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鄭新
公有制經濟能不能造就自己的職業化企業家隊伍,這是一個集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嶄新課題。不論口號如何提,題目怎樣開,它最終所觸及的實質卻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能否與公有制經濟結合起來的這樣一個重大命題。
一、我國經濟已經步入市場經濟的新時期,而在企業班子用人上卻依然沿襲舊機制,成為優秀人才難以生成事實上的制約
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史告訴我們:企業與市場是共生的,企業和市場又是相互的對應物,它們好比一枚硬幣的兩面,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結合體。在這個結合中,以自己的氣魄和能力,既搞活企業,又帶動市場,使企業和市場在相互依存的結合中共同前進的人,就是我們所說的企業家。歷史已經斷言,沒有企業家的企業,是斷然沒有生機與活力的企業,沒有發達強盛企業切人的市場,必然是低水準不成熟的市場。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我國進入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新時期,與市場經濟未能同時起步,正在奮力追趕全球大企業時代步伐的中國企業,迫切需要千千萬萬的有抱負、有作為的企業家。然而,擺在我們面前的現狀卻是,在一個占世界人口1/5的12億人口的大國里卻難以出現人們所期望的眾多的企業家。原因何在?企業家作為市場經濟的專有物,猶如植物離不開土壤和陽光一樣,同樣離不開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現實條件。現在,我們國家產生和造就千千萬萬企業家的土壤已經具備,這就是市場經濟這個廣闊的天地,它呼喚和等待著勇于開拓的企業精英們的艱苦創業。但是,在已經開通的航路上當代企業家生長發育的客觀條件尚不完全具備,我國企業經營者管理機制滯后,已經難以造就國有資產事實上的“主人”。我國社會主義的公有制,經歷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現有管理機制無疑是計劃經濟的必然產物。那時由于社會主義強大的意識形態和社會生活的高度單一,國有資產由國家派出的干部行使管理權,不存在虧損更不會流失。而今天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的空前變革,國有資產由誰去保值增殖,國家財富如何不被流失,國有企業如何大步走向新生,諸如此類的尖銳問題,嚴酷而現實地擺在了我們面前。可以預計,如果既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又要使國有企業起死回生.那么今后必然要對兩種不同歷史時期的公有制理論作重新認定。應該承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有制理論是完全不同于計劃經濟時期意義上的一種新型的公有制經濟。如果不從無限發展的社會實踐中進行科學的理論創新,滯后的管理機制就無法從根本上突破,要造就一批像愛護自己家業一樣珍愛國有資產的國有企業事實上的主人,只能是一件十分犯難的事情。目前它的弊端已經愈充分的暴露出來:其一、企業難以自主成體。在這種機制下,企業的領導人不是興辦企業的專門人員,而是一種行政官員。國有資產究竟由誰去管的概念與實踐上的不清,最終將使政企難以分開。其二、難以播下企業家種子。如黨政干部一樣的管理制度下,企業領導者,有的是比照行政級別當上了相當級別的經營者,有的是從官員轉過來的,有的是被已搞垮了的廠子易作他職的,有的雖政績平平但亦也無過,靠無風無險保住位子的。選人用人上的邏輯差,決定了企業家生成種子的稀少。其三、視野不開,道路狹窄。市場猶如戰場,但主管部門在十分有限的范圍內急忙選不下“將”,以致企業無將領兵而貽誤戰機,這在中小型企業尤為突出。其四,缺少激勵與監督。企業領導者的黨風如何,完全靠良心和道德,而使他們不敢或不能以權謀私的只能靠有效的激勵和監督制約機制。誠然我們也有像邯鋼這樣一些好的企業,但這些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實屬我們民族中為數尚少的優秀分子。如果不能面對市場經濟條件下愈來愈深刻的社會變革的無情現實,果敢而又穩妥地對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企業領導管理機制作重大改革,中國最終難以形成一批公有制經濟的職業企業家。
二、公有制經濟作為市場經濟的一種形態,同樣需要人與企業的緊密結合,這是改革企業經營者管理機制最本質的要求
