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熒章
中國學者以網絡簽名方式反對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因為有人冒用簽名,令這次行動演變成觀點和派系之爭。
“從北美到南非,紐約25萬人,羅馬100萬人,墨爾本20萬人,倫敦50萬人,全球600個城市,近千萬人舉著反戰標語,喊著反戰口號走上街頭,蔚為壯觀的反戰游行示威席卷全球。”
2月15日,全球范圍內掀起了反對美國攻打伊拉克的行動。有媒體稱,這是自越戰以來全球最大的一次反戰游行。
而在中國,則相對平靜,沒有出現類似的公開反戰行動。“反戰?在報紙電視上看過,知道一點。上街游行?沒想過,好像也沒必要。”2月18日,一位在北京市直機關工作的楊姓男子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的隨機采訪時表示。
網絡上的中國聲音
但是中國并非沒有反戰的聲音。
2月10日,一條消息在互聯網上不脛而走:由學者韓德強、曠新年、張廣天等人發起的一份名為《中國各界反對美國政府對伊拉克戰爭計劃的聲明》在“世紀沙龍”等網站上發布流傳,并征集簽名。
出人意料的是,對這份聲明社會各界反應熱烈,紛紛加入簽名的行列。據統計,到2月14日晨,簽名人數接近400人,至2月18日,已增至506人,并有不斷增長的趨勢。
北京時間2月13日,遠在西亞的卡塔爾電視臺評論稱:這是近年來中國人第一次向全世界公開發表自己的反戰聲音。
反戰聲明長達2000多字,把美國將對伊拉克動武稱為“侵略戰爭”:“目前正在策劃中的對伊拉克戰爭,將以更殘忍兇暴、更滅絕人性的手段,對包括伊拉克婦女、兒童在內的手無寸鐵的平民施以空前的屠殺。”
聲明在向中國各界征集簽名時表示:“中華民族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在國際事務上,中國人的聲音不會缺席,也不可忽視。”
發起人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韓德強在解釋發起聲明的緣由時說,反戰首先是對人類文明基本準則的捍衛,“中國能夠有這樣一種聲音就是一種向民主和人權進一步推動的方向邁出的一步。至于采取網絡簽名的方式,則是因為“目前網絡看來確實是一種成本比較低、收益比較好的方式,可以作為民意恰當的表達。”
真假簽名案
正當網上簽名不斷增加的時候,突然出現了另外的聲音。同是在“世紀沙龍”,有人發表文章指出,簽名中有假冒行為。被鑒別出來的人包括何新等知名或不知名的人士。
2月14日,在“博訊”等網站上發布了多名學者否認參與簽名的聲明,其中有的措辭相當激烈。相當多的人表示,他們的見解和所謂的“反戰宣言”所表達的完全相反,對冒用自己簽名表示強烈譴責。在爭論中,至少已有山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王瑋提到了法律后果。
2月18日,發起人韓德強、王小東在新浪網接受訪問時也承認,由于操作技術和簽名程序上有漏洞,確實存在冒簽、重簽、漏簽的行為;而且并不像此前流傳的,全部是中國學者簽名,相當一部分人并非學者。在發現這一問題后,主辦方馬上撤掉了被冒簽的名字,同時改進了簽名的程序,現在真實性可以達到98%以上。
在真假難辨的這段時間內,此事引發極大爭論。質疑、謾罵、譏諷、理性非理性的爭論層出不窮,火藥味越來越濃。除了所秉持的觀點不同外,還上升到所謂派別之爭。對反戰宣言,甚至有人追問“政治動機”。
在互聯網上還有這樣的花絮:“簽名活動”期間正值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辦公室主任哈斯訪華,美國方面也得到了“宣言”,美國大使館還獲得了這份聲明的拷貝并詢問這些學者的背景。消息傳出,有些人士“在美國駐華使館要核查簽名人士背景的情況下,不得不修改自己對《反對美國政府對伊拉克戰爭計劃的聲明》原有簽名立場的表態。”
一份反戰簽名,從意識形態之爭又向道德和立場方向演進。一些旁觀者發出這樣的呼吁:“鬧劇該收場了。”
反戰簽名與民意渠道
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教授對此的評論是:網絡簽名其實是一種游戲,只是一種溝通的渠道,但是因為真實性、可信度低,真正能發揮的作用還是比較有限的。
全球多個國家人民都參與了反戰的“大合唱”,而作為一個大國國民的中國人卻“缺席”其中,在某種程度上讓人感到遺憾。
多年來致力于社會政治學研究的馮仕政認為,全球大范圍地爆發反戰游行,是因為戰爭與其中的大部分國家的國民生活有關,有可能影響到一般民眾,同時,在許多西方國家,人們有更多的政治參與意識。而對中國老百姓而言,戰爭對一般人的影響不大,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人們的政治參與意識不是很強,因而沒有出現類似其他國家的反戰游行。
北京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焦國標博士指出,深刻影響大眾的媒體也要在更順暢的表達上積極爭取,拓展對媒介進行支持的“半徑”。
喻國明教授也表示,在輿論環境建設上,有關部門應建立更多更順暢的表達渠道。他同時也提醒,“自由”是民意表達里的一個價值,但不是全部,這其中需要保持好一個“度”,即在相對自由充分表達的同時,也要注意發展、穩定。另外,百姓也要培養一種“公民的媒介素養”,能正確、有效地使用媒介——而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