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庫,像一塊翠綠色的瑪瑙,以她特有的神韻豐姿,鑲嵌在大坂山南麓,坐落于大通縣西北部。她幅員遼闊,草場豐茂,森林密布,總面積達1100多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據《大通縣志》,寶庫古名“撥科”,后來人們都稱她為寶庫,這不僅由于她地域廣大,更由于她擁有地下、地上豐富的礦藏和動植物、水利等資源,是大通地區名副其實的一座“寶庫”。寶庫三面環山:婉蜒起伏,峰巒疊嶂的大坂山,橫亙北境,猶如一幅巍峨壯觀的天然屏風,聳立于大通、門源兩縣之間,是西寧、大通通往海北與甘涼的必經之道。據《大通縣志》載:“去縣城四十五里,居浩門河之南,壁立千仞,自西至東橫亙二百余里,劃然天地,界分南北,沿梯而上,怪石嶙峋,曲道縈紓,林木翳薈,山泉匯涌,為通甘涼之道”。除此之外,尚有群山林壑,千姿百態,各具風韻。寶庫山群峰聳翠,豐草綠縟,自古以來就是一塊得天獨厚的天然牧場。寶庫河流經此處,峽門山兩山對峙,中劈一門,山木薈蔚,水聲潺潺;畫屏山山勢迤邐,春夏之交啼鳥嚶鳴,野花叢雜,夏秋季節更覺天高日麗如一幅天然圖畫,大通古八景之一“畫屏秋凈”即指此山。清末民初廖溪蘇填詞贊道:“山勢畫屏開,六曲平裁。西風無限送秋來。落盡腥紅山徑曉,霜葉成堆。此境隔塵埃,點絕莓苔天峰倒影入樓臺。一片浮光都掃盡,小勝蓬萊”。畫屏山南即今寶庫五間房村,南至城關,北通甘涼,西去永安城,是一交通要沖。古于此曾建五間房以為驛站,故而得名,今已發展成為百余戶人家的村莊。
從大坂山下至硤門山口,在奇峰錯列,眾壑縱橫,連綿逶迤的山巒間,形成了一條長約60公里的高山峽谷——寶庫峽。而剛剛建成的高峽平湖——黑泉水庫,像綠寶石鑲于其間;婉蜒北上的寧張公路像墨玉似彩帶向北延展,緊夾在山谷之間,周圍村落參差,山上牛羊歡奔,將寶庫峽谷裝點得更加妖嬈。
近幾年來,每到盛夏,人們一提起效游,自然就會聯想到這塊翡翠般的寶地。因為這里還是一處山青水秀,景色旎旖的旅游勝地呢。每當日麗風和,陽光燦爛的日子,西寧周邊城鎮及附近鄉村的市民都以能飽覽一番寶庫峽的自然風光為快,他們或成群結隊或扶老攜幼,或三五成伴,從四面八方,匯集來此,共享山水野趣。有的攀登高峰,引吭高歌,俯視大自然的風光,有的干脆席地仰臥,呼吸大自然之靈氣,靜心領略這世外桃源之清凈。今年六月我和老公及女兒也乘車前往寶庫峽。當日雖有淅淅瀝瀝的小雨,但景色別致另有一番情趣。這寶庫不僅以其巧奪天工的山光水色聞名遐邇,令人神往,更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享“寶庫”美名。穿流在深峽幽谷的寶庫河,是大通的主要河流之一,有支溝80余條,它以自己的乳汁涵養著寶庫地區一千多平方公里的田地、草場和森林,養育著寶庫地區七千多勤勞勇敢的土、蒙、藏、漢等各族人民。史料記載“去城縣西北四十里,為縣治南條諸水之總。源出青海,初名博羅沖克克河。東流入境,穿拔科山峽,東折而南,扶諸小水,至縣城北會黑林河,由北而南會東峽河,合名三川河,南出新城峽,入西寧之北川,是為蘇木蓮河,又南出西寧城之北岸會于湟水”。
