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企業有了信息化,但生產率的提高又表現在哪里呢?看上去有點巧合。時值“3·15”,一場以幫助企業測算和提升信息化效益為主題的發布會在北京召開:日本“信息化·生產率評價基準與自我評價指南”正式進入中國。由于它在日本的廣泛應用,這一指南被公認為是日本CEO面對IT投資時的計算器。
量化難以量化的效益
1985年,當21歲的中國青年宋文洲初到日本留學的時候,沒有人能夠預期到十幾年后他居然會擁有一家在日本上市的高科技公司。但他不僅已經做到了這一點,2004年他還給中國企業帶來了日本的信息化測評體系:宋文洲的軟腦公司享有該指南在中國的獨家使用和推廣權。
制定該指南的財團法人—社會經濟生產性本部是一家非贏利組織和非政府組織,長期以來致力于提升日本產業界的生產率。據悉,該指南基于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參考了瑞士國際競爭力研究體系、日本經營質量獎以及美國“MB獎”的判斷基準,通過對五年來美國及亞洲各國的關聯調查,在花王、富士通、東芝等大公司的支持下,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可靠的信息化評價體系,目前已成為日本企業信息化的主流評價指南。該指南不僅可以使企業管理人員對本企業信息化的效益進行自我診斷,還能量化在過去被認為是難以量化的信息化效益,是一個實用性很強的“自我評價指南”。同時,該指南匯集了可以迅速對急速變化的市場及顧客需求作出反應的信息系統的構筑技術,可提供自我檢驗IT利用度的工具,同時可對不出成效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
盡管國內外目前已經涌現出了一些信息化效益評測體系,但大多仍處于完善過程之中,無法有效滿足企業的需求。“2003年度中國企業信息化500強調查”顯示,“中國的企業信息化建設已從簡單應用階段發展到復雜應用階段、從戰術層面發展到戰略層面、從管理驅動發展到市場驅動、從技術推動發展到變革推動。” 在這種情況下,測評指南就像指南針、方向盤一樣重要。日系指南的到來正好迎合了這一需求。
日本還是老師嗎?
在很多人看來,無論是宏觀經濟層面所謂的“失去的十年”,還是日本遠不及美國IT產業的全球影響力,都使得這一指南難以天然地享有上世紀八十年代時日本產品在中國的美譽度。但客觀地來看,該指南的成長環境及支撐基礎仍使其具備了較大的推廣潛力。
就日本信息產業來看:消費類電子執世界市場之牛耳;集成電路領域占據重要位置;是第二大軟件生產國和消費國。在信息化方面,并不為人熟知的是,信息化的概念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日本最先提出來的,它很快就成為了日本此后二十多年重要的政策內容。如今,日本90%以上的企業建了局域網,40%的企業建了內部網,40%以上的企業開始利用互聯網開展商務活動。所有這些,都使該指南可參考的案例基礎相當充實。
此外,由于日本企業的獨有特色以及東亞國家經濟發展模式上的相同點,該指南應該可以為我們提供另一種看待信息化效益的視角。比如,在企業哲學上,美國企業大多注重“硬性三S”,即策略、結構、制度,日本企業不但重視“硬性三S”,而且重視“軟性四S”,即人員、作風、技巧、共同的價值觀等。這樣,中國企業在進行信息化測評時就可以同時借鑒日美兩國的成功經驗,為自己提供更寬泛的視角。
指南的推廣前景
面對IT投資,CIO需要尺子,CFO需要理由,CEO需要答案。但長期以來,這一直就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日本標準的成熟性有助于其打開中國市場的局面。但不利因素也是明顯的:這一指南是否適合規模普遍較小、IT基礎較弱的中國企業?據宋文洲介紹,他們將在中國發展樣板企業,通過與中國同行的深入研討,共同提高指南的實用性和適用性。但近期來看,鑒于日本國內許多企業已經開始使用該指南,因此日資在華企業很有可能將成為該指南的首批用戶。
選擇“3·15”進入中國,使這套直指“IT投資黑洞”的標準多少有點激濁揚清的意思,至少也應視為中日雙方在該領域交流的開端。據到會的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的鄧超介紹,與此前推出的一些基于技術經濟學的測評標準不同,目前我國有關單位正在制訂基于組織行為學的新體系。充分借鑒日本和美國的經驗,將有助于我國發展出既適合中國企業又能跟國際標準接軌的評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