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的出現正在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財富》稱沒有什么東西比迅速興起的“博客”更具殺傷力了;《新聞周刊》說“博客將殺死傳統媒體?”;CNN說“博客讓網絡日記更上臺階”。“博客浪潮”被評為去年中國互聯網5個新特征之一。據說,全球現在有接近300萬名博客,而且每4秒鐘就會產生一名新的博客。博客仿佛一夜之間成為一種時尚,如果到現在你還一臉茫然地問博客是個什么東東,趕緊掃盲吧。
博客是一種自由式
博客(Blog)是web log的縮寫,這是一種新興的網絡服務。博客1998年出現于美國,2000年開始流行。目前在中國的應用屬于起步階段。有人說博客是網頁,有人說是一種交流工具,有人說是個人日記,有人說是個人網站。成為一名博客,沒有任何技術含量,不需要注冊域名,不需要租用服務器空間,不需要許多軟件工具,不需要許多網頁制作知識。博客是一種傻瓜式的工具,你只需幾分鐘就可以申請架構起屬于自己的博客領地。
博客基于網絡,采用類似個人網站的表現形式,將極富個性化的知識、思想以及見聞以“貼子”的形式在互聯網上發布共享出來。博客的簡單易用、即時發布的特點使得網絡的應用更富人性化和大眾化。什么都可以博客,寫你的心理,寫你一瞬間的感悟,寫你培養的花草,寫她對你的好,你盡可以在上面縱論國家大事,對一切你想不通的事提出質疑。要成為博客,最快捷的方式是到http://www.Blogger.com 做一下用戶注冊,在中國則有博客中國網www.Blogchina.com,接下來就可以在網絡上展現自我了。
博客寫作挑戰傳統媒體
德得·克利門特是一名來自布魯克林的博客,現在是曼哈頓時裝學院的學生。她經常用她的情史來滋養她的博客網。朋友和親戚們知道她的博客網站,都在線上跟蹤著她和她的男友的故事。克利門特小姐說,她經常收到陌生人發來的短信,他們跟著她在博客網上的感情故事起起伏伏。當她和男友的關系結束時,她說:“我收到完全陌生的人寫來的信,說對我們關系的破裂,他們感到很難過。”她描述這種感覺有點不可思議。但是,她又補充道:“作為一個作家,有人讀你的東西就是成績。”
博客最大的樂趣就在于分享和互動。博客是一個自然而然形成的生態群落,他們通過交流追求快樂最大化,從根本上不是追求錢或別的什么,而是快樂——不管你多么瑣碎無趣或是高深莫測,都會有人參與進來,隨時跟貼,與你就某一問題探討。你會感覺到自己被關注,與他人時刻產生互動,因為博客就是你的個人媒體。
最能生動地說明這種個人媒體的事例,同時也是世界博客短暫的發展史中不得不提的兩件事是:1998年,第一個報道“一個白宮實習生與美國總統有染”的不是傳統媒體,而是博客;2001年,對“9·11”事件最生動、最真實的描述不在《紐約時報》,而在幸存者的博客日記中,對事件最深刻的反思,也出自眾多的博客筆下。
博客架起了人們溝通與傾訴的橋梁,在這個領域,你是主編、編輯、記者,不用看任何人的臉色,對于傳統媒體是一種徹頭徹尾的顛覆。互聯網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文字表達是人們在互聯網中表現自己存在的基本方式。博客寫作是全民寫作,超越了傳統寫作的各種障礙,寫作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不再是一種特定的職業,也不再是特殊的天賦。網絡空間中,寫作就是自我存在的表現方式,任何人都以寫作表達自己、展現自己、發展自己。
博客寫作還是一種快樂寫作。快樂就是目的,就是終極回報。博客寫作是率性的,不需要考慮媒體廣告,不需要顧慮得罪客戶,不需要考慮上司,顧慮編輯,顧慮媒體取向,顧慮各種現實約束,博客寫作從自己內心出發,嬉笑怒罵,以性情為本。
博客是一種未來趨勢
博客將是一個趨勢。對個人來說,是一種新的生活。當人們開始做一個博客,并慢慢發展出一個松散聯系的博客社群之后,會發現自己寫作、生活、人際關系、學習等許多方面都會發生良好的改變。這是沒有開始博客以前所無法想象的。
人人都是潛在的博客,只要愿意記錄并發布出來,都能成為博客,無須為此學習任何技術或者軟件。一切都很簡單,就如同我們拿到紙筆就可以寫和畫一樣,沒有年齡、職業、收入、國別、受教育程度、性別等等的限制。
博客不單是一般的交流工具,它以其零技術、零成本搭建展現自我、溝通交流、知識共享的一片天空。網絡上已經出現了專門為教育提供服務的博客站點,像哈佛大學這樣的名校也引入博客作為教學的輔助配套模式。博客也非常適合我國基礎教育對學生信息技能普及和培養的現狀需求。有了博客,老師和學生就能很容易地學以致用。老師通過博客可以非常方便地匯集組織因特網的教育教學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入門材料;學生通過博客可以將老師提供的材料快速消化,并將其作為切入點,使其不斷擴充、不斷增值,形成更大的資源共享網絡。
博客的未來不僅僅局限于此,博客之于文字就像Napster之于音樂,Linux之于軟件。博客是一種對于知識的自由生產方式,一種與知識產權保護相反的知識生產方式。知識產權的反面,不是盜版,而是博客。相對于盜版的破壞性來說,博客是一種建設性的行為。“博客中國”發表的《博客宣言》如此寫道:“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知識稀缺的國度,博客的繁榮,具有更特別的意義。我們希望,博客文化能引領中國向知識社會轉型,博客關懷能開啟一個負責的時代。”
·相關鏈接·
博客記錄歷史
1998年1月17日,博客網站“德拉吉報道”率先報道了震驚世界的克林頓和萊溫斯基的緋聞,成為博客發展的一個歷史性時刻。
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遇恐怖襲擊,博客第一次成為主流媒體的新聞來源。
2002年12月,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洛特發表的一些言論,幾乎被所有大型新聞媒體所忽略,卻被博客們注意和傳播,使其突然成為全美新聞記者關注的目標,最終導致其辭職,成為博客在新聞媒體方面又一次輝煌的戰績。
2003年3月,在博客網站的報道幫助下,受眾對伊拉克戰爭的了解才不至于被美軍控制下的媒體所誤導。
2003年5月,主流媒體的象征——《紐約時報》,被Jim Romenesko在其個人博客網站上率先揭露出“假新聞”事件,引爆新聞史最大的丑聞之一。
博客博得光榮
2002年9月,博客大本營Blogger.com所在的Pyra公司在著名的《財富》雜志的全球“最酷公司”評比中名列榜首。
2002年,在Cyber Journalist.net網站十大網絡新聞故事評選中,“博客步入主流(Weblogging Goes Mainstream)”名列榜首。
2002年,著名的網絡媒體《沙龍》(Salon)在盤點該年度商業和高科技領域時,總結了年度九大最重要的新聞,其中“博客現象”排在第三。
2002年,國內著名新媒體研究專家閔大洪在《2002年中國網絡媒體回顧》中,總結了2002年中國互聯網發展的5個新特點,其中第五個就是博客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