寶庫河的周圍,清澈澄碧、星羅棋布的泉眼,像一面面五光十色的明鏡,滾珠濺玉,更像一簇簇斗芳爭妍的鮮花,競相開放,形態各異,使你眼花繚亂;環澗泉,水流曲折,其形如環;湯泉,亂石如火灼,其水如湯;向西北行5公里,有白石泉;更為有趣的是麒麟窩,水流回漩,寬有二丈,深約三丈,隆冬時沙飛石走,兩岸結冰。波光粼粼的小河,有的來自黑森森的深澗,有的出于郁蔥蔥的叢林,有的從山腰漫出,有的自斷壁飛來,它們真像一群天真無邪的孩童,親密無間的姐妹,在藍天白云之下,在綠的世界,花的海洋里,朝著一個目標,摩肩接踵,載歌載舞地奔向寶庫河,匯成了一曲浩歌絕唱,回蕩在山間。
寶庫擁有西寧最大的林區和草場,是省政府確定的天然水源涵養林自然保護區。不計其數的蒼松古柏、各色樺樹、白楊濃郁遮日,遍布全區。河柳、紅柳、白刺、黃刺、黑刺等灌木家族,成林成片,枝葉繁茂,更顯非凡氣勢。據有關方面調查,寶庫沙棘林總面積為28萬多畝,占全縣沙棘林面積的 27%。沙棘經濟價值極高,大有開發前途。還有開黃花,結子似瓶,色黃綠,味酸甜的酸瓶兒;五月開花,顏色紅黃,七月子熟,深紅味甜的梅子;以及馬奶頭、羊奶頭;五月開白花,大如牡丹的野枇杷;白花紅子、個大如蠶、味酸甜的地瓢兒等。一簇簇,一叢叢,滿山滿坡,舉目皆是,簡直是一個花團錦簇的花的海洋,萬紫千紅,美不勝收。另外還有水紅色、香氣遠播的牛脛條;色水紅、狀態如梅的纏條,以及胡兒條等,形態各異,花色斑斕、妙趣橫生,是當地人編背斗、糞箱等農具取之不盡的藤編資源。據統計,除國有天然灌喬木林50多萬畝外,還有以青楊為主的人工林3000多畝,森林覆蓋率達28%。
據了解:林區有狍鹿、大鹿、野馬、黃羊、香子、熊、豹、雪雞、野雉等珍禽異獸。以及大黃、黨參、茅香、黃芪、羌活等各種名貴草藥。這,無疑又是開拓寶庫、繁榮大通的寶貴財富。
今天,在這風景如畫的群山峽谷之中,廣闊肥沃的天然草場之上,奔騰不息的河水兩岸,點點村落,座座帳房,煙云裊裊。河水山色相映成趣。遠處山林,霧氣氤氳;近處農田,涌綠滴翠。山泉淙淙,河水清清。無論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初春天氣,還是濃蔭蔽日,滿谷青翠的盛夏季節;不管是風煙俱凈,月影花香的秋夜;還是冰封雪飄,銀裝玉砌的冬日,總是人歡馬叫、熱氣騰騰,洋溢著一股濃烈的人壽年豐、安居樂業的氣息。時時悠揚的笛聲,處處勃勃的生機,好一派伍谷豐登,六畜興旺的繁榮昌盛景象。
隨著西寧市對大通寶庫的不斷開發,在那盤曲迂回的大坂山路上,滿載乘客的車輛和滿載貨物的卡車,來來往往,晝夜不息地鳴奏建設的凱歌。多少年來,大坂山南北的各族人民,在這詩情畫意的背景下,在這熱烈的贊歌中,互通有無,友好往來。為開拓新的生活,以其真摯的愛,火熱的心,譜寫著時代的篇章,描繪著美好的明天。
夕陽西下,百鳥歸林。該回家了,大家有點依依不舍,然而,我們仿佛聽到了林濤的旋律,是那樣歡快、清新、明麗,時而如鹿鳴山野,時而似雁啼長空。遠則如牧女抒情,近聽似風送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