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起彼伏的漲價聲中,中國家電業走進了2004。
3月17日,格蘭仕副總裁俞堯昌告訴記者:“微波爐肯定會調價,尤其是低端產品,每臺出廠價格上調大約幾十塊錢?!?/p>
家電企業的利潤在原材料價格暴漲、庫存不斷攀升、出口退稅下調、國內外家電回收立法,以及一波接一波價格戰的瘋狂蠶食下,售價已逼近成本。中國家電企業界知名的“價格屠夫”格蘭仕終于也熬不住了。
原材料漲價:駱駝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從2003年9月開始,鋼材、銅材等原材料價格一路攀升,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字顯示,從2003年8月開始,鋼鐵價格持續上漲,普通大型鋼材價格上漲15.7%、普通中型鋼材上漲20.8%、普通小型鋼材上漲12.2%、中厚鋼板上漲21.5%、薄鋼板上漲11.5%、線材上漲21.7%。截止到今年2月,價格仍保持持續上升的勢頭。
與此同時,銅材價格也不斷攀升。有資料顯示,廣東口岸2003年前三個季度,進口銅礦砂及精礦14.2萬噸,比2002年同期大幅增長48.3%,進口均價為630美元/噸,比2002年同期增長53.7%。
鋼材、銅材價格的上漲,使整個空調供應鏈價格開始上揚。珠海一位鋼材經銷商告訴記者,有些生產電機的企業迫于貨源緊張和漲價的壓力不得不減產甚至停產,因此造成電機產量減小,價格上漲,這會直接影響下游洗衣機和冰箱生產企業的生產和成本。另據了解,空調的核心部件壓縮機價格漲幅也高達10%-15%。
而身為鋼材、銅材消耗大戶的微波爐和燃氣具企業同樣面臨嚴峻的考驗。俞堯昌指出,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對企業影響是非常大的,生產成本大約會增加15%-30%。利潤只有5%左右的家電企業根本無法消化。他說:“格蘭仕正在準備進行價格調整?!?/p>
而鋼材和銅材占熱水器和燃氣灶成本的90%以上,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原本利潤只有10%的廚衛電器制造企業面對原材料價格的飛漲只有選擇漲價。記者發現,家電賣場的燃氣具,如熱水器和燃氣灶等已悄然漲價。據悉,燃具行業有大量雜牌企業在漲價的重壓下紛紛減產,有些甚至破產。
長虹新聞官劉海中告訴記者,除了鋼材、銅材的漲價,半導體、工程塑料、玻璃也在漲價。有資料顯示,占傳統彩電成本60%的核心部件:彩色顯像管價格上漲了15%;工程塑料從7000元/噸漲至10000元/噸;全球IC(半導體)價格上調了10%;工業紙張上漲10%,同時其他電視機基本器件價格也趨于上漲。
整個供應鏈價格的上漲,使彩電生產企業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但長虹、TCL和廈華這三大彩電巨頭都向記者表示彩電價格不會出現大幅度上漲。
有業內人士認為,原材料供應的緊張和價格的上漲嚴重影響了家電產業的發展,同時削弱了中國家電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影響了企業的效益。對中國家電制造企業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化解原材料漲價所造成的不利影響。
出口成本增加:當頭一棒
2004年1月1日起,中國家電產品出口退稅率由17%降至13%。很長時間以來,中國家電企業 ,特別是空調企業在海外市場上屢屢自相殘殺,企業出口產品的利潤已降到了5%,甚至更低。出口退稅下調4%會使很多企業陷入無錢可掙的尷尬境地,以價格搶市場的部分中小型出口企業將被迫退出市場。
格蘭仕微波爐的出口量占產量的70%-75%,空調出口現在也已經做到了市場第二的位置。對此,俞堯昌坦言:“出口退稅下降4%,對我們的直接影響達到了5.6%,同時歐盟取消中國普惠制達3%-5%,這些都相當于成本上漲,因此格蘭仕出口同樣面臨很大壓力。”
2004年4月底,美國商務部將對我國彩電反傾銷案作出最終裁決,雖然此次中國彩電企業命運如何不得而知,但反傾銷大棒已使很多中國彩電企業苦不堪言。如果此次中國彩電被判傾銷,那么中國生產的20英寸以上的傳統彩電將不能進入美國市場,那些在海外沒有設廠或不能“曲線”進入美國的中國彩電企業,將面臨丟失美國市場的風險。
業內許多人士認為,作為全球最大的空調生產基地,中國空調企業正面臨反傾銷的危險。
有資料顯示,2003冷凍年度(2002年9月到2003年8月),全球房間空調器(含柜機和移動式空調器)的總銷量約4900萬臺,貿易量約2300萬臺,其中產地為中國的空調出口約占全球出口市場的64%。但在銷量一路攀升的同時,出口空調的價格卻一路走低。從2000年冷凍年度到2003年冷凍年度,中國空調器出口從366萬臺增長到1480萬臺,出口均價卻從213美元/套下降到142美元/套,降幅達33.33%。
