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現在還是最好的投資地,但歐洲公司在制定戰略發展方向時,中國并非惟一選擇
歐盟是一個民主國家的大家庭,不是用一個國家去替代現有的多個國家,也不僅僅是一個國際合作組織,它是獨一無二的。維持就業率、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是歐盟的一個重要任務。只有整體經濟形勢良好,歐洲產業才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通過邊境零關稅與統一貨幣,歐盟為內部貿易的繁榮、就業率的提高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歐盟的未來將通過研究、培訓、教育、適應新的工作方法等來創造。目前歐盟1/3的預算被用在不太富有地區的建設基金上,以期發展經濟、創造就業機會,也是為了讓財富在歐盟的分配更均衡。
歐盟東擴對經濟影響最大之處,在于新加入歐盟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比原歐盟國家低得多,那里是否原歐盟國家產業轉移的最佳去處?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不但新入國與原國之間的勞動力成本相差很大,而且新入國之間的差異也很大。像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斯洛文尼亞這樣的國家,勞動力成本大約是原歐盟國的10%,同時加入歐盟的塞浦路斯只有20%。然而勞動力成本還不僅僅是外國投資者惟一考慮的因素,雇員的平均生產率也是考量的必要因素。在此項下,新入歐盟國家之間也存在巨大差距。總的來說,除去一些特殊情況,勞動力成本較高的地區,也是平均勞動生產率較高的地區。將勞動力成本與勞動生產率結合起來,我們就可以找到不同國家對外資的吸引力水平。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匈牙利、拉脫維亞、斯洛文尼亞比較吸引跨國公司,這幾個國家的勞動力成本只有原歐盟國家平均成本的50%。
但勞動力成本和勞動生產率水平還不足以分析和支撐一個國家吸引外資的綜合因素,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技術革新,它包括兩個參數:一個是受過高等教育者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另一個是國家對科研資金的投入情況。第一個參數,這些新入國家中,只有愛沙尼亞與立陶宛能與歐盟原15國相比;而后一個參數則沒有哪個新入國能達到原15國的水平。原歐盟15國雖然勞動力成本較高,但產品深加工技術能力很強,所以產出也比較高。
歐盟現在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2003年,中國從歐盟進口增長了約40%,占總進口額的16%,而且比例還在逐步加大。歐盟在中國的投資也在增長,其實際投資僅次于美國。許多歐洲公司在中國的業績都很亮麗,如中國石化行業三大巨頭在今后一兩年內建成的聚乙烯工程項目,幾乎都是歐洲公司所建。在其它領域,中國很多電力設備和鐵路設施也由歐洲公司提供,以大眾為代表的歐洲汽車公司占據2003年中國市場新車銷售量的40%。
雖然東歐的平均勞動力成本是原歐盟15國平均水平的20%左右,但還是不能與中國相比。不過,我們還是看到一些公司開始向東歐投資,什么原因吸引這些公司不顧勞動力成本相對較高的因素,使它們青睞東歐呢?這些因素包括:靠近原材料提供地(如木材對家具生產商);有機會最先得到當地的專業人才和技術;靠近新興的東歐市場;與中國相比,較小的文化差距;與中國相比,能降低公司結構的復雜性;能降低不確定因素。事實上,西方國家對中國發展模式的持續性抱有懷疑心態。
這些原因解釋了歐洲公司在制定戰略發展方向時,中國不是“惟一”,而是“其中之一”的原因,盡管中國現在還是最好的投資地。在全球外包趨勢下,企業逐步意識到,利用世界各國給他們提供的不同機遇的重要性。在這種觀點下,新入伙的東歐國家當然會為世界各國企業的全球化提供更有意義的機會。
馬可#8226;薩特博士
意大利烏迪內大學歐洲項目研究員,AIIG和歐洲執行管理協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