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春
一、確立雙贏價值觀的趨勢
企業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它滲透于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支配著從企業家到員工的思想和行為。因此,企業文化創新首要的是價值觀創新。在傳統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奉行非贏即輸、你死我活的單贏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既有迫使企業實現技術和產品更新的驅動力,也有滋生為打垮對方而不擇手段以至惡性競爭的弊端。以高科技為基礎的知識經濟的崛起,在使這種狹隘價值觀受到沖擊的同時,也催生出與新的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的雙贏價值觀。一個企業應奉行雙贏價值觀,才能不斷地從合作中獲得新知識、新信息等資源,提高自身的競爭實力,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左右逢源,立于不敗之地。
二、選擇自主管理模式的趨勢
隨著市場競爭的深化和知識經濟的來臨,人的主體價值在企業運營中的作用日益凸顯,這種管理模式越來越難以適應新的競爭形勢,而體現人的主體性的自主管理模式逐漸成為企業的自覺選擇。新模式以先進的企業理念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價值,注重發揮每一個員工的自主精神、創造潛質和主人翁責任感。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強烈的價值認同感和巨大凝聚力,從根處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并通過制度安排,實現員工在企業統一目標下的自主經營和自我管理,進而形成企業創新的動力和創新型管理方式。邯鄲鋼鐵集團建立在“人人是主人”先進企業理念基礎上的“模擬市場,成本否決”的管理模式,就是企業管理模式創新趨勢的具體體現。
美國未來學家奈斯比特認為:“高科技可以在一個階段成為企業制勝的法寶,但更深層次的競爭是最終在高思維方面(指新人文精神),‘高科技以人為本。”奈斯比特的這一見解,反映了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人們對人性意義的更高追求,也體現了現代人對生產和消費日趨強烈的人性化要求。在這種新的需求背景下,企業創新只有把高科技與新人文精神密切結合起來,才能生產出既有高科技含量又充滿人性關懷的新產品,才能開拓新的市場空間。那種只注重高科技而忽視新人文精神的企業,很難生產出滿足人性需求的充滿溫情的新產品,即使興盛一時,終究會因受到消費者的冷落而退出競爭舞臺。很多成功企業的一個共同經驗,就是在新產品的設計和開發中,緊緊抓住了給各層次的顧客送去真誠的關懷和溫暖這個關鍵。
三、提高企業家綜合素質的趨勢
現代企業中,員工的素質是企業文化創新的來源和動力,而由于企業家在企業活動中的領導地位,企業家的素質又是企業文化創新的關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的一些企業家快速崛起又快速倒下的“企業家短命現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體制和市場環境等因素外,企業家不能適應形勢的變化而實現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知識經濟的到來,又對企業家的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需要科技知識與人文知識的綜合,需要古今中外多種科技文化知識的綜合;要打開國際市場,還需要有對各國生活習慣和民風習俗的綜合性了解與把握,單靠哪一門專業知識和管理知識都難以勝任綜合創新的任務。
四、注意學習氛圍的培養的趨勢
20世紀末最成功的企業是學習型組織,它不僅僅被視為業績最佳、競爭力最強、生命力最強、最具活力,更重要的是使人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在心靈上潛移默化、升華生命的意義。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中強調“系統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根源于知識及知識的靈活運用和潛能及智慧的開發”。可見,學習對組織的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新經濟環境下最成功的企業仍然是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將進一步受到關注。但是要注意學習過程中的個人和團體的搭配問題,搭配的狀況不同就會對企業產生不同的結果;個人及團體都不斷學習及搭配良好,會對企業產生一股強大的發展動力,從而推動企業的迅猛發展;個人及團體都不斷學習但是搭配不好,“個性”太強,反而不利于企業的發展。
五、職工素質建設由一般性提高知識文化水平向培育高素質創新主體深化的趨勢
教育事業的發展,使中、高等教育日漸普及,企業員工的受教育程度和科學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在市場競爭的新形勢下,如果一個企業的員工素質建設,仍然停留在泛泛的知識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技術技能的培訓層面上,便不能形成人力資源的優勢。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里,企業要在日益嚴峻的挑戰面前屹立不倒,持續發展,就必須實現職工素質創新,打造富有主動性、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企業創新主體。面對當前知識急劇膨脹、更新周期日趨縮短的態勢,一方面要激勵員工及時掌握國內外相關行業和領域發展前沿的新知識、新技術、新觀念,另一方面又要向員工灌輸創新精神,使廣大員工成為企業創新的源頭活水。
六、由重視質量效益向既重質量效益更重服務效益轉變的趨勢
隨著供求關系的變化,我國大部分企業開始實現由重速度數量向重質量效益的轉變,靠產品質量占領市場的觀念已被廣大企業認同。但是,隨著新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周到便利的售后服務,成為消費者十分關注的一個問題。這就使服務成為企業創新的一個重要內容。這是新經濟條件下人性化企業經營管理觀念區別于傳統市場經濟條件下物化經營管理理念的一個重要標志。在一定意義上說,新經濟就是服務經濟,實現由重質量效益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向既重質量效益更重服務效益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的轉變,是新經濟對企業文化創新提出的一個新要求,也是企業文化創新的一個新趨勢。但是,真正像海爾集團那樣,以新經濟理念對待服務,投人大量人力物力創造和完善服務體系,靠不斷的服務創新贏得用戶信任的企業還不多。從思想和行動上緊跟服務創新的大趨勢,是諸多企業亟待解決的一個課題。
七、生態文化與注重企業形象有機結合的趨勢
生態文化是一種新型的管理理論,它包括生態環境、生態倫理和生態道德。生態文化屬于生態科學,主要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的是生態精神;而企業文化則屬于管理科學,主要研究人與人的關系,體現的是人文精神;但是本質上二者都屬于一種發展觀,運用系統觀點和系統思維方法,從整體出發進行研究;都強調科學精神,即實事求是,努力認真地探索;從狹義角度來看,都是觀念形態文化、心理文化,而且都以文化為引導手段,以持續發展為目標。并且企業文化發展的諸多方面,需要以生態文化來與之相結合。因為,第一,大部分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重視了人的價值,卻忽視了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為環境的惡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第二,現代消費群更青睞于綠色產品,企業也想通過“綠色浪潮”提高產品的生態含量;第三,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化”是其必由之路,生態文化融人企業文化后不僅可擴大企業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業樹立良好形象。企業形象又與企業的興衰、優劣相聯系,企業的知名度與美譽度有機結合構成了企業在公眾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與美譽度,是企業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企業要脫穎而出,形象戰略尤為重要,它是企業在市場經濟中運作的實力、地位的體現。21世紀,企業競爭除了人才與科技的競爭以外,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誰最先發現消費空檔,并以良好的形象占據消費之心,誰就能占居市場,不斷擴大經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