改革開放中的中國經濟急切地需要建立起企業經營者與公有制經濟的最佳結合,并最終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嶄新的生產關系。而舊的企業領導班子管理機制,恰恰在人與公有制經濟的結合上,造成了看似相關、實則分離事實上的惡果。企業搞虧了,經營者無需負什么經濟責任:企業搞好了,經營者也沒有相應地經濟實惠,于是干好干壞一個樣。國有資產缺少真切愛惜它的主人,企業資產保值增殖無人關切。因此,著手建立一個旨在把企業經營者與公有制經濟緊密結合起來的企業家生成機制,努力改變“人人都是所有者,人人又都不負責”的惡況,就成為改革企業經營者管理機制最本贗的要求。
(一)這種本質要求必須體現在建立健全選拔機制,培育職業化企業家的方向上。
1、改變廠長、經理的國家干部身份。將他們從現行的干部管理體系中分離出來,不再按管理黨政干部的標準和要求宋管理企業經營管理者。把社會責任感作為選拔企業家的先決條件,把經營實績作為檢驗企業家創新、管理、技能和素質的唯一標準。徹底革除廠長經理依附于政府的“官本位”觀念,終止行政級別制,從客觀上迫使企業經營管理者走職業化企業家之路。
2、盡快培育和建立規范化的企業家人才資源市場。企業家作為一種極為寶貴的人才資源,它的優化配置,合理流動,必須依賴于完善的供求機制和正常、合理的秩序。要在黨的領導下,由政府和有關社會中介組織及企業家團體共同創辦規范化高水平的企業家人才資源市場。真正讓企業到市場上選企業家,讓企業家在競爭中找崗位,從而實現企業經營管理者由“組織任命”到“市場配置”的跨越。
3、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國有企業委托某個個人負責經營,看似單一的聘任就職,在其背后反映的卻是嚴肅的法律關系。一個聘任者的經營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為此在建立企業家人才資源市場之初,就應該有立法的預見。國家有關部門還應統一制定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的任職條件、資格認證、行為規范和業績評估標準、任職的流動程序和獎懲細則。使企業經營者的篩選任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這種本質要求必須體現在完善激勵機制,激發企業經營者進行創造性勞動的內在動力上。
國有企業永遠不可能為私人所有,因而有效的激勵是把企業經營者與公有制經濟結合起來的重要之舉。
1、要改善分配環境,提高企業經營者的物質待遇。要建立企業經營者報酬年薪制,讓他們在承擔經營風險中,享受到豐厚的收入。但這種制度的建立必須以企業盈利員工收益普遍提高為基礎。要鼓勵廠長、經理多投資、投大股,使他們既是企業的經營者,又是企業的投資者,把企業的經營直接與他們的切身利益結合起來,增強他們對企業經營狀況的關切度。
2、要重視精神獎勵:提高企業經營者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真正的企業家應是不僅僅注重物質利益的合理補償,而且更應看重事業上的成功及其在社會上的地位。要通過開展評選優秀企業家活動,在各級人大、政協等政權組織和社會團體中加大企業家代表的比例,確立企業家等級、榮譽級別及任職資格等工作,切實提高他們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
3、要加強輿論宣傳,引導全社會人人認識到企業家是推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真正形成一個關心企業家、崇尚企業家、愛護企業家的良好氛圍。
(三)這種本質要求必須體現強化監督約束機制,規范企業經營者行為。
與私有制企業絕然相反,只有公有制企業的經營者一旦行使著沒有制約的“權力”時,則會出現損公利己的敗家子。因此,對企業經營者的行為實施有效的機制監督,是公有制經濟所特有之必需。
1、法律監督約束。國家應盡快出臺國有資產法,規范企業經營者對國家委托其經營的國有資產應享有的權力及應承擔的風險責任。
2、經濟監督約束。要定期對企業進行審計和稽查。經營者離職時必須進行財務審計。而且必須執行審計結論。如果我們對經營者實行了“年薪制”,那么“年薪”就可以成為經營者從事經營管理活動的“財產”抵押。如果企業發生了不合理虧損,那就必須由其用自己的年薪來抵賠。最終不能賠付的,企業必須予以解聘。凡是因經營管理不善或人為的決策而遭解聘的經營者,今后若干年內不準在國內任何企業的管理層任職,以此切實加強對企業經營者的約束。
3、民主監督約束。企業內部的董事會,監事會、職代會等監督機構要名符其實,有職有權。企業經營者可由職工代表大會罷免。
4、市場監督約束。一是來自商品市場方面,它是對企業經營者經營績效的社會評價。二是來自資本市場方面,股東們可以通過買進或拋售股票的方式,間接地約束企業經營者加強經營管理。三是來自企業家市場方面,一個有效的企業家市場的存在,將決定企業家的進退去留。
