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整個數字電視產業化的市場價值可高達13萬億元,囊括了內容提供、網絡運營、設備制造等各個方面的新增市場價值,將成為繼汽車后的又一個新的消費熱點。
但其潛在商機不是現在一步就能實現,市場的增大也不是一步實現的。
市場盲目樂觀
數字電視市場要在一兩年內形成規模還是完全不現實的,國民收入以及平均消費水平的低下決定了從模擬到數字電視的換代將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專家指出:數字電視的普及速度并不會像人們所預計的那樣快,“模擬”和“數字高清”電視信號將在一段時間內共存。同樣對于未來全國3.4億的彩電,這個更新過程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未來至少3年內傳統彩電仍為主流產品,數字高清電視消費為時尚早。
數字電視概念模糊
真正意義上的數字電視實際是一種服務,數字電視是利用數字化的傳播手段提供電視傳播與數字電視節目服務,從而為用戶帶來集高品質圖像質量、特色化服務內容于一身數字電視頻道服務。 這與生產廠家宣傳的數字電視機是兩個不同意義上的概念。國內廠商紛紛推出的數字電視,是在電視機的技術上具備了一定的數字技術。如數字動態圖像處理、數字解碼、數字濾波等等功能。在加入了這些數字技術之后,新一代的彩電就被命名為“數字電視”。這只是商家在產品概念上進行的炒作。
由于標準遲遲不能出臺,企業產品搶先上市可能對于品牌認知度會有一定的幫助,但如果在標準出臺后,先推出的產品不能與之相匹配,所造成的信任危機和各種糾紛也是難免的。
配套內容尚未完善
就國內而言,相關資源匱乏,節目質量缺乏創新。尤其是境外的節目制作公司正在國內積極尋求合作,通過其強大的制作資源對中國本土內容提供商構成極大的威脅,特別是加入WTO以后相關服務領域的逐步開放使得中國內容提供商空有巨大商機,卻沒有摘桃之手。
當然,我國也有發展數字電視的一些先天優勢,這也是不可忽視的。
政策優勢:廣電總局在2003年年初的CCBN大會上明確提出:今年要開播10套以上的付費影視頻道和多套有線數字電視廣播節目;初步建立有線數字廣播電視技術新體系和運營新模式;到2005年底前付費影視頻道達到50至80個;全國有線數字廣播節目達到150套左右;數字機頂盒用戶達到3000萬戶。
產業優勢:經過10余年的歷練,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彩電生產國,涌現了一批具備大規模生產能力和營銷渠道的比較成熟的企業。它們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數字電視相關設備的成本,加快消費者對數字電視的認知程度,從而縮短其產業的起步周期。
消費者優勢:國人仍以電視為最主要的娛樂方式以及信息渠道。另外,VCD和DVD行業的奇跡也證明了中國消費者對此類娛樂方式的旺盛需求和偏好。 但是我們應當明確的是:未來3年數字電視不會成為市場主流;現在所謂的數字電視只是概念上的偷換,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字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