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看來,王遠征當年的商業眼光堪稱敏銳。當備件供應鏈成為當下物流圈子的一個熱門話題時,他做這一行已經有8個年頭了。
在創辦那亞公司之前,王遠征曾在惠普做過網絡經理,后來又給康柏做過全國顯示器維修。那幾年里,他把IT備件的供應模式摸了個透,再加上國家對保稅庫的政策,他看到了“備件保稅倉庫”這門生意中的機會,從此專注發展這項業務。那亞的目標,是做中國最好的保稅渠道服務商。
“我們的客戶在行業內的排名都是全球前五位。”那亞副總經理許玉峰說。那亞的客戶全部是國外的IT網絡設備制造商,三康(3com)成為它的第一個客戶之后,捷科網絡、寶利通、容錯技術、必家樂、思科、西門子德馬泰克等公司陸續簽約。這些公司的一個共同特點,是他們在中國銷售了大量的網絡系統產品,需要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來保證隨時對中國客戶進行支持。因為使用他們產品的銀行、政府、醫院和電信運營商們對系統downtime(不可使用時間)的要求越來越苛刻了,任何一個細小的問題,都會影響整個系統正常運轉。
而他們共同的難題,就是備件的物流。IT備件價格昂貴而且生命周期短,大量在中國儲備備件不現實也不符合對成本和風險控制的策略,再加上涉及進出口運作會受到中國政策限制,他們急于在中國尋找可以將這部分業務托付出去的第三方。于是,那亞迎了上去。
保稅渠道
直到現在,都沒有多少物流公司能夠真正發現保稅通關模式在物流中的運用價值。而這正是那亞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簡單地說,那亞的保稅渠道指的是一種寄售維修型零備件保稅倉庫。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大量從國外進口高科技產品和設備,但由于缺乏相應的技術和備件生產能力,中國用戶往往得不到良好的售后服務支持。為了保護中國用戶的利益,原外經貿部和海關后來特別批準,允許外商在中國建立維修站并允許設立零備件保稅倉庫。
市場要求備件的共享庫存覆蓋范圍要大,要能在不同省市甚至不同國家之間進行正向和反向流動,這對備件供應鏈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保稅倉庫對售后支持的作用和價值越來越顯得重要。
西門子德馬泰克是那亞在去年11月剛爭取到的新客戶。這個國際電子裝配技術巨頭近年來在中國業務發展勢頭不錯,備件庫存保有量也隨之上升。“我們的主機和備件全部是在國外生產的,現在中國的裝機量越來越大,而售后服務最重要的就是備件的支持,每年我們都需要進口大量備件,那亞提供的保稅渠道與我們的需要一拍即合。”西門子德馬泰克中國公司物流部經理高健說。
保稅倉庫的運作模式允許外商以保稅方式進行倉儲,從而縮短進口時間,簡化進口手續。德馬泰克原來的備件一直通過外高橋保稅區進口,同樣是走保稅渠道。但高健認為和繁忙的外高橋比起來,那亞的優勢在于它在電子備件供應鏈領域的專業化運作。“換渠道的想法出于三個理由:物流速度加快了;而且那亞提供保稅渠道不只是進口渠道,還有出口渠道和分撥渠道;我們還能夠把合作擴展到上海之外的城市。”進口之后,保稅庫中的庫存不僅可以支持中國,還可以隨時調撥到其他國家地區,特別是中國周邊國家,從而實現庫存共享。而且,保稅庫允許備件先出庫,到月底再來完成正式出庫報關及完稅手續,減少了外商現金流的壓力。
最讓德馬泰克動心的,是在那亞以保稅庫來儲存的備件,不僅可以很快進來,很快分撥出去,還能方便地實現舊備件退運出境。高健認為,合作還有擴展的空間,比如那亞可以幫助德馬泰克實現壞備件在中國國內的維修。
通過保稅渠道,那亞回收的壞備件可以合法而簡便的方式退運回境外工廠維修,避免了外匯管制。用戶在收到好的備件后,那亞對回收的舊備件進行檢查確認,根據客戶要求,對舊備件進行分類,有些必須退到境外工廠,有些被送到國內工廠進行修理,有些則在當地銷毀。應被退回境外的備件被打包并每周定期通過保稅庫退運出境,有的在境外維修之后又再次進口到國內。
