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日本第43屆大選結果全部揭曉后,許多媒體都稱這是日本政治的一個轉折點:隨著一個強大的在野黨的脫穎而出,日本自民黨一黨獨大的基礎開始動搖,日本有可能要進入一個美英式的兩黨制時代——從而也標志“日本式民主”的終結。事實是否就是這樣呢?我們知道,自從1993年自民黨獨大的“五五體制”解體以來,日本政壇在近10年里一直熱熱鬧鬧,不斷上演著改革改組與分化合并的大戲。不過,從這次大選前后的政黨活動以及政黨組成來看,日本要實行美英式的兩黨制,路途還很遙遠。
選舉制度與大選結果
和其他的民主國家相比,日本的選舉制度頗有特色。目前日本實行的是小選舉區和比例代表區并行制度。選舉法規定,小選舉區為300人,比例代表區為180人,共計480個議席。投票方法采用“記號式兩票制”,也就是選民同時在印有候選人姓名(小選區制)和政黨名稱(比例代表區制)的選票上劃上“O”號。無論小選舉區還是比例代表區,其得票都可以轉讓,以杜絕廢票。比如說,某人在小選舉區內以頭票當選,他可將高出第二位的得票轉讓給他人(當然,這里一般由各黨決定),即使是某人落選,也可將自己的得票轉讓給他人。轉讓票的得主只能是比例代表。
在這次選舉中,各黨已獲得的議席如下:三黨執政聯盟中的自民黨237席(選舉前247席),公明黨34席(選舉前31席),保守新黨4席(選舉前9席);在野的民主黨177席(選舉前137席),共產黨9席(選舉前20席),社民黨6席(選舉前18席)。眾議院共有480個議席,余下的為無黨派人士等所獲得。保守新黨在選舉后旋即解散,加入自民黨,這樣自民黨又取得了過半數的席位。
從得票情況來看,自民黨在農村地區得票率很高,實際上這也是自民黨的傳統勢力范圍,而在大城市的一些小選區,民主黨則獲得較大成功。不過民主黨獲得的新增加的票,并不是從主要競爭對手自民黨身上搶來的,而是左翼的共產黨和社民黨丟票過多的結果。
兩大政黨的選后境遇
選舉后的自民黨自然是要搞好執政,但同時它也面臨著團結的問題;而對民主黨來說,不僅有團結問題,想變成執政黨,仍然“前路漫漫”(日本共同社語)。
為什么前一階段引人注目的小泉個人魅力沒能給自民黨帶來更多的選票,相反自民黨還損失了一些地盤?有分析認為這是由于小泉改革不力,也有認為小泉前一段做秀過頭,沒有真正關心弱勢群體,還有認為小泉政府在對伊問題上追隨美國太緊,外交政策過于強硬。凡此種種說法都有一些道理,但不能說是根本原因。在大選前后的民意調查顯示,選民最關心的問題是年金(養老金)問題和消費稅的問題,隨后是金融、行政改革問題,至于外交,則是排在很后面。所以究其深層次的原因,還是選民們希望政黨出現“平衡”現象的心理。正是人們不愿意看到一個黨派遠遠強過其他黨派的心理,才導致選民有意“扶持”一個制衡的力量。
出于這種分析,自民黨在選舉后繼續執政的過程中,仍然會把堅持改革作為黨的路線和生存之道,小泉在10日的記者招待會上也說:“首先解決退休金法案、權力下放地方的問題等。這些問題之前就和大家協作并商討過,因此將按照承諾加以解決。”
不過,這次選舉中自民黨的席位畢竟減少了10個,而且小泉和自民黨干事長安倍晉三的人氣并沒有帶來選票,可以說是該黨的戰略沒有取得成效。這可能會對自民黨的團結產生影響。例如原政務調查會長龜井靜香就對小泉的做法表示質疑,他說:“到底是為什么進行選舉。是為了增加民主黨的席位而進行的!”如果在今后的自民黨經營過程中,這種針對總裁的不滿擴大的話,參議院干事長青木干雄等人希望利用“小泉人氣”挺過明年參議院選舉的戰略將可能遭遇阻力。其實小泉在10日的記者招待會上也表示了對黨內的顧慮:自民黨系的議員們的不滿可能導致執政黨腳步混亂,而這又將成為民主黨攻擊執政黨的好借口。
再來看看這次選舉中成為自民黨真正對手的民主黨。民主黨成分復雜,容納了原社會黨右翼與保守黨左翼,其中多為城市自由派政治家;另一方面,在城市市民以及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群中有較高的支持率。大選后,民主黨總裁菅直人十分堅定地認為“已經站在政權更迭的起點上了”。在10日的干部會議上,民主黨確認將在特別國會上對首相做代表提問,并要求舉行預算委員會,對向伊拉克派遣自衛隊的計劃等事宜提出質疑,鮮明表現出與小泉政權的對決姿態。
