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贊
結構調整是“十五”時期乃至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企業,是我國工業結構調整的戰略任務。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二者相互聯系,互為依存,相互作用。面對我國現階段產業結構主體中大量的傳統產業,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是政府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
一、我國產業結構的主體是傳統產業
對傳統產業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產業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因其各自不同的社會分工活動,表現出了不同的特征和社會作用,并且,它的每一次演進和轉換都有顯著的標志,成長、興衰總體上體現了一條萌芽——形成——成長——成熟——衰退的軌跡。國內外經濟學界對產業的分類有多種形式與標準,其中每一種廣為人接受的分類方法,就是依據某產業的主導技術是傳統技術還是現代技術,產業的生產方式和企業的組織形式等內容將產業劃為傳統產業和高新產業。在這種分類方法下,傳統產業就是以傳統技術進行生產和服務的產業,主體是機電、紡織、鋼鐵、汽車、化工、建筑等工業,也包括傳統農業和服務業的一部分。但也有人認為,傳統產業就是那些歷史悠久,已經經過成長期和成熟期,現在正處于衰退期的產業。這種認識很容易將傳統產業與“夕陽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與“朝陽產業”聯系在一起。其實,產業之所以發展或者衰落,是由于產業技術生命力的強弱不同引起的,也是由社會需求所決定的。經濟增長中不斷升騰的是“朝陽技術”產業,逐漸衰落的是“夕陽技術”企業,因而只存在“夕陽技術”,不存在“夕陽產業”。傳統產業如汽車、鋼鐵、石油、機械、紡織等,在獲得了新技術的改造后,不僅沒有衰落,而且堅強地挺立于產業結構的變化浪潮中。
我國現階段的產業結構,無論是從產業的產值和收入在國民經濟中的相對比重和地位變化,產業資產總規模和勞動力就業人數的變化及就業選擇情況,產出的重要產品在國民消費總支出中的相對變化率以及產出增長率等指標來看,傳統產業都占據主導地位。8萬多億元的國有資產中,傳統產業占到80%以上;工業產業中,傳統產業也有85-90%的份額,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參與國際競爭和出口創匯等方面,傳統產業更有絕對的優勢。
從我國工業結構的現狀看,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不合理的、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嚴重,技術落后、消耗高、附加值低、進入壁壘的一般加工工業生產嚴重過剩;二是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過于分散的問題十分突出,影響了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經營效率的提高;三是為國民經濟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裝備工業落后,大量成套設備,技術性能高的機床、儀器儀表和投資類電子產品主要依賴進口;四是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化比重低,科學技術成果產業化、市場化的程度低,進展慢。這些問題基本上都集中體現在傳統產業上。我國產業的升級重點是指傳統產業的升級。產業升級的重點也是由結構比重升級轉向體系升級。
二、高新技術產業對傳統產業的影響與改造
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是一種相對關系,即傳統產業對高新技術產業是相對而言的,兩者的劃分不是絕對的。某些傳統產業中也有許多高技術的應用領域,例如紡織工業的無梭織機,機械工業的數控機床,其技術含量并不低,也并非高新技術。同時二者還是一種替代關系。從產業發展趨勢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可能是空中樓閣,必須依賴于傳統產業政策制度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等。同樣,傳統產業要求發展,必須緊緊依靠高新技術產業,充分發揮高新技術的滲透、擴散、輻射和帶動作用,改造傳統產業,提升產業技術水平。
在國外,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使其提升為高新技術產業,進而帶動整個產業結構的進步與發展,是各國都在走的一條科技捷徑。依靠高新技術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已經取得了不少成功經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對傳統產業的改造首先集中于煤炭工業和與此相關聯的鋼鐵、電力等工業部門。通過對這些重點產業的改造,有力地促進了能為整個工業提供動力、原材料和設備的基礎產業高新技術的發展,為戰后以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進入20世紀50年代后,日本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重點集中在能源工業、基礎工業和新興工業部門,通過對這些主導產業的大規模高新技術改造,推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迅速實現了高新技術的產業化。法國對傳統工業進行技術改造主要集中在機械制造業、化學工業和汽車工業領域。通過采用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實現機電一體化,徹底改變了機械工業傳統的生產方式;通過采用新技術,使石油化學轉向高科技的生物化學和遺傳工程,使傳統工業中危機最嚴重的化學工業起死回生。這些也為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升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提供了借鑒之處。
三、發揮政府主導作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應當以市場機制為主。企業作為結構調整的主體,通過市場配備調節資源分配的機制,根據企業實際自主進行。但在結構調整中政府不僅不是一個旁觀者,而且要充分發揮積極作用, 改變過去包辦代替的做法, 從運用政府職能方面起主導作用。這些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搞好傳統產業改造規劃。充分考慮市場環境、比較優勢以及行業發展特點等,科學制定機械、紡織、鋼鐵、化工、汽車等重點行業的改造振興計劃、組織各方面力量,分階段、分步驟實施;二是要有相應的稅收、金融等扶持、鼓勵政策,對于投資改造傳統產業和傳統產品,視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在稅收優惠、資金支持、產品出口等方面實行相同的傾斜政策。
第二、加快國有企業改革,重塑微觀基礎。企業是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主體。與國外的最大區別是,目前我國的國有企業還不是獨立的市場競爭的主體,微觀意識不強,企業沒有建立起技術進步的創新機制。必須加快和深化國有企業的全方位改革,以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的戰略性改組為重點,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把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結合起來。
第三、抓住關鍵環節,推進傳統產業的現代化、信息化進程。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不等于對傳統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它在一個更大、更深、更廣的范圍,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突出重點,抓住要害、全面推進。一要抓好共性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重點推廣信息技術輔助手段,設計、工業過程控制自動檢測和系統管理等關鍵共性技術,提高傳統產業的技術含量;二要抓好對能源、冶金、化工、輕紡、機械、汽車、建材等主導產業的技術改造,重點抓好機電一體化、精細系列加工、超細化工生產、新型節能建材等重大關鍵性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全面提高生產工藝水平和技術裝備水平;三要提高傳統產品的技術含量,通過推廣應用高新技術,更新改造現有技術裝備,改進傳統生產工藝,改善產品質量,提高產品檔次,加強產品性能,以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四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堅決淘汰落后設備、技術工藝,壓縮部分行業過剩生產能力,對該關閉或破產的企業要依法關閉或破產,完善落后企業市場退出機制。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