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出版長篇小說的浙江德清一中高中畢業生郭黎霞高考失利,引起了川門的關注。浙江散文作家汪逸芳獲悉郭黎霞高考失利的消息給一中寫信說,郭黎霞一個月就寫了10萬字的作品,具有較好的文學想像力,若能到合適的高校深造定能成才c德清一中給湖州師范學院發去了推薦信。浙江省總督學魯林岳呼吁,為郭黎霞這樣的有特殊才能的學生,開通免試人高校深造的直通車(光明日報7月12日)。面對這一呼吁,有必要弄清一個問題:寫作算不算特殊才能?
每年高考期間,總有這樣的報道:某個具有寫作才華的考生遭遇升學尷尬。韓寒的例子不必說了。同樣是在德清一中,去年出版長篇小說的畢業生崔利靜,由于媒體的連續報道引起教育部門的重視,崔利靜被浙師大破格錄用。今年,德清一中又出了個郭黎霞,人們又在為其奔走呼號。兩年前,國務院曾出臺了《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其中規定“在科學研究、創造發明以及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就的學生,可以免試進入高等學校學習”。現在的關鍵是,寫作是否可以視為“特殊才能”?如果是,自然可以錄??;如果不是,則不在錄取范圍。筆者認為,出版小說就是“特殊才能”,理由不夠充分。
首先,這樣的才能還不夠“特殊”。不要說在全國,就是在我身邊,也不乏出書的孩子。這幾年,少年作家遍地開花,你出一本,我來一冊,大有“小鬼當家”的趨勢。時下一個學生出本書乃至幾本,實不足為奇。寫成小說沒有什么了不起,頂多是熟練文字的使用罷了,如果這也是“特殊才能”,那么俺村里也有。
把寫作當“特殊才能”實在是盲點。也許是中國出過仲永、王勃和科舉制度的緣故,我們太重視寫作了,文章—一好就是才華橫溢,出個少年作家就滿中國咋呼。所以,在我們這里,炒作高考作文、開展作文大賽特別起勁。其實,寫作和其他勞動一樣,只不過是一種技能而已,即使你寫成小說,也不能說明什‘么,最多算你文字表達比別人好些,距離“特殊才能”遠矣。
因為寫作好就可以送到大學,那就把大學看成作家??茖W校了。大學屬于綜合學校,不只培養作家。再說,大作家不一‘定來自大學,李白充其量是個秀才,李存葆是初中生,陳忠實也沒有上大學。我們不能因為寫過小說就以為有了進高校的資本,如果這樣的話,這會助長刮少年作家風,來個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出書鬧劇,最終演變成家長的競爭。
我們不缺作家,我們缺的是文理兼備的高素質的學生。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再也不能重演靠一本書進大學的一幕,因為那畢竟是歷史的局限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