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自20世紀80年代起,一種嶄新的企業管理理論———企業文化理論登陸中國,其間雖有曲折徘徊,但總的講是漸行漸盛,從90年代中期起,更可以說是一路高歌猛進。進入新世紀以后,企業文化建設從理論到實踐更是向深度和廣度推進,呈現出方興未艾的發展勢頭。
這種勢頭可以從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不久前舉辦的“中外企業文化2003青島峰會”的盛況中窺其一斑:盡管冬天的青島并非旅游的季節,但原計劃200人規模的會議,卻突破500人的大關。與會者年齡小的20來歲,大的80多歲。除中國企業和企業家踴躍與會外,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韓國的企業家和專家也熱情洋溢地參加了會議交流。這種群賢畢至、少長咸集青島峰會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溝通中外企業文化建設的實踐經驗,交流中外企業文化建設的理論成果,探索中外企業文化建設的規律,總結中國企業文化建設20年以及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成立15年來的成就,瞻望企業戰略的新理念和企業文化發展的新走勢,為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核心競爭力,提供文化動力與源泉。
如果把“中外企業文化2003青島峰會”比作“冬天里的一把火”,那么,點燃這把火的“電光火石”是什么呢?
一是經濟全球化浪潮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踐。加入WTO使中國企業已融入全球化的主航道。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外國企業進入中國,本土國際化、國際本土化使中外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越來越緊密。無論中國企業還是外國企業,雖然都各自有自己的歷史背景和民族文化傳統,但都必須遵循“國際規則”。資金的重組與整合、經濟的競爭與協作,首先要從文化的交流與整合開始。并且只有文化的溝通與融合的成功才會有經濟合作的成功。不然,“同床異夢”的合作是不可能實現雙贏或多贏的。企業文化本質上是與市場經濟相聯系的。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離開了企業文化的建設和推動,只能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對此已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共識并轉化為積極的行動。
二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引領和推動。在當代中國,“三個代表”不僅是黨和國家的重要指導思想,而且也是企業的重要指導思想。社會的全面進步,需要政治進步、經濟進步和文化進步相互協調;企業的發展,也需要經濟管理水平、民主管理水平和企業文化全面推動。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既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客觀要求。對企業而言,沒有先進的企業文化作指導作支撐,要建成先進的企業是不可想象的。
三是企業發展的文化自覺。在企業發展史上,從工具人到經濟人到社會人到企業文化理論,是企業發展或企業管理從低級到高級的合乎邏輯的要求。企業文化理論既是對以往各階段管理成果的繼承,又是在新形勢下對企業管理的重大創新。實踐和研究都表明,優良的企業文化是企業從優秀到卓越、使企業成功可持續和發展可持續的根本保證,被譽為企業持續成功的秘訣和企業健康長壽的基因。相反,不良的、惡劣的、落后腐朽的企業文化則是使企業衰敗、死亡的鴉片或海洛因。企業競爭、市場競爭有多方面的表現和內容,但根本的致勝之道、長壽之道是建設其優良卓越的文化。這已被越來越多的中外企業所認同,并成為眾多優秀企業的一種文化自覺。
正是這三種潮流合成一種歷史的必然性、競爭的必然性,使中外企業不約而同地把建設優秀卓越的企業文化作為永續發展的精神內核和動力源泉。
愿每一個中國企業尤其是大中型企業深刻認識這種必然性,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自覺的而不是盲目的、持久的而不是暫時的、內在的而不是表面的、實踐的而不是口頭的、前瞻的而不是滯后的、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把本企業的文化建設抓緊、抓實、抓好,用文化之“火”照亮前進的方向與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