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前,不少人預測今年的作文題會有較大變化:一是不再沿用話題作文形式,二是將采用由漫畫引出話題的形式。然而試卷一出爐,卻令研究者們大跌眼鏡,正如有位老師評價去年高考作文題時所說的,“似曾相識題又來”。
比較去今兩年高考作文題,其相同之處是顯而易見的。
寫作導向相同。去年的作文題以“感情的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為話題,引導考生理性地思考感情親疏遠近和對事物認知正誤深淺的關系,思考對事物認知的觀點、態度和方法,從而形成作為公民應該具有的對社會的參與意識、監督意識和批判意識。今年以“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的意見”為作文話題,將考生的視角轉為注重自我的體察和感悟,對自身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的審視和認識,從而引導由感性向理性過渡階段的中學生完善自己的理性世界。盡管這兩道題各有考查的側重點,但是命題者的指導思想是明確而一貫的,即引導中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熱愛生活、培養創新精神。這種良好的寫作導向,無疑對中學生寫作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命題形式相同。兩道題目都是話題作文,提供的材料都是文字材料,話題的語言形式又都是并列短語。這樣,看到今年作文題的考生就不會像去年的考生那樣有一種“陌生感”,因一時的緊張而亂了方寸。
寫作要求相同。去年的作文題提出6點要求:“(1)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試題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2)立意自定。(3)文體自選。(4)題目自擬。(5)不少于800字。(6)不得抄襲。”今年作文題的要求是:“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兩相比較,可見今年保留了去年的5點要求,只是不再提“不得抄襲”這一贅余的要求。
當然,今年的高考題還是在穩中求變,除了前面提到的考查的側重點與去年有所不同之外,還有一些新的變化。
提供的材料有變化。去年采用的是選自我國古代文化典籍《韓非子》中的“智子疑鄰”的寓言故事,今年選用了四則意義相關而各有側重的外國名言。但丁的話告誡人們要相信自己,波蘭諺語提醒人們要聽取別人的意見,達·芬奇的話指出聽取別人的意見而不能盲從,塞納克的話告訴人們要正確對待別人的意見。這幾則材料本身便可啟發考生進行多角度思考,避免去年試題材料的單向影響,即順著材料的思路走,認為主觀感情的親疏遠近和對客觀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一定會形成因果關系。
話題要素的關系有變化。今年的作文話題雖然在語言形式上與去年同屬并列短語,但是,并列的各語言要素之間意義關系有所不同。“感情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前者為主觀因素,后者為客觀因素,二者是因果關系(有因果或無因果關系)。而“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的意見”,是兩個主觀因素,二者為并列關系,內含辯證統一的思想。聯系生活實際綜合起來分析,可見這種關系有種種情形,例如:既相信自己又聽取別人的意見,既敢于相信自己又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既不相信自己又不能聽取別人的意見,一味地相信自己而不聽取別人的意見,對別人的意見一味盲從而不相信自己,等等。抓住意義關系(而不能只盯住一個因素忽略另一因素)從不同的角度選材、立意都能寫出符合題意的考場作文。顯然,這一作文題進一步體現了考場作文的限制性,強化了對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同時也給考生自由發揮暢所欲言搭建了平臺。
話題引導語有變化。去年作文話題的引導語是:“以上是《韓非子》中的一個寓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現實生活中聽到類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見到許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況。我們在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時候,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有沒有關系呢?是什么樣的關系呢?”今年的作文話題引導語就簡潔多了:“面對各種說法,有人想:我該相信誰的話呢?也有人想:還是相信自己最重要。”不同的引導語暗示了命題者不同的思維指向。“聽到”“見到”是把考生的目光引向現實生活,讓考生去審視外在社會中涉及話題的種種現象。“有人想”“也有人想”是啟發考生自己去“想”,進行理性的自我考問。這種變化,會淡化考生“考場作文”的心態,引導考生走出“為文造情”的怪圈,說實話,抒真情。
實驗本《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非常令人高興的是,今年高考全國卷的作文試題正體現了“課標”的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