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曾參加匈牙利政府組織的企業推介會,由政府策劃的“聰明的匈牙利”計劃,力圖吸引中國企業和資本的加盟,而在此之前,中國商城早已在匈牙利開得如火如荼。會上對樸實、友好、務實、聰明的匈牙利人印象美好,連帶對一向交好的東歐人民也親切起來。
但今天,匈牙利加入了歐盟,和10個東歐兄弟一起站到了另一個陣營。一個國內生產總值達10兆美元的新歐盟出現了,在這個統一大市場的背景下,東歐制造車間也隨之崛起。它將成為歐洲市場和中國制造工廠的接壤帶,還是繼印度之后,中國又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溫州人陳先生從1995年起便在布達佩斯的中國商城做鞋類生意,3年前已擁有兩個不小的攤位。但是,匈牙利加入歐盟后,由于配額的限制,不得不將其中一個攤位轉讓出去,另一個也將改做鐘表、玩具生意。做文體用品貿易的楊斌則先喜后憂,該類產品的關稅從原來的20%降到不到5%,中國產品的價格優勢更突出了。但他同時發現,來自巴基斯坦同行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自己周圍。
據說,中國商人在東歐市場的損失及負面影響將在2005年逐漸凸顯。美國、日本和俄羅斯等國與歐盟已就貿易補償問題展開了談判,中國商務部也加入了這一行列,但不久前歐盟已裁決拒絕對中國進行補償。
中國和東歐的貿易關系陷入了尷尬,在吸引投資上更成為競爭對手。東歐憑借與西歐的特殊關系和優勢,是否會成為原歐盟國家產業轉移的最佳去處?馬可·薩特博士認為,企業已逐步意識到利用世界各國給他們提供的不同機遇的重要性,盡管中國現在還是最好的投資地,但歐洲公司在制定戰略發展方向時,中國絕非惟一選擇,而是其中之一。
陳宏對中國的優勢抱樂觀態度,他認為,憑借東歐一時吸引全球眼球,就論斷它將取代中國目前吸引外資、制造業及加工業集聚地的地位,即使不是謬論,也是禪外言禪。壓力肯定有,但中國在成本、人力資源、市場、產業集聚能力、供應鏈效率上的綜合優勢難有伯仲,中國因素難以取代。
為了避免被排除在東歐市場的內部凝聚力之外,中國企業應該及早參與。有專家表示,東歐應該成為中國產品和企業進入歐洲的跳板,而不僅僅是爭奪對手,在當地設立生產基地是趨利避害的最好解決方案。一些先知先覺的企業家早已在思考中國制造還是歐洲制造的問題,不久前偉創力公司宣布:將和海信合作在匈牙利設立年產能達100萬臺的彩電工廠,共同開發歐洲市場。
不過,東歐這個跳板并非四平八穩,林晨輝尖銳地指出,急于轉向市場經濟,東歐國家走上了高度跨國公司化的道路,到加入歐盟前,東歐國家50%以上的生產和外貿都直接控制在跨國公司手中。如果僅僅依托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優勢,而不在根本上提高本土企業的競爭力,長遠來看肯定是條死路,最終會步上巴西和墨西哥等拉美國家“借來的繁榮”的后塵。這和目前堅決保護國民經濟不受外部勢力侵略的印度相比,兩者眼光的短近長遠值得中國深思。
中國也面臨和東歐同樣的潛在拉美化問題,馬可提醒我們,西方國家對中國發展模式的持續性始終抱有懷疑心態,如果不能立足長遠,將敗壞我們多年努力培養起來的投資信譽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