空調出口價格的不斷下滑,使海外市場成為中國空調業的亮點,但隨之而來的是企業利潤的大幅縮水,并且很有可能步彩電后塵,成為下一個反傾銷對象。
出口退稅率的下調直接提高了企業的出口成本和定價,格蘭仕在廣交會上就曾表示海外報價將上漲1-2美元。但對于越來越倚重于出口的中國家電企業而言,無論是為抵消出口退稅下調影響還是為規避反傾銷風險而提高出口價格,都必定會對企業的出口造成影響。
庫存包袱:陳年舊傷
中國家電協會的數據顯示,2002年9月至2003年8月底,國內空調生產企業生產總量約2000萬臺左右,銷售1760萬臺,庫存236萬臺,加上2002年的約700萬臺庫存,庫存保持在1000萬臺。此外,記者從國家統計局得到的數據表明,2003年1-12月,國內彩電企業生產總量為7089.4萬臺,銷售7027.9萬臺,加上2002年庫存,累計庫存620.6萬臺;國內洗衣機企業生產總量為1942.6萬臺,銷售1932.5萬臺,加上2002年庫存,累計庫存193.7萬臺。
由這些數據不難看出,庫存已經成為整個家電行業面臨的一顆財務炸彈。記者算了這樣一筆帳,以一臺空調2000元、一臺彩電1500元、一臺洗衣機2000元來計算,2003年這三種產品的沉淀資金高達351.83億元。
帕勒咨詢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指出,正是巨大的庫存包袱導致整個行業供求不平衡,從而使中國家電生產企業逐漸喪失了在價格方面的話語權。
面對企業身上如此沉重的庫存包袱,消費者不禁懷疑:家電賣場里一次次聲勢浩大的“促銷秀”,主角是不是這些庫存產品?
廢舊家電回收:結算之日
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資料顯示,目前中國電視機社會保有量約為3.5億臺、洗衣機約為1.7億臺、電冰箱約為1.3億臺。這些電器多數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進入家庭的,按照10-15年的使用壽命來計算,從2004年起中國每年將至少有500萬臺電視機、400萬臺冰箱、500萬臺洗衣機要報廢。
2004年1月7日,國家發改委宣布,中國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將推行生產責任制(即誰生產誰回收),并已確定浙江省和青島市為國家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體系建設試點省市。
雖然只有兩個試點省市,但家電生產企業已經感到了由此帶來的壓力。俞堯昌表示,廢舊家電回收以及歐盟征收電子垃圾回收費將使家電企業成本增加2%-3%。但有業內人士指出,如果以完全的環保材料替代現有的生產原料,企業的生產成本將至少提升20%,如果再加上回收廢舊家電所需的支出,國內相當數量的家電企業將入不敷出。
渠道堅守低價:不均衡博弈
盡管家電制造企業面臨如此多的內憂外患,眾多家電經銷商們卻依舊高舉降價大旗。自國美、蘇寧、三聯等大型家電連鎖零售企業崛起后,以前“商家搭臺,廠家唱戲”的局面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商家唱戲,廠家伴奏”,甚至是“商家唱戲,廠家買單”。
進入2月以來,家電市場開始新一輪“跳水總動員”。2月初,蘇寧對其所經營的包括海爾、創維、飛利浦以及LG等品牌的等離子彩電全線降價,近日又將松下、三星、美的等品牌的空調下調幾十至幾百元不等;北京國美在3.15期間空調全線讓利,降價幅度均在百元以上。同時永樂、三聯、大中等家電零售企業的促銷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但有些家電賣場的銷售人員無奈地告訴記者,這些降價都是經銷商搞的,不是生產企業的行為。甚至有銷售人員表示,廠家是出于無奈,不得不拿出一些機器來賠本賺吆喝,就是不想落得格力空調被國美清場那樣的下場。
據《新京報》報道,2003年底,長虹總部曾向分上海公司下達通知,要求給每臺21英寸和25英寸的彩電加價幾十元,但當地大型家電賣場諸如國美、永樂等對漲價要求根本沒有理會。而島城家電零售企業山東雅泰日前更是公開表態:消費者不用擔心原材料漲價對于家電產品產生的價格作用,雅泰電器作為商家將以消費者利益為導向保持優惠的價格,直接面對消費者。
羅清啟指出,家電企業的成本的確在不斷升高,而且企業確實很難消化,但成本的升高不是漲價的充分必要條件,還有諸如市場等很多因素在控制。對于中國家電企業而言,降價是考試,漲價也是考試,這就要看企業的規模和實力是否能夠經得起考驗了。
一位業內人也向記者表示,目前中國家電企業所面臨的種種不利因素對于贏利能力不強的中國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場嚴峻的考驗,能挺過可能是陽光燦爛,挺不過去則有可能被逐出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