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擬,就是仿照大家熟知的名篇、名句、詞語等擬寫出富有新意的篇章、句子、詞語。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和模仿也是很多名家成功的一大法寶。胡適先生有一段話頗令人回味:“凡富于創造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于模仿的人決不能創造。創造是一個最誤人的名詞,其實創造只是模仿到十足時的一點點新花樣。古人說得好:‘太陽之下沒有新的東西。’一切所謂創造都從模仿中來。”外在形式上的迂回甚至反轉,都可能是更大跳躍的下蹲準備。漢代司馬相如的大賦模仿了屈原的《楚辭》;從《漢書》到《清史》全都模仿了司馬遷的《史記》;劉開的《問說》模仿了韓愈的《師說》。在理論主張方面,唐代的皎然提出了“三偷”說法———偷語(模仿他人的語句)、偷意(模仿他人作品的主旨)、偷勢(模仿他人作品的結構方式);分別以李夢陽、王世貞為代表的明代前后七子更是叫響了“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口號;現代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大力倡導“作文先自模仿始”的作文教學理念。由此看來,模仿之風自古及今,風氣已盛。作為中學生學習優秀篇、章、句,自然可以大膽借鑒,實行“拿來主義”大膽模仿,小心擬寫。
仿名篇
古今中外一些名篇佳作,常被許多人倒背如流,甚至達到家喻戶曉的程度,對這些名篇若能套用其結構、語句,改變其內容等,借以表達新的思想,便可使文章變得生動形象或活潑幽默。
例1、模仿開頭可以使文章先聲奪人、出奇制勝,令人產生無限遐想。某同學在一篇題為《今夜無眠》的作文中仿擬了朱自清《荷塘月色》的開頭: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在操場邊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楊樹林,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有另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校園里同學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我悄悄地向楊樹林走去。”
例2、仿擬名篇的結尾,可使文章后發制人,令人回味無窮。在一次以《再見吧, 》為題的半命題作文中,一位同學的結尾仿擬了毛澤東的《別了,司徒雷登》:
“霍頓走了,米盧來了,很好,很好。這兩件事都是值得慶賀的。”
除以上列舉的幾種局部仿擬外,還有對精短詩文的仿寫,可謂是全方位的仿擬。
例:某文諷刺當今社會官場公款吃喝的不正之風,模仿了李清照的《如夢令》:
“今夜笑談聲驟,滿桌剩茶殘酒,試問宴中人,卻道‘報銷依舊’。知否?知否?莫令吏肥民瘦。”
仿歌詞
中學生對流行歌曲的接收能力和接收的數量,要遠遠高于其他年齡段的社會群體;因此,到處可見歌詞被引用到作文中,也時時能把歌詞翻出新花樣。
例:面對應試教育的壓力,莘莘學子不堪重負,“書包最重的人是我,作業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還是我。”高林生的《牽掛你的人是我》被當作了“舊瓶”,裝上這“新酒”,品味之后,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仿名句
例:某男生長得膚色黝黑,個頭不高。他在一篇題為《我》的作文中這樣寫道:“以我為鏡,可以知黑白;以我為鏡,可以知高低。”
這里他顯然模仿了李世民說的話:“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
仿成語
例:在一次以“我與WTO”的話題作文訓練時,某生寫道:“有人說中國加入WTO是開門揖盜,引狼入室,與狼共舞,而我認為中國加入WTO,是開門揖牛,引牛入室,與牛共舞。因為牛全身都是寶……”
文中的“與牛共舞”仿擬了“與狼共舞”。
在成語的仿擬中須注意的是,字數不能改動太多,否則,便會破壞了成語的格式,不能造成特定的語言效果。
綜上所述,仿擬能產生生動、形象、幽默的效果,是為文章增色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仿擬過程中要靈活多變,不可生搬硬套,對原材料要有所“取”,有所“舍”,通過仿擬可使你的文章更上一層樓。