三、建設一支宏大的企業家隊伍,是一項需要努力開拓的新興事業,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既要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又要賦予這一原則以新的內涵和形式。在企業經營者用人機制上的推陳出新,必然會帶出如何認識和看待黨管干部的原則問題。多年來,我們一直把國有企業的廠長、經理視為國家干部,并用黨政干部的標準來衡量企業的經營者,任免由組織部門決定。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后,政企必須分開,這就要求黨和政府在企業干部的管理上要做相應的調整。在集中精力選派好能夠代表國有股的董事會成員和黨委書記后,不再直接插手企業經營者的選拔、任用,這完全出自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現代企業的客觀要求。我們要改的,只是按照市場經濟的內在邏輯,想市場經濟下企業建設應該想的事,辦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領導班子建設合乎客觀規律的事,謀的是國有企業的大發展。如果對存有弊端的舊機制,不隨著形勢的發展而變革,企業生產上不去,脫困任務完不成,國有企業無法成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現代企業,國家為此背上沉重包袱,社會蒙受巨大壓力,職工利益受到損失,黨管干部從何而談,黨對企業的政治領導最終也將是一句空話。在黨的領導下,制定嚴密完善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建立正規化的企業家人才資源市場,并由黨的組織人事部門組織對進入企業家市場的人員的排隊、審定和最后把關。逐步實現由“組織任命”向“市場配置”的跨越,真正建立起黨管干部與市場選干部相結合的企業經營者篩選機制,讓有志成為真正企業家的人才在市場競爭中接受企業的挑選,讓企業在市場中選擇優秀的經營者。這正是新形勢下黨管干部原則的豐富和發展。
既要堅持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又要嚴格遵循現代企業制度。不能認為,提出了實現企業經營者與公有制經濟的最佳結合,就是要搞私有制了。應該看到,以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為先的現代企業制度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商品經濟長期發展培育的一種企業制度,它有著世界性的一般標準和特征,我們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也必須遵循這個一般性的標準,而不能游離于企業制度的普遍性之外。遵循這個制度,沒有“社”、“資”之分。人與企業的緊密結合是實踐現代企業中社會生產關系的必然要求,離開了這一點,勢必分割企業經營者責權利三者的統一。而長期以來,我們忽視這一結合,自以為計劃經濟時期的全民所有制是人與生產關系的一種最好結合,而這正是國有企業所特有的“先天不足”和今天走向市場的“力不從心”。今天提出這個結合,并在用人機制上努力打開一條通道,這是一個嶄新的課題。
既要堅持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原則,又要敢于重酬有作為的企業家。過去人們一直存在著一種偏見,認為只有民營企業、私人企業的經營者才能取得高收入。他們的年收入再高大家都能接受。而公有制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如果取得合法的高收入,卻往往被認為是對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原則的背離,被視為大逆不道。其實,市場經濟奉行的基本原則是等價交換,國有企業的經營者為企業經營活動做出了重大貢獻,就理應得到較高的報酬。猶如低劣的物質待遇對普通人就業尚且無大的吸引和鞭策,何況于企業家呢?因此,加強對他們的利益激勵,體現的是一種社會公平,給企業家注入的則是一股強大的動力。一個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的企業必將是一個員工物質待遇豐厚的天地。而這正是我們所倡導的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原則的實際體現。
(作者單位:陜西省經貿委人事與培訓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