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考生如何在考場上讓自己的文章脫穎而出,從而使閱卷老師眼前一亮、愛不釋手呢?認真讀一讀2003年高考作文中的佳作,從中找出亮點,把握規律,這無疑會給我們今年高三畢業生許多有益的啟示。
[亮點之一]擬題:心動思凝一瞥間
“題好文一半”。2003年高考以“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為話題,有人就以此話題為標題,或以“感情與理智”作標題。在這些類似的文題中,那些別致雋永的文題,猶如一雙雙富有靈氣的眼睛,令人怦然心動,一見鐘情。如吉林一考生的標題為,“怎一個情字了得”,此文題巧改李清照的詩句“怎一個愁字了得”,賦標題以新意。“情”既不能了得,那么什么能夠了得?充滿疑問的標題,醒目、攝神、啟思,令人一見就想探個究竟。另一考生則采用大小標題的形式,所擬的大標題為“眼前同一水,筆下情各異”,這對偶句的形式,顯得整齊、醒目,對比鮮明。更妙的是他所擬的四個小標題“水———李后主的不盡哀愁”“水———辛棄疾忠憤的希冀”“水———聞一多痛惡的丑惡”“水———朱自清心儀的美神”,這四個小標題,單獨是比喻,組合為排比。詩一般的語言,畫一般的布局,不僅條分縷析地顯示了文章的層次結構,而且給人以清新、醒目之感。如此好的標題,誰看了能不喜歡?其他如“捕捉理性的靈光”“感情是帆,認知是船”等也無不使人急欲卒讀。
新鮮、雋永的標題,無疑能高人一籌。看來高三考生應該講究擬題藝術,以求第一眼就能征服我們的讀者———閱卷老師。
[亮點之二]立意:一曲菱歌值千金
立意,就是為文章確定靈魂。古人講究立意,認為“須有一段不可磨滅之見,然后能剿絕古今,獨立物表”。這就是說,文章立意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不能人云亦云,失之泛泛。那些考場上的佳作,無一不在立意上有超人之見、啟人之思,如清新優美的歌聲讓人心中為之一亮。如江蘇一考生的《真我何在》就在準確吃透題旨的高原上矗立起了一座立意的高峰。作者借助自己從文學名著中得到的感悟,指出人們由于受到情感的蒙蔽,而失去自我的判斷。“人世間的關系永遠讓人搞不清,自己頭腦中的判斷,真的連自己也不能主宰?”鋒芒直指人的情感深處的弱點,揭示出一個相當冷峻也相當有哲學深度的問題。如此深刻的立意怎能不倍受青睞?陜西一考生《讓雙眼更明澈》一文,作者拋開泛泛而談情感與理智的關系的寫法,而是以天下為己任,談人生、談社會。文章寫道:“理智左右的情感是高尚的,以國家利益為重的選擇是崇高人格的體現,用正確的人生觀看待事物,用一雙慧眼對待人生,心靈就會更高尚、更美麗。”立意高遠,見解獨到,給人的情感以美的凈化,給人的認識以理性的升華,確實難得。
[亮點之三]構思:領異標新二月花
創新是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2003年的高考作文思辨性較強,因而大部分同學都去寫議論;可有的考生卻獨具匠心,巧妙構思,寫出了與眾不同的文章。這些巧妙新穎的構思,無疑像初春二月的鮮花耀眼奪目。浙江一考生的《網里人生———教師手記》,以一個教師的口吻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次作文中,出現了同樣的兩篇文章,而“我”相信的是與自己更為親近的課代表,而懷疑另一位女生是抄襲的,并讓她重寫。當被懷疑的女生將自己的作文與“是我寫的”紙條一同交給“我”時,“我”想起了自己孩提時的一件事———明明是父親疼愛的弟弟拿了錢,父親卻誤認為是我。原來自己也在犯和父親相同的錯誤,也在以感情的親疏來判斷、認知人和事物。文章由此告誡人們:千萬不要因感情的網而羅織,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人和事物。該篇文章構思精巧,以網編織全篇,將兩件性質相同的事結合在一起,并將父親的故事作為明白事理的關鍵,可謂匠心獨運。湖南一考生《既生瑜,何生關、張》則借助大膽合理的想像,對蜀漢歷史進行了一番另類解讀。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的軍師,但在這位蜀主的心目中卻遠不如他的兩位結拜兄弟那么親近。在睿智的諸葛亮看來,正是劉備無原則的感情親疏才釀成蜀漢一個接一個的悲劇。感情親疏于國于人造成的危害,由此可見一斑。此篇文章不僅深切題意,而且思路清晰,構思新奇,顯示出作者較深的文學功底。
[亮點之四]文采:百般紅紫斗芳菲
孔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很難想像詞語貧乏、文句滯澀、缺乏文采的文章會吸引讀者。在文章中讓長句、短句、整句、散句、對偶句、排比句……源源不斷地從筆下流出,它將會使你的文章如春日盛開的鮮花,爭妍斗奇。還是讓我們隨手采擷幾朵高考作文佳作中的語言花朵,看看這些考生是如何使文章熠熠生輝的吧!
湖北一考生在《學會歷史般的旁觀》中寫道:“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為花給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摯友,因為蜂給予她生命的延續。然而在蝶的眼中,蜂不過是埋頭苦干的笨蛋;在蜂的眼中,蝶不過是游戲花間的浪子。愛憎蒙住了理性的心。跳出愛憎,歷史會還給我們一個真實的面目”“跳出愛憎后的我們會有一雙清澈靈動的心眼,環視世間一定會有新的認知,會更加公正、會更加客觀。以清澈的眼審視自己,對于任何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以靈動的心審視世界,對任何是非,保留一份真實的了解,給所有的事物一個旁觀的眼神,讓歷史的車輪碾過額頭,留下贊許的痕跡。”文中大量的對偶、排比句,讀之上口,聽之有力,品之有味。長短句錯落有致,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另一考生在《捕捉理性的靈光》中寫道:“站在雨季邊上,綿亙于高三的歲月,即將步入社會的熔爐;憑借直覺和感情親疏去認知這個紛繁的世界,還是邏輯分析、理性判斷去助長理性的羽翼?我愿意讓生命噴涌,把羽翼淬火,去捕捉理性的靈光。”“寵辱皆忘,看天上云卷云舒;去留無意,望庭前花開花謝。向太陽揮一揮手,去捕捉理性的靈光!”這些生動形象的語言,舒卷自如,起伏有致,韻味十足,給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