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于轉向市場經濟,東歐國家走上了跨國公司化的道路,或許目前還有競爭力,但長遠來看,這是條死路
無論是對整個世界,還是對歐盟的新老成員來說,歐盟東擴是一件快事。這些新成員經過十幾年的轉型和發展,在政治、法律和經濟等方面已經畢業和達標,并找到其文明和經濟的歸宿。然而,伴隨東歐國家的轉型,外國直接投資大量涌入,這些國家的經濟已經被高度跨國公司化了。
東歐國家1989年前后開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由于國力和人口所限,從轉型一開始,就伴隨跨國公司的大舉進入。除東歐最大的國家波蘭,以及捷克、匈牙利的人口超過1000萬外,其他國家都只有數百萬人口。直至加入歐盟前,這些國家50%以上的生產和外貿都直接控制在跨國公司手中。被歐盟和經合組織(OECD)稱為東歐地區優秀生的匈牙利,外資企業的產值高達GDP的50%,其產品的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80% 。現在,匈牙利有外資企業3萬多家。其中,40%是制造業企業,30%是貿易企業,19%是電力和天然氣供應公司。世界排名前50位的跨國公司已有40多家進入匈牙利,其產值占GDP的1/3,雇工人數占全國工業雇工的43%。其中48家主要大跨國公司雇工總數25萬,出口占匈出口總額的50%。德國和美國公司的投資額各占外商投資總額的1/3,法國、奧地利、意大利和荷蘭企業在匈的投資也很可觀。
目前,進入東歐的歐盟跨國企業占外來投資的2/3,主要投資者是德國、英國、荷蘭、法國和美國公司。日本和韓國企業也以東歐為生產基地,瞄準西歐市場。在所有新加入歐盟的國家中,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是吸引外資能力最強的國家。在2003年,有4/5的外資項目進入波蘭、捷克和匈牙利。
捷克地處歐洲中心,是連接東西歐市場的橋梁,屬外向型經濟國家,毗鄰的德國、奧地利等國是其重要貿易伙伴。雖然在汽車、機械設備、化工、環保、能源等工業部門仍保持了雄厚的工業基礎,但也避免不了跨國公司化的命運。德國和日本是捷克外國直接投資的最大來源國,投資的主要方向是汽車和電子工業。自1990年以來,捷克共吸引外資約260億美元。目前,外資已進入捷克各個產業部門,涉及逾7萬家企業。
波蘭是東歐地區吸收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截至2003年底,波蘭累計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額727億美元,涉及制造業(40.0%)、金融保險(23.3%)、貿易和維修服務(11.7%)、交通、倉儲和通訊(10.2%)、建筑、能源等各行各業。在2003年世界投資信心指數排名中,中國位居第一,波蘭由2002年的第11位躍居第四,成為歐洲地區最具吸引力的國家。隨著加入歐盟和投資環境的進一步改善,波蘭有望在未來幾年成為僅次于中國、俄羅斯的世界第三大投資吸引國。
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是,人口、幅員都比印度小得多的波蘭,居然能夠居世界投資信心指數排行榜的第三、四位,是印度的國策有問題嗎?還是印度的企業都很傻,不懂得引進外資之道?不是!印度堅決保護民族經濟或國民經濟不受外部勢力的侵略,這才是真正的答案。
當初東歐國家缺乏民營企業和為民營企業配套服務的體系,又急于轉向市場經濟,因此走上了跨國公司化的道路,喪失了自主發展的能力。跨國公司化的道路短期內有可能改善東歐國家的經濟,目前歐盟老成員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2萬美元,東歐國家5000美元左右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或許還有競爭力。但是,從長遠來看,跨國公司化是條死路,巴西和墨西哥等拉美國家的教訓,以及日本、韓國自主發展的經驗從正反角度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事實上,波蘭高達20%的失業率,已經足以說明問題的嚴重性。在今年5月份的一次民意調查中,56%的波蘭人認為,波蘭的經濟狀況堪憂。世界銀行專家也認為,波蘭需要30年左右才能趕上西歐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
但我認為,發展道路不調整,可能永遠都趕不上。
林晨輝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