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年初,發改委決定委托中國工程院對清華和上海交大這兩個方案進行性能評估。中國工程院以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主任陸建勛院士為評估組組長,組成了一個由40人組成的專家評估團,并在2003年春節過后進行了嚴格測試。但在清華測試之后,上海交大以自己的兩套樣機出現故障為由,申請延遲一周檢測。這時,工程院請求清華做出讓步,即同意張文軍回去再拿兩套樣機,清華最初表示抗議,但隨后還是做出了讓步。
一星期之后,張文軍從美國調來了一套與一周前完全不同的樣機,并進行了測試,但是結果仍不理想。不過,中國工程院專家組此時給出了一個調和的評估:“兩家方案都有很大進步,并且都有自主知識產權,但需求不明。”
“當時我在會議上說,我們都是體操運動員,我們都苦練了多年,現在國家要選一個去參加世界比賽,而且在比賽過程中,規定了一套非常嚴格的規則程序,然后我們在臺上做完了一套規定動作,對方卻說因為生病而不能進行比賽。我覺得這是一種不合理、不正當的競爭。”提起這件事,楊知行憤怒地對記者表示,當時的種種跡象表明,某些強大的壓力已使這次本應公正的測試變成了一種并不公正的“游戲”。
“清華不是弄不到錢,當時國外至少有15家風險投資商想要投資,但是我們一個也沒有接受。”楊知行反問道,“為什么我們不要國外的資金,而非要從發改委的項目立項中申請經費呢?是因為這個標準牽扯到中國上萬億的市場,是新世紀里一個重大的產業轉機,如果我拿了國外的錢,那么未來就會受到國外資本的牽制。可是現在國家卻不支持我們。我們一直在勒緊褲帶等發改委的經費,從2000年一直等到2003年。”
楊知行強調,如果想賺錢,早就把專利賣了。在他看來,自主標準是阻擋國外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的一道技術屏障,而中國要想從一個電視機生產大國轉變成一個強國,要想自由發展、自由生產,必須實現標準的自主化。
評估不了了之以后,發改委再次提出,希望清華與上海交大能夠自己在底下聯合起來,并希望清華做出一定讓步。“當時,我們提出可以不打‘清華’旗號,或者不完全采用清華方案也行,但是要聲明清華擁有標準的核心技術。甚至我們讓步到只要能夠聯合,知識產權也可以分享。但是上海方面還是不同意,還是要求進行自由競爭,這讓我們哭笑不得。”在楊知行看來,現在再提比賽已經沒有什么意義,因為每個選手水平的優劣已經很清楚,只是沒有好裁判。
2003年9月,發改委又委托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鄔賀銓組織了一個“中國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技術研發組”,并決定投入一部分資金,在這個“充滿合作”的項目里最終融合出一個方案來。據楊知行介紹,現在項目組正在做仿真階段,并對知識產權做評估,爭取能夠在年底以前初步制定一個方案。
“今年年底是一個關鍵時候,因為現在有線傳輸這一塊,歐洲DVB-C來得很猛。在地面傳輸上,包括北京、廣州、武漢等城市在內,加起來一共有12個城市已經開始試驗DVB標準。”楊知行強調,如果今年年底再不出來,廠商和運營商將會對中國的自主制定失去信心。
“現在,電視機廠商們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數字電視戰略,不過由于沒有標準,他們不知道應該往哪里投,”他說,“現在不僅僅是研發單位著急,運營商和廠商也著急。”
據悉,在去年8月,清華曾召開了一個有24家企業參加的數字電視研討會。在會上,許多企業都呼吁務必要盡快地確定中國數字電視標準的路線,否則不但會丟失整個產業,連中國的市場也會丟失。隨后,這些企業及單位還聯合向全國發出了一個倡議書,并上交至發改委和信息產業部。不過,信件如石沉大海,杳無音信。
為此,70多歲高齡的吳佑壽院士也在不久前給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寫信發出呼吁。“我這次寫信就是希望國家采取措施,剎住現在的勢頭,無論如何要盡快出臺自己的標準,不要再把這件事拖下去,否則會影響這個行業的發展進程。起初,國家只是說要在上海、廣東等個別地方試點,但是現在的情況已經是一發不可收拾,我在想,數字電視是我們占據一個行業領先位置的一個機遇,應當由我們自己來掌握主動權。”吳老對記者坦言,他擔心采用國外的標準,可能會造成一種“越學越落后”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