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薩繆爾·貝克特
【個人小傳】
薩繆爾·貝克特,愛爾蘭戲劇家、小說家。生于愛爾蘭首府都柏林一個猶太人家庭。學生時代,他去巴黎游歷,與僑居巴黎的愛爾蘭現代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相識,曾擔任他的秘書,有“小喬伊斯”之稱。1927年,他畢業于都柏林三一學院,1928年至1930年擔任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的英文講師,并與人合作把喬伊斯的作品譯成法文。1931年回都柏林,在三一學院講授法文,同時研究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著作,獲碩士學位。1932年以后,貝克特漫游歐洲,并為先鋒派雜志撰稿,1938年定居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他參加了巴黎地下反抗組織;1942年被蓋世太保通緝,他被迫逃隱農村,當農業工人謀生;1945年曾回愛爾蘭參加紅十字會工作;戰爭結束后,他又回到巴黎,從事專業創作。
貝克特從20年代末開始創作詩歌,1930年發表詩作《婊子鏡》,1931年出版評論著作《普魯斯特》,1938年出版長篇小說《莫菲》,1944年出版長篇小說《瓦特》。他的創作受喬伊斯的意識流主觀敘事方法和法國小說家普魯斯特的影響很大。
戰后,貝克特改用法文寫作。他親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使他對戰爭帶來的災難與西方世界的丑惡有了深刻的認識。這使他同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產生了共鳴。在存在主義思想的影響下,他在作品中宣揚世界的荒誕與冷酷,人生的毫無意義與孤獨、痛苦。1952年,他的成名作《等待戈多》發表,這部作品因它在藝術上的大膽革新,打破戲劇表現的程式化與舊傳統,而使他成為西方文壇的風云人物。
《等待戈多》的問世標志著貝克特的創作進入高峰時期,這一時期他還寫了三部曲小說《馬洛伊》(1951)、《馬洛納之死》(1951)和《無名的人》(1953)。其中,《馬洛伊》曾被某些評論家稱為20世紀的杰作之一。小說寫了一個身份不明的人,為了自己也搞不清的目的,登上旅程,在城鄉村野艱險的道路上奔波,最后倒在深溝里。此后,他停筆數年。在長篇小說《如此情況》(1961)、《默西爾和卡米爾》(1970)及短篇小說集《周而復始》(1977)等作品中,他仍以荒誕的手法表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荒誕的生存狀況。
1969年,貝克特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當時,他與太太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瑞典學院邀他前往斯德哥爾摩領獎的電報沒有很快得到回音。瑞典駐巴黎大使館立即派人找到他的出版商,出版商解釋道:貝克特對獲獎之事已有所聞,他怕干擾自己遁隱的生活,已躲避到突尼西尼內部深處的一個小村莊納布爾,該村常鬧洪水,因此與世隔絕。但大多數國家的文藝界人士仍然慶賀這位隱居的荒誕派戲劇家。
【作品評析】
《等待戈多》是荒誕派戲劇中影響最深、最大的代表作,最初用法文寫成,作者自譯成英文,1953年在巴黎演出后,引起轟動,連演了300多場。
劇本的主題,一般認為是寫“等待”。在貝克特看來,人的一生始終在“等待”,人類社會生活的基本特征就是“等待”?!案甓唷辈贿^是這種“等待”對象的一個象征、一個符號。關于“戈多”究竟是誰,為什么要等待戈多,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958年該劇在美國上演時,導演問作者,戈多到底代表什么,他回答說:“我要是知道,早在戲里說出來了?!?/p>
該劇主要特點是:劇中人物關系是模糊不清的,他們的動作與對話也是模糊不清的,事件發生的時間與地點更是模糊不清的。主人公———兩個流浪漢為什么一天又一天等待戈多,沒有具體說明,人們只知道他們不等待戈多就會受罰,等到了戈多就會得救。明明是前一天見過面的劇中人,第二天又成了陌路,這種人與人的關系疏遠、冷漠與離棄,使人們匪夷所思。第二幕主奴二人忽然一瞎一啞,也沒有任何解釋。兩幕中的男孩似乎是同一人,但他本人卻加以否認。同時主人公的動作莫名其妙,對話也是離奇荒謬的;尤其是幸運兒的胡言亂語的長篇獨白,被一些評論家稱為“指示人類在一個荒謬的宇宙中的尷尬處境。”在時間上,前一天發生的一切,第二幕中的當事人都記不清楚了。是昨天還是今天,是發生過還是未發生過,都變成了“莫須有”。在地點上,兩個流浪漢來到這條公路,記不清是否應在此等待戈多。第二幕他們再來,對是否走錯了地方,更是毫無把握。這一系列“模糊不清”,正好說明作者的意圖,即荒誕派戲劇主要思想出發點之一,就是要表明人生是荒誕的,沒有意義的。既然如此,這些人物的存在與這些事件的發生,本來是雜亂無章的,不可能弄清楚,也沒有必要弄清楚。顯然,它的主題思想明顯地受到了當時風行的“存在主義”的思想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