但是由于該黨成立時間不長沒有執政經驗,對執政并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內部團結也有問題。例如在投票的(9日)當晚,當各媒體報道稱民主黨選票數量領先的時候,原自由黨黨魁、現民主黨副總裁小澤一郎就緊張地說“這就是政局。”很多該黨干部甚至覺得政權更迭的時刻到來了。但結果只獲得177個席位,在這種情況下,為大選而組成的民主黨內紛紛表示“在取得天下之前將徹底支持菅直人”。不過,菅直人表示圍繞政權承諾的優先順序,該黨與有些支持團體之間的關系甚至出現了不和諧。
因此可以說,利用政權承諾、高舉政權更迭口號進行選舉,民主黨的戰略無疑取得了成功。但是要實現執政的目標,民主黨還面臨很多課題。
兩黨制的黯淡前景
和西方多數國家民主不同,日本的民主頗具東方特色:注重集體的力量,注重黨內派系之間的協調,重視人情關系。這些特點既保障了日本雖然首相更迭頻繁但政局不會出現動亂,但同時也造成了很多金權結合的腐敗現象。因此,在10年前“五五體制”解體時,兩黨制就成為一些政治家的追求,其中典型的就是從自民黨中分離出去組織自由黨、最近又帶領自由黨和民主黨合并的小澤一郎。小澤在90年代就提出了要造出一個反對黨的構想,他的理念在西方尤其是美國很有市場,但問題是他個人多次翻云覆雨上下其手而落得名聲不佳,所以在日本政壇反而不如誠實為本的小淵惠三這樣的政治家有人氣,所以現在只能和民主黨結合,再努力實現兩黨制夢想。
這次大選的結果似乎顯示日本離兩黨制已經不太遠了,但若仔細分析起來其實未必,甚至是離得很遠。
首先看選民的心態。前面已經說過,自民黨太強大會讓選民感到不安,但從日本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經濟問題上來說,自民黨的政策雖然沒有讓選民很滿意,但也沒有讓他們很不滿,而其他沒有執政經驗的政黨除了提出“輪流執政”外,也不能提出更好的政綱,所以,如果真讓求穩的選民造成兩黨輪流執政的形勢,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正如日本共同社政治部長后藤謙次所得出的結論,“只看此次選舉的結果,選民們似乎只打算形成可以讓政權更迭的形勢,但還不打算真正讓政權更迭。”在民主社會,選民的意圖自然非常重要。
其次,和西方成熟的兩黨制比較,日本的兩大政黨更確切地說像是兩大勢力,尤其是民主黨,而不是非常成型的政黨。自民黨內派系存在,分分合合的可能性還存在。民主黨則更不用說,其成分復雜,尤其是小澤的自由黨,完全是為了在競選中對抗自民黨才加入進來,一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政見和理念如有不合,在下次選舉中就會重新組合。另外,政黨聯合也不穩定,最顯著的是執政的自民黨和脫胎于具有佛教色彩的“創價學會”的公明黨的聯合。公明黨這次大獲成功,充分顯示了宗教團體在投票率低的情況下的拉票能力,也幫助自民黨穩穩地獲得執政多數票數的地位,但自民黨的支持者中,很多人都認為和宗教色彩甚濃的黨派聯合是很難接受的。因此,日本政黨的內部分離和外部重新組合始終還存在,并打上很濃的個人色彩。離成熟的兩黨制尚有距離。
最后,成熟的兩黨制中,一般兩個對立的政黨都有自己的傳統理念和傳統的選民基礎,兩黨在很多重大領域內的觀點具有鮮明的對比。但在今天的日本還沒有明晰地看出來,雖然民主黨可能會吸引更多的城市青年和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群,自民黨則在財界企業界和農村有更大的市場,但這種情況還不穩定。這兩黨的沖突還是集中在解決問題的政策層面上,而較少在理念上。實際上,在戰后日本的政治史上,社會黨(現在社民黨)曾經是在理念上和自民黨有根本區別的,但因為它的反對日美安保條約、堅決反對修改憲法等政治立場選民基礎不夠,所以在近10年的政黨格局變化中,其力量沒有擴大反而縮小。
所以,透過這次大選的表面現象,冷靜分析各種媒體對“兩黨制”歡呼之后,我們會發現:雖然大選給日本政黨結構帶來了新的氣象,但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兩黨制離日本還是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