“大國俱樂部”
林威
歷史上一些重要的國際組織,多是在國際形勢發生轉折性變化之后,為推動形成新的世界或地區格局而建立的,如聯合國、歐盟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但“八國集團”的出現卻是一個例外。
二戰結束后,形成了美國獨家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格局。美國憑借自己超強的國力,借助以美元與金價掛鉤為核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在世界經濟運行中發揮著獨一無二的調節作用。然而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以世界性能源危機為導火索,美國經濟進入“滯漲”時期,美元雄風不再,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持續性的經濟衰退。它們開始意識到,單憑美國一家已經難撐大局。要走出困境,主要發達國家實行聯合是惟一的出路。“八國集團”的前身“七國首腦會議”,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應運而生的。1973年,美、英、法、西德和日本五國的財長,利用各種多邊場合進行了多次會談和交流。當年10月,意大利亦獲得了參加會談的資格。
在1976年舉行的第二屆首腦會議上,由于美國的堅持,加拿大以正式成員的身份加入首腦會議。也正是在這次會議上,確定了七國一年一度召開峰會,“七國首腦會議”自此得名。人們也用“七國集團”(G7)來稱呼與會各國。每年的峰會及其議題,都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在1994年的那不勒斯峰會上,俄羅斯作為正式成員參與了政治議題的討論,但仍被排除在經濟議題的討論之外。
1997年,丹佛峰會首次以“八國首腦會議”的名義發表公報,“G8”機制正式形成。2002年,在加拿大加那那斯基舉行的峰會上,俄羅斯首次參與了若干經濟議題的討論,并獲得了承辦2006年G8峰會的資格。
到此時,創建初期的“富翁俱樂部”,已經過渡成了“大國俱樂部”。
“八國集團”沒有常設機構,在各成員國輪流舉行的首腦峰會,是G8機制的核心和基礎,也是各成員國交換意見、進行政策磋商與協調的重要多邊舞臺。圍繞首腦峰會,成員國官員組成多層次的外圍格局,他們召開各種會議,與峰會互為補充,其中,各國財長、央行行長的會晤和磋商最引人關注。
“八國集團”建立的初衷,是為了協調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政策,進而操控世界經濟秩序,主導國際經濟規則的制訂。這部分議題始終是首腦峰會及財長、央行行長會議的重中之重,有關貿易、環境、債務、信息、技術等議題也經常成為“八國集團”各種會議的討論內容。
然而,無論是“七國集團”還是“八國集團”,各成員國始終沒有把自己的關注點僅僅限制在經濟領域內,而是政經結合。從兩伊戰爭、中東問題、蘇東劇變、印巴沖突一直到科索沃危機,八國(七國)集團都試圖發揮重要影響力。
“八國集團”囊括了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五分之四,其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二多。冷戰結束后,主要發達國家企圖以北約為軍事和安全主軸,以“八國集團”為經濟和社會政治核心,操控世界事務,建立有利于自身的國際秩序。
“八國集團”自建立以來,在擴充成員國方面極為謹慎,但在拓展對外聯系方面卻很積極。
“七國集團”建立之初,并未把中國作為其關注所在。在1987年的維也納峰會公報中,才首次提及應關注中國的經濟改革,并把中國放在與前蘇聯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后,隨著中國國力不斷上升,國際影響逐漸加大,“七國集團”逐漸把目光轉向中國,注重與中國發展關系。1995年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峰會的《政治公報》中,曾表示歡迎中國更多地參與解決政治、經濟和安全問題的國際與地區論壇。 俄羅斯加入首腦峰會,八國集團建立之后,有關提升中國與G8關系的討論逐漸升溫。
(摘自《青年參考》 本刊有刪節)
中國可加入八國集團
鄭羽
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新中國外交,同時也是中國不斷加入各種國際組織和國際機制(條約、公約和協定),從而不斷加入國際社會一體化進程的過程。 中國不僅在這一進程中迅速擴大了各領域的國際交流,加深了與國際社會的相互了解,而且這一進程也使中國獲得了重要的經濟利益和安全利益,為中國外交拓展了更廣大的空間。
1991年隨著原蘇聯的解體而導致兩極格局最終崩潰以后,中國積極參與全球一體化進程的政策開始有了更深刻的內涵,即開始積極倡導和促進后冷戰時代更加公平合理和高效的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序的建立。中國在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標志著中國國家經濟利益已經完全全球化,中國的穩定與發展已經在機制上與全球的穩定與發展相聯系,這在客觀上要求中國在更大范圍內更深刻地參與國際事務。
中國加入八國集團,有助于拓展中國與其成員國在各個領域和各層次的合作。每年的八國集團會議除了其核心議程外,也為成員國最高領導人的雙邊會晤提供了機會,這對互訪相對較少的中美最高領導人來說尤其重要。歐盟大國法國和德國積極主張中國參加八國集團首腦會議,而希望中國加入八國集團是俄羅斯的一貫政策,此外日本也曾邀請中國出席八國集團會議。這表明,中國加入八國集團時機已經成熟。
作為世界上的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加入八國集團將有利于推進全球多極化的進程,將使中國在國際社會發揮更大的建設性作用,特別是更加有利于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因此,中國加入八國集團,能夠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積極支持和理解。
中國外交和安全利益范圍將隨著中國經濟利益的全球化進程而不斷擴展。在新的國際規則建設和危機處理過程中的積極參與,既是維護中國國家利益的需要,也是擁有世界1/5人口的大國應該擔負的責任。因此,中國應采取參加八國集團的政策,這與新世紀中國外交的戰略選擇并行不悖。
(趙兵儒、薛坤薦自《環球時報》 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