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 卜
較長時間來,媒體對公款追“星”作了批露:一些地方每年舉辦這節那節,其間不乏邀請一些著名演藝明星參加,同時為他們支付高昂的出場表演費用。本來各地有針對性地舉辦一些有利于當地經濟文化發展的活動無可厚非,但是一些地方卻出現了“政府搭臺、明星唱戲、領導追星、百姓買單”的不正常現象。
其實,公款追星不僅“領導追星、百姓買單”,還養肥了群星,使社會財富的天平更加傾斜。業內人士透露,去年內地一線當紅歌星參加商業演出的價碼是每場20萬元至30萬元,港臺一線歌星則高達80萬元至12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眼下公款不僅追“星”,更普遍的是追捧專家。其實,筆者并不反對政府向專家學習,接受專家咨詢。但是政府各地、各級、各部門舉辦的大大小小講座,往往都缺不了專家到場。而這些專家與明星一樣是要海吃、海玩,一樣地要與其正常收入相比驚人的出場費。筆者的一個在某市經貿部門負責招商引資的同學說,他們曾邀請過一知名經濟學者給他們市經貿部門人員講座兩個小時,總計花在該學者頭上費用高達30多萬。
公款追“專”較之公款追“星”的有更大的危害:首先是一些政府官員可以通過專家貼金,甚至由于專家們的幫襯,一些浪費資源甚至損害群眾利益的項目、政策等等,可以順利出臺。由于一些專家的鼓噪,使一些本來清醒的官員頭腦發熱,而本來就頭腦發熱的,更加膨脹。其二是制造虛假外衣。時下時髦的“經營城市”、“經營政府”之類,不都是由專家們運作、幫襯的嗎?那動則幾千萬,甚至上億的支出,不是百姓買單,誰來買單。與此同時,大把的鈔票,落進專家智囊的口袋,甚至是外國所謂知名咨詢機構的口袋。第三,這可能導致并做大一些利益集團,他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不分,融為一體。或者即便不形成利益集團,也可以相互利用,我給你捧場,你給我實惠。權力與知識的完美結合,無論是服務社會,或者給社會帶來傷害,力量都是巨大的。最后就是毒化了學術氣氛。一些專家熱衷“走穴”,早已把學術研究忘得干干凈凈,不僅賺得盆滿缽滿,而且名望也如日中天。如此,專心作研究的少了,潛心搞學術的沒了,浮躁之風盛行了。
(摘自《北京青年報》原標題為《從公款追“星”到公款追“磚”?》 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