現在,那亞使用自己開發的Parts Bank備件倉儲體系,根據客戶的操作要求及用戶分布情況在國內各城市設立三種不同級別的備件庫。第一級是保稅倉庫,作為備件供應中心對整個中國地區或周邊國家進行備件供應;第二級是市級城市備件庫,利用省會、沿海、沿江城市的輻射功能,支持周邊地區用戶;第三級是小型備件庫,主要針對的是一些特定的重點用戶。
全球最大的網絡設備生產商思科也是那亞的客戶。在中國,那亞為它建立了一個兩級的Parts Bank倉儲體系,由北京的一個零備件保稅庫和上海、廣州、成都、天津和沈陽的二級分庫組成。北京保稅庫作為中心庫向整個中國和其他地區性二級分庫供應,所有的備件都由北京進口并存在保稅庫內,各地分庫的庫存都由北京庫分撥。
時效控制
信息技術產品生命周期短、附加值高、全球供應的特點導致了其備件供應鏈對分撥時效的高要求,時效服務成為市場競爭的重要籌碼,也成為客戶對那亞的最直接的要求。“最難的是我們是在做一條鏈,必須時時控制時效并協調各方。”許玉峰說。
IT備件供應鏈涉及新備件進口、倉儲、派送指令的接收、出庫和派送安排、協調客戶和現場工程師、跟蹤POD(派送確認)、壞備件的回收、確認或簡單檢測、分類、安排回收備件的出口退運、跟蹤退回境外工廠的運輸狀況等若干環節。那亞必須保證這些環節之間的銜接都是準確的。
那亞對所有庫房都進行系統聯網管理,因此客戶能實時獲得全國各地的庫存信息。針對不同情況,那亞采用不同級別的派送。最高級別是2—4小時的緊急派送服務,從接受指令的那一刻算起,到用戶收到備件為止,所有環節必須在2—4小時之內完成。
所有的出庫指令都是由那亞的協調中心通過熱線電話和系統接收的。80%以上的出庫指令是由國外直接發來,那亞的協調中心為客戶提供24x7全天候多語種的服務,并提供緊急出庫的熱線電話。在協調員操作下,協調中心向庫房和派送人員發出緊急出庫和派送指令,并對整個過程進行監控,保證備件在承諾的時效內送達用戶。
為了保證用戶或現場工程師盡快收到備件,在緊急派送情況下,那亞在發貨同時就會告訴用戶或現場工程師預計的到達時間。其中的誤差是以分鐘計算而不是小時。
ProAct信息平臺
可能與那亞總經理王遠征的軟件專業出身有關,那亞的系統大多由自己開發。
ProAct作為連接那亞內部、客戶以及保稅庫的監管海關之間的業務信息平臺,經過不斷升級,現在用的已經是第四個版本。最早的版本,就是1996年王遠征為了做3COM的生意而自己編的。
那亞把這個系統定位成一個針對以保稅模式建立的零備件供應體系的信息平臺,幫助客戶實時對物流操作進行遠程監控,并能彼此直接進行數據交換和傳遞。ProAct保證了客戶對那亞內部每個工作環節的操作進行監控和管理。它還通過與海關系統的對接來方便海關對保稅庫的進出存操作進行實時監管。
ProAct系統是基于那亞自己提出的“工作流”理念進行設計的。為了便于管理操作,那亞把內部操作都建立標準化流程,對這些流程的管理也是通過系統來實現。
比如保稅庫進口備案的工作,那亞收到到貨預通知后,ProAct會生成預通知,通過相連的系統向海關做入庫備案申請。海關接到備案申請信息后,如沒有問題即可給予批準。得到海關的備案批準,等貨到了之后,那亞的報關員進行正式報關,同時系統跟蹤報關進展情況直至貨物送抵庫房驗收無誤。之后通過系統,那亞向海關提交正式入庫確認,海關在系統內確認后,入庫備件才被正式記為庫存。
工作流程的所有步驟都在ProAct平臺上操作。只有成功地執行了前一個步驟,系統才允許執行下一個步驟,從而保證了操作的規范性和準確度。備件的進出都采用條碼掃描儀來操作,信息即時更新和在線公布。客戶從網上隨時知道進出庫的情況。
派送時,那亞派送人員用自己開發的手持PDA讓客戶簽收,簽收信息包括收貨人、簽收時間,甚至連交接地點的GPS衛星定位信息都會自動發回到那亞的系統服務器,系統自動更新數據庫并用手機短信告訴協調員。如果上網不方便的話,客戶甚至還可以通過手機短信對每個出庫指令(或回收指令)的執行狀態進行實時查詢。
那亞的高層大都有在大公司和海外工作的經歷,他們相信那亞的發展理念在行業內是領先的:“我們能比競爭對手發展得更快,只因為我們比別人早走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