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競爭中進步,如果一個民族在競爭中落伍,不幸和災難將接踵而至。
印第安人民是美洲大陸的主人,但當歐洲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白人憑借其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武器,強行登上美洲大陸,打破了印第安人平靜的生活,并迫使印第安人接受歐洲人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而語言的同化,是迫使印第安人放棄自己生存方式的關鍵之舉。《語言失落與文化生存——北美印第安語衰亡研究》一書從語言同化的角度切入,分析了白人蠶食、吞沒印第安文化的歷史進程,對弱勢民族及其語言的傳承與發展作了深刻的反思和剖析。
語言的衰亡是一種社會現象,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復雜而繁多的,作者沒有從單一的視角去研究,而是從語言學、社會學、歷史學多方位進行探究,得出較為客觀、公允的結論。
北美印第安語在同以英語為首的歐洲語言的接觸和沖突中失去了優勢,最終以失去語言人口而滅亡,這同語言本身并無直接關系。印第安語除了同世界其他語言一樣具有語言的共同性能之外,還具有多樣性與非文字性,這一特征很容易被認為是印第安語的缺陷。多樣性使語言分散,缺乏整合力,積聚不了能夠與外侵語言抗衡的合力;沒有文字的語言,缺少了書面記錄這一保存語言的重要途徑,同時缺少了書面交際這一大塊語言使用空間。但這些都不是語言本身的問題。按語言正常的發展規律,口頭語言都會發展成有文字的語言,只不過在不平等的語言沖突中,多樣性的優點變成了易于被征服的弱點,被征服的語言也就失去了正常發展成有文字語言的一切可能性。
北美印第安語的衰亡本質上是社會文化現象。哥倫布的“發現”把一種強悍的異質文化引入了美洲,在歐洲白人建構殖民主義權力結構的同時,盎格魯——薩克遜文化憑借其在權力結構中所處的支配地位而具備的優勢建構起一個以他們的語言為中心的語言話語結構,通過詆毀本土語言形象、語言政策排擠、學校教育打擊、迫使人口流動和改變生活方式等途徑,不斷地剝奪北美本土語言的被使用權、生存權、生存空間和語言人口,最后致使它們步入滅亡的深淵。
研究北美印第安文明的衰落,大多從武力征服的角度展開,而本書作者一反這一傳統的研究視角,從語言文化的層面切入,從文化的深層內涵,探究語言的失落與文化衰弱的內在聯系。
《語言失落與文化生存——北美印第安語衰亡研究》(“虞山學術叢書”之一) 蔡永良著 蘇州大學出版社 2003.9 定價:1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