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琨
"企業就是細節",這樣一個千萬人的體驗,日前卻被人送進了博物館。
據稱,新經濟與資本結盟,產生了新的企業范式:"細節不會成為長久的競爭優勢,規模和資本實力將取代細節,成為競爭中更為重要的東西。"
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被放在一起的東西,就如同把飯菜花樣的翻新,與人的新陳代謝過程這樣兩件事擺在了一起,還要強調它們的替代作用,讓人哭笑不得。
"資本和規模"是企業經營的旋律之一,卻不是"細節"的替代物。"細節"所以被擊打,全怪自己!網絡經濟之泡沫,靠各種各樣的說法存活,而細節卻是一個個氣泡"說法"的天敵。
舉輕若重后的舉重若輕
只有經過實踐磨練的人,才越來越體會"企業就是細節"的真諦。細節就是實際中存在的各種具體情況,注重細節就是注重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細節又是動態性的,注重細節就是注重不斷發現、研究和解決變化了的新情況、新問題。人們都推崇鄧小平"舉重若輕"的大將氣度,但是,如果他沒有持之以恒的"舉輕若重"做好每一個細節的務實精神,就達不到"舉重若輕"的境界。
經濟強人李嘉誠,一直埋身于別人忽視了的細節,卻能在資本市場上與老牌帝國叫板;新經濟巨人微軟,堅守著微小軟弱的一些東西,卻成就了難以企及的霸業。世界之廣博,舉出一千個案例來,也有以偏概全之嫌。人們相信事實,也相信邏輯。
任何一個想法或一個概念,是對現實復雜表象的一種抽象,舍去許多東西,才能形成一個概念。而概念又仰仗于細節付諸實施。如果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在細微之處沒有想法,那么永遠只能是一個想法,而無法演化為企業的實踐。
可以說,概念因舍棄了細節而生,又仰仗于細節而活。
做企業不是科學探索,沒有肩負發現未知領域的重任。相反,企業要把人們熟知的一些東西經過一絲不茍的細節付諸實施。
所有的靈動,所有的創造性都在細節中展現。只有你非常專業地投入了你的心血和思維,你才能見人所沒見,想人所沒想,及人所不能及。
死守教條或經驗的人,往往會在企業里碰壁。每件事都由一連串的細節組成。能把每一個細節做好,靠專業,不靠一般性的認識。中國人有著極強的從眾心理,社會上正流行一種非專業化的傾向。
時下流行什么,大眾關心什么,時代發展需要什么,他人會什么,一把手關注什么,老板在思考什么,于是一哄而上。有些人的價值在廣場上,在他人的議論中心里,惟獨不在各司其職上。
一個企業恰似一個管弦樂隊,必須有各司其職的專業高手,如果都去搶那個最搶眼的樂器,就永遠沒法組成一個樂隊。如果社會上流行的非專業化的傾向到了企業中,這個企業就完蛋了。企業崇尚專業,崇尚各司其職。企業最怕光說不練的"大家",最需要務實機敏的專業人士。強調做企業注重細節,很重要的一個層面就是強調注重實事求是,切忌硬性照搬。
不齒的與沉湎的
管理者往往游歷于這兩個極端。
不齒于細節者振振有辭:"我只抓大事,抓戰略問題";而且"管理就是放權"。我卻認為,戰略若沒有細節的鋪墊,永遠只是愿望;放權若不能對細節運作了然于胸,就不能駕御全局,與"不負責任"、"玩忽職守"沒有什么區別。
有人推崇無為而治的境界。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有一個前提,就是要有一種自然秩序。企業運營管理中的自然秩序,是每個環節都有奮進負責的員工、每個環節都有創造的范式、公司有萬眾一心不懈怠的氛圍等等。這種企業自然秩序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動態的,需有心者百般呵護。
沉湎于細節者也有根據:"工作總要人去做,他們不行只好我來。"這種人勤懇、老實、負責,要他完成一項具體任務,沒有什么問題。但要他率領一個團隊,卻就勉為其難了。我見過這種高層管理者,往往是特別敬業、特別辛苦,而到頭來工作沒有效率,上下左右沒有說好的。
管理者關注細節,并不是要去落實每一個細節,不是天馬行空獨往獨來,而是關注細節的落實保障。個人英雄主義和不能擺脫事務主義,無法有所創造,還會毀掉下屬的主動性,因而也贏不了今天的商戰。
企業是細節,對管理者提出兩個方面的要求:首先要知道維系企業功敗垂成的細節;其次要懂得去發動你的部下和員工去做好細節。越是高層領導,越是要跳過一些層面而直接關注運行中的細節。同樣一個細節,老板心態的強弱與視野的博窄,往往能引申出完全不同的政策。比爾·蓋茨辭去總裁高位,卻去擔當一個開發總監,這不是個人一時興趣愛好,而是10倍數時代,以技術創新立身的企業,最高決策者應該具備的素質:永遠關注開發過程中的新動向。
把握企業發展的新動向,要熟通細節,非熟通細節難以見微知著;又要跳出細節,不沉湎于細節才能有閑暇抬頭看路。跳出細節的前提是對